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帶來幸福的思想》 作者:趙鏞基

描繪幸福的自我形像
有位女職員出身於良好的家庭,所以甚有教養、個性溫順、心地善良、外貌也不醜。但不知在哪一天開始,她面帶愁容,話也漸漸變少,不常和朋友相處,常常面色凝重地將自己關在房裡不出來。別人看到她的改變,也開始擔心。但是,當她結束一個月的休假回到公司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雖然她的外貌沒有什麼改變,待人接物的態度卻全然不同。她變得開朗、充滿自信、與他人相處愉快、臉上的愁容也消失了。人們很想知道她如此改變的原因,但她對此事卻絕口不提。一天,她將這個祕密告訴了一位關心並且幫助她的朋友,是什麼事讓她有如此大的轉變。


原來,她為著鼻子長得醜而自卑,每當站在鏡子前面,就會看到自己的醜鼻子,常生氣到想要咒詛自己。她很想隱瞞這個缺點,於是裝作自信滿滿的模樣,但這也只是為了隱瞞缺陷而做的舉動。

這樣也無法持久,這種扭曲的自我形象漸漸支配了她的精神世界,結果,當別人看她的時候,她都會覺得別人在觀察並且取笑她的鼻子,也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愛她的男朋友是因為鼻子醜的緣故。因此,她的臉上失去笑容已有好一段時間,內心也生了病,導致她沒有自信,甚至不願意見人。

有一天,她決定請假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治療因醜鼻子所產生的心病,她選擇去整形。她去整形外科動手術,終於如願以償。當她覺得自己的鼻子變美了,內心的自我形象就完全翻轉。因為,她有了夢寐以求的高挺鼻子。有趣的是,她的朋友在聽到她的心聲時才發現她整形了,其實,這個整形手術並非那麼成功。

換言之,是內心的自我形象讓她心中憂慮、也讓她歡喜快樂。與這故事的主角一樣,我們內心有怎樣的自我形象就會讓我們思想與行為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帶給我們人生極大的轉變。

丹麥的存在主義學家齊克果(1813-1855)曾說:「致死的疾病並不是癌症,而是絕望,也就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最終失去自我。」雅士培(1883-1969)也說:「人類生活當中有死亡、苦惱、鬥爭等以人類力量無法動搖的界線處境,認定這樣的界線處境帶來的挫折,才是人的存在。」曾寫下小說《異鄉人》的卡繆(1913-1960)也說:「實際上人生是了無意義,宇宙也是不合理的。」

換句話說,人就如同抱著「死亡」的定時炸彈,在生活中充滿絕望。因為人是充滿絕望的存在,所以若沒有救贖主來拯救,就沒有盼望。



《聖經》創世記3章17-19節
神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耶穌受難周】(共有八天)

第一天  榮耀日(星期天)
榮進聖城(太21:6-7);棕樹主日

耶穌受難周第一日,禮拜天,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因此稱為榮耀日,也稱為棕樹節。

耶穌騎著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

經文:太21:1-11;可11:1-11;路19:28-40;約12:12-19

對希伯來人而言,棕櫚枝有特別的意義,他們在住棚節時使用它(利未23:40;尼西米8:15),摩西五經中記載道,神在摩西死前,將他帶到尼波山,指給他看應許之地與耶利哥城 (被稱為棕櫚樹之城)。因此棕櫚枝提醒猶太人進入應許之地的希望,及要來的彌賽亞。從利未記23:40及啟示錄7:9-17,也說明了棕櫚枝的意義。另外,棕櫚枝也有勝利的意義。在天主教的宗教標記中,有聖枝,就是因為當時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猶太人手持棕櫚枝歡迎他,所以聖枝是擁戴耶穌的記號。《約翰福音》12:13 



第二天  權柄日(星期一)
潔淨聖殿,在殿裡教訓人,顯出權柄(太21:12,23)

耶穌受難周第二日,禮拜一,權柄日。因為耶穌在這一天特別彰顯他的權能。

早晨回城的時候,耶穌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卻沒有無花果,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經文:太21:23-27;可11:27-33;路20:1-8


第三日  教誨日(星期二)
有關世界末了的教導(預兆、日子和預備)(太24與太25)
耶穌受難周第三日,禮拜二,教誨日。這一天耶穌用許多話教訓人。

經文:
太21:28-46;可12:1-12;路20:9-19 (用比喻教導);
太22:15-22;可12:13-17;路20:20-26(論納稅之事);
太22:34-40;可12:28-34;路20:41-44(論誡命的總綱);
太23:1-12;可12:38-40;路20:45-47(切勿自我尊大)
可12:41-44;路21:1-4(論寡婦的捐獻)
約12:20-36(主吸引萬人)
太24:1-2;可13:1-2;路21:5-6(預言聖殿將毀)
太24:15-28;可13:14-23(論末世)
太24:29-44;可13:24-33;路21:25-33(人子再臨的情形)
太24:45-51;可13:34-37;路21:34-36(以僕人作比喻)
太25:1-13(以童女作比喻)
太25:14-30(以交財作比喻)
太25:31-46;可11:19;路21:37-38(論萬民必受審判)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十個童女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按才幹受託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娶親筵席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兇惡園戶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兩個兒子的比喻


第四日  安靜日(星期三) 靜修日
看似沒有記載耶穌做事,但祂在安靜、預備、迎接受難(參照太26:1-2)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46:10)


第五日  團契日(星期四)
與門徒團契、最後的晚餐、愛筵、聖餐(太26:26-30)

耶穌受難周第五日,禮拜四,團契日,有稱為聖餐日。這一日耶穌一直與門徒在一起,安慰鼓勵他們,直到被捕為止。

經文:
太26:17-20;可14:12-17;路22:7-18(吩咐門徒預備筵席)
路22:24-30(教導門徒要謙卑)
約13:1-11、12-20(替門徒洗腳、彼此服事)
太26:21-25;可14:18-21;路22:21-23;約13:21-30(指出誰將賣他)
太26:26-30;可14:22-26;路22:19-20(設立聖餐)
太26:30-35;可14:26-31;約18:1(再次警誡使徒)
太26:36-46;可14:32-42;路22:39-46;約18:1(耶穌的祈禱)
太26:47-56;可14:43-52;路22:47-53;約18:1-12(耶穌被捉拿)


第六日  受難日(受難節、星期五)
受鞭打、戴荊棘冠、被定罪、釘十字架(太27:26,29,35,37)


耶穌受難周第六日,禮拜五,受難日。這一日耶穌歷經審訊,被定罪。最後被釘十字架。

經文:
太26:57;可14:53;路22:54;約18:12-14(被解見該亞法)
太26:57-66;可14:53-64;路22:54-56(受該亞法審問)
太26:67-68;可14:65;路22:63-65(耶穌受眾人侮辱)
太27:1-2;可15:1;路22:66-71(耶穌被公會定罪)
太27:2;可15:1;路23:1-2;約18:28-32(耶穌被公會誣告)
太27:11;可15:2;路23:3;約18:33-38(耶穌被巡撫審問)
太27:15-26;可15:6-15;路23:18-25;約18:39-40(被眾人棄絕)
太27:27-30;可15:16-19;約19:1-3(被兵丁淩辱)
太27:32;可15:21;路23:26-32;約19:17(通往十架路上)
太27:33-38;可15:22-28;路23:33-34;約19:17-24(被釘十字架)
太27:45-50;可15:33-37;路23:44-46;約19:28-30(耶穌把靈魂交與天父)
太27:51-56;可15:38-41;路23:47-49(耶穌死後的奇異之事)


第七日  預備日(星期六)
降在陰間,預備復活(參照太28:1)


耶穌受難周第七日,安息日,又稱為墳墓日。這一天,耶穌在墳墓中安息。

經文:太27:57-61;可15:42-47;路23:50-56;約19:38-42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彼前3:18)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彼前3:19)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彼前3:20)

在褔音派的圈子中,這經文有兩種較受大眾接納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基督在受死之後、復活之前,靈魂曾到過陰間,並宣告衪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偉大工作。

第二種解釋則認為,彼得所形容的,是挪亞時代的情況。基督的靈,曾藉挪亞向洪水之前不信的世代傳道。當時,他們並不是在身軀以外的靈,而是活生生的人,因不信挪亞的警告,結果遭洪水所滅。因此,他們現在都是在陰間監獄裡的靈。


第八日  復活日(復活節、星期天)
主復活了,從死裡復活了(太28:6-7)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他的像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戰,甚至和死人一樣。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

經文:太28:1-10;可16:1-11;路23:56-24:12;約20:1-18



備註:本文取材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文化漫談】復活節的由來

復活節是英國及其它許多信仰基督教的國家的一個主要節日。春季裡的復活節與冬季裡的聖誕節相呼應,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復活節則是為了慶祝耶穌的死而復生。兩個節日都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如今依然是英國等國最盛大的節慶,代表了當地人們心中的信仰和對神的崇敬。

復活節的英文叫做Easter,字面上恰好是「東方」的意思。Easter節日名字的由來目前並無確定的解釋,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它來源於一位代表了4月月份的名叫Ēostre的女神,而復活節通常在3、4月間舉行。

耶穌的復活
據記載,耶穌出生於古羅馬帝國一個猶太行省裡的普通猶太家庭,出生時便有神蹟顯現。30歲時,開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道,期間還施行了許多神蹟,於是出現了大量的信徒。而與此同時,已經發展強大的猶太教,認為創世主是唯一的神,不認同耶穌神的身份,也不認同耶穌的佈道,預謀要殺死耶穌。

在大約公元33年前後的猶太教逾越節(Passover,逾越節是猶太人為紀念上帝派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奴役的重要節日,大約始於公元前1300年),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共進逾越節的晚餐。耶穌多次預言自己將受難但會復活。在這「最後的晚餐」後,猶太教領袖收買門徒之一的猶大背叛耶穌,並聯合羅馬帝國的巡撫調兵抓捕耶穌,而後在十字架上將他釘死。這一天是星期五(後來常被稱作「黑色星期五」或「聖星期五」),是猶太人停止一切活動的安息日,因此耶穌的身體被暫時安放於一處墓室之內。三天後的星期日,當人們來到墓室要為耶穌塗抹油膏時,發現耶穌的身體已經消失了,並有天使來宣告「耶穌已復活」。

耶穌復活後,又多次在信徒面前顯現,講述神國的樣子,再次佈道,約四十天之久。並稱神會在末日再次來到人間進行審判。而後,在一次與門徒聚集的時候,耶穌在眾人面前被彩雲接回了天國。於是,信徒們更加堅信耶穌,四處傳播佈道。猶太人信奉耶穌的人數不多,但是在歐洲大陸以至其它土地的信徒