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那些年,我們一起不洗澡

洗澡易得病,骯髒可強身?從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歐洲不分貧富貴賤,大家都排斥清潔身體,連伊莉莎白一世也表示,她一個月才洗一次澡……

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派使者前往財政大臣蘇利公爵(Duc de Sully)在巴黎的住處,要他出席一場會議。使者到了蘇利家,訝異地發現他竟然在洗澡。公爵大人準備出浴前往開會,但使者阻止了他,並警告他說:「大人,請不要停下來不洗了。國王陛下非常關心您的健康,倘若陛下知道您的狀況,一定會移駕過來的。」使者回去稟報,亨利四世聽取醫師建議後,決定改在蘇利家開會。蘇利公爵收到一封短箋,要他隔天「穿著睡衣、緊身褲、拖鞋跟睡帽來迎接國王,免得你因為最近洗澡而染上風寒。」

這段插曲記載在凱薩琳‧艾森堡(Katherine Ashenburg)的著作《乾淨:不衛生的洗澡歷史》(Clean: An Unsanitised History of Washing )裡。雖然他們的行徑在今天會引人側目,然而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不會有人覺得稀奇。當時人們不僅很少洗澡,大多數人還覺得洗澡十分危險。根據那時的專家所言,倘若蘇利公爵匆匆結束洗澡,後來又沒有好好休養,就會有嚴重的健康風險。

據艾森堡所述,這種厭惡洗澡的心理始於十四世紀中葉黑死病爆發之時。在那之前,人們很愛洗澡,成千上萬的歐洲人定期到公共澡堂報到。羅馬人愛洗澡是出了名的,儘管中世紀早期這風氣一度中斷,但是十字軍在東方體驗過大眾浴池後,洗澡風潮又恢復了。然而當黑死病開始橫行歐洲大陸,導致大量人口死亡時,有些人認為問題是出在清洗身體。他們相信黑死病是經由水傳播,從皮膚上的毛孔進入人體。於是各地的澡堂紛紛關門,艾森堡所述的「西方世界最骯髒的時期」就此開始。

髒臭不分貴賤
衛生專家開始宣稱,一般疾病是通過皮膚上的毛孔來傳染,因應之道則是用乾掉的汗水把它們堵住。結果歐洲人變得臭不可當。「每個人都浸泡在臭氣之中,」艾森堡說,「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有獨特的汗味,有乾掉的,也有新淌的汗。」髒的不只是窮人,有錢有勢的人也同樣不顧個人衛生。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聲稱自己「一個月洗一次澡,不管我需不需要」;而法王路易十三在七歲之前壓根沒洗過澡。人要髒,還真是不分貴賤。艾森堡解釋說:「國王的身體是整個王國最寶貴的。當時最好的醫師要國王用汗裹覆全身來堵住毛孔,國王洗澡的頻率有可能比某些臣民還要少。」

因為不洗澡,比較講究的人就經常更換內衣來保持清潔。他們用化妝掩蓋髒臉,噴香水減少體臭,不過後面這招通常是為了少聞點別人身上的惡臭,而不是要讓自己好聞一點。

黑死病疫情減緩後,大眾對洗澡的成見依然維持了很久。「十九世紀中葉時,衛生改革人士全法國走透透,試著告訴鄉下人他們一輩子可以洗不只一次澡。」艾森堡說,「但是這些鄉下人仍然覺得只要下水就會翹辮子。」維多利亞女王在1837年登基時,白金漢宮裡沒有浴室;即使到了1881年,德國科隆市只有不到4%的家庭有浴室。艾森堡指出,就算有了衛浴設備,眾人的態度也改變得很慢:「比方說法國人早就知道有室內水管這種東西,英國卻比法國早半個多世紀裝配自來水。 1830年左右,有人告訴巴黎的水利工程主任,倫敦已有三分之一的房子裝了自來水,他卻回答說那錯得離譜,鐵定不管用。」

從臭氣薰天到香得過頭
直到很久以後,綜合了諸多因素,西方世界才又開始洗澡。隨著科學知識進步,大眾對於洗澡的健康疑慮逐漸消弭,同時也有人開始說明身體保持乾淨的好處。南丁格爾的醫療成就與她清洗病患有關,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因傷病而死的人數減少,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艾森堡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意識形態有其功勞:「他們談論自然的事物,尤其是談到冷水,並且鼓勵大家回去接觸水。」科技也造成一些改變:十九世紀大眾重新發現室內水管的優點,引進淋浴設備,這些進展促成了經常洗澡的習慣。

起初是中上階層開始重拾洗澡,這造成許多人常將「貧窮」與「骯髒」連結在一起。「十九世紀有些人開始洗澡後,階級劃分也隨之開始。」艾森堡說,「突然間大家注意到鄉下人、農夫跟工人聞起來不一樣,而且他們覺得那氣味不好聞。英文用「the great unwashed」來指涉低下階層,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個新概念,因為先前每個人都沒洗澡。」

