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知識的傷痕》 作者: 羅雲.威廉斯

基督信仰的諸般起點,在於體驗到一種深邃的矛盾。這體驗徹底質疑該時代所慣用的各種宗教概念範疇,以致建構自身宗教語言的體系,成為了持續數世紀之久的任務。此處所謂的質疑,並非我們對信仰素材的質問(interrogation),吾人須不斷容讓信仰根基處一種棘手的陌生性,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宗教性發出挑戰;這陌生性是上帝的禮物(given),它對每一世代所發出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問題。而歷代基督教偉大聖徒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們都預備好被那位於他們信仰核心處的事物所質疑、審斷、剝光、且被留置在無言以對的窘境中。


信仰的矛盾、陌性性,指的是我們被信仰的對象「質疑、審斷、剝光、且被留置在無言以對的窘境中」這種經驗,因而成為負傷的。因此,對上帝的認識,乃負傷的知識。這本書的副題有「基督教的靈性操練」(Christian Spirituality)的字樣,那麼「負傷的知識」與「基督教的靈性操練」有什麼關係?簡單地說,靈性操練的目的,在於對上帝的認識, 那麼靈性的操練必然帶來負傷的知識。對於這種的負傷知識,威廉斯進一步在其第一章第一節「新約基礎」,有所解說:



信徒生命的目的, 就是在與上帝的相似(conformity to God)當中認識上帝。我們認識上帝,並不是作為一個主體透過概念把捉客體,而是分有上帝之所是─你甚至可以更大膽地說,我們是分有上帝的「經歷」。我們是在十字架的憐憫中、並透過操練十字架的憐憫(crucifying compassion),才得以認識上帝;倘若我們在這點上與上帝相似,便可認識祂。


這是新約的靈性操練,指向的是耶穌的生命,祂是信徒的榜樣,但耶穌的榜樣是順服的生命,有份耶穌的生命就是有份祂的順服,從而有份那傷害。威廉斯這樣寫道:

倘若我們相信可以毋須深化自己的傷痛就得著醫治,我們就著實對自己信仰的根基一無所知。耶穌在祂塵世生命的諸般處境中、在祂所面臨的試探與恐懼中─甚至「大聲哀哭,流淚禱告」(來五7)─所表現出來的順服,打開了上帝與世人心房之間那扇長久關閉的門。不過,儘管這扇門此刻已決定性地開啟了,所有人仍必須達成通過此門,方得以擁有個人的復和。


然後,威廉斯就在餘下的篇幅之中,舉出教會歷史之中一連串的神學家,他們都各自以其寫作回應這一靈性操練。在這裡威廉斯不單藉此而深化我們對這種靈性操練的了解,也同時具體展示了他對靈性操練作為負傷的知識的了解。


作者簡介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曾為第一○四任聖公會坎特伯利大主教,現任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二十五歲獲得牛津華德罕學院博士學位,二十九歲完成第一本著作《知識的傷痕》,即廣受矚目,被畢德生形容為一本「經過禱告消化的教會史」。威廉斯曾任教於牛津、劍橋等名校,著作近二十本。

已翻譯成中文的有:《復活的力量》(校園書房)、《信為何物》(基道)、《活出天主經》(光啟)、《神光之住處》(宗教教育中心)。

威廉斯這位英國聖公會第104 任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2002∼2012),無論他的出生、求學、思考、風格、神學路線,正如Robert S. Covolo 所言,都是非一般的:他在威爾斯(Wales)的斯溫西(Swansea)這個另類城市出生、成長,因為患病而失去了正常的童年;在劍橋他被一個無人注意卻毫不尋常的導師唐諾.麥金農(DonaldMacKinnon)所吸引,並選擇研究那非一般的俄羅斯正教神學;在聖公會的內部辯論之中,威廉斯努力再思事情,提供不一樣、爭議的立場。 對我們來說,威廉斯是陌生人,因此不好懂,這種陌生是因為他所走的路,異於常人,他的神學道路也是如此。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