時至今日,居住在西方世界的人,絕大多數一天想洗幾次就能洗幾次,許多人甚至著迷於「乾淨」。美國在這方面領先群倫,比方說2005年的新成屋中,24%有三間以上的浴室。艾森堡把現代這種想要保持個人清潔衛生的欲望,歸因於二十世紀開始興起的眾多廣告,因為「使我們擔心自己聞起來如何,對肥皂、體香劑、爽身粉跟香水廠商有好處」。她認為這個趨勢發展得太過頭了:「我們如今太執著於去除自然體味,用店裡買來 的東西把體味蓋過去,我覺得這並不健康。不過我研究了二十八個國家,發現太多物極必反的現象,我確信現在這股潮流早晚也會消退的。」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Issue24(2013年8月號)https://www.facebook.com/BBCKnowledgeTaiwan
本文選自《BBC History》雜誌作者/羅伯‧ 亞塔(Rob Attar)  譯者/高英哲
羅伯‧亞塔《BBC History》雜誌編輯。
譯者高英哲 英國約克大學經濟學碩士,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長期合作譯者。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盼望之路》 作者: 孫美慶

我的美國母親阿妮塔·威廉

剛來美國時,感到最不方便的就是英文不夠流利,經常遇到無法與人溝通的困難。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報名市區一間美國教會舉辦的免費英語會話及查經課程。其間,我遇到了我的英文老師,阿妮塔·威廉(Anita Williamms)。

她是位身材高大、和藹可親、年逾六十的美國太太。美國有很多像她這樣上了年紀的老人參與免費社區服務,認真又親切地教導來自各地的移民學習英文;看見他們付出的熱心、愛心與關懷的模樣,實在是敬佩。他們沒有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總是帶著微笑的一句一句念給我們聽;也和我們分享美國的生活資訊,幫助我們克服文化障礙。

阿妮塔的嗓音略帶顫抖,再加上特有的奧克拉荷馬口音,雖然有些難懂,但看到她那麼熱心教導,使我感動得更加用功。雖然一開始我不好意思和她對看,可是時間一久,我慢慢喜歡她了,她身上散發出一種像是剛出爐餅乾般的香甜氣息。雖然她沒有刻意把「哈利路亞、阿們」等字眼掛在嘴邊,但從她溫和的微笑便可體會到她對基督的愛。

我常常在想:「到底要怎樣做,才能像她一樣散發出那種屬基督的馨香之氣?」我期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仿效她,自然地散發出基督的馨香之氣!

我曾以為如果要被聖靈充滿,一定要上山,使出渾身力量迫切禱告。或是在按手禱告後,病得醫治的奇蹟方能出現。可是我慢慢領悟到,那些只是眼見的現象,不可成為衡量信仰生命的標準。回顧過去,我發現自己活在一個設定好框架、搞不清楚實質內容的信仰價值觀裡。從阿妮塔身上,我領悟到積極、自由又充滿恩典的生命是來自平凡的生活。與阿妮塔相遇,帶給我信仰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使我可以邁向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我和阿妮塔如同知己,有時一起吃午餐、分享有關文化和風俗的趣事。我這個從韓國移民到美國的東方女子,竟能跟美國年過六十五的白人老太太成了忘年交,兩人還相差了三十八歲。

阿妮塔除了教我英文,還教我烘焙及烹飪西式餐點。在華人教會服事時,我也將阿妮塔所教的充分發揮,烤出美味可口的麵包與餅乾給孩子們吃。

當我因鄉愁陷入憂鬱,阿妮塔在我身邊安慰我,說要成為我的媽媽,「Amy!現在開始,我要作你的美國媽媽。在主裡,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喔!」就這樣,阿妮塔成了我的美國媽媽,逢人就介紹我是她領養的韓國女兒,她也成了我兒子的好外婆。

我的生日一到,她都會在電話裡唱生日快樂歌給我聽。阿妮塔不僅是我屬靈生活的優秀導師 ,更是在我移民生活裡的溫暖曙光。從阿妮塔身上散發出的香氣,不單是委身的香氣,服事的香氣,還是充滿愛的香氣。

當我們要搬到德州時,她開了三個多小時的車趕來,幫我們整理雜亂的物品、照顧孩子。因為有這位白發藍眼的媽媽在我身邊,使我感動無比欣慰。持續領受阿妮塔的開心和厚愛,我滿心感激,常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報答她。

每當看到我緊張失措的樣子,阿妮塔就說:,「Amy!我是你的美國媽媽,不必說謝謝,我們是一家人!以後如果看到有誰需要你幫助,你就誠心誠意對待他們就好了,也不需要刻意做什麼,只要在身邊陪伴,就是給他們最大的力量和幫助!」她讓我學習到服事人就是「與人同行!」她也告訴我,跟隨基督的人要以謙卑的心,將自己獻上。

我與阿妮塔之間美好的回憶,在生活的每個角落裡層層累積,越積越多。阿妮塔對於願意終身奉獻服事主、到神學院進修的善志引以為榮,她成了我們家族的支持者。善志被按立為牧師前幾個月,她被主接走,安息主懷。

在她最後離世前,還對我說:「親愛的女兒,你有世上最美的笑容,願你在傳福音時,你的笑容能夠一直陪伴著你!我們將來在天國相見!」   

阿妮塔以平靜的面容安息長眠了。葬禮那天,躺在棺木的她依然和生前一樣慈祥美麗。

「阿妮塔,謝謝你願意成為我的媽媽,請你在天國看著我努力活下去的樣子!」雖然她的身體歸為塵土,但她的靈魂上了天國。我相信有一天會在天國裡與她相遇,也以這樣的盼望面對未來。

書籍資料:
http://coj-macau.com/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2891&search=%E7%9B%BC%E6%9C%9B%E4%B9%8B%E8%B7%AF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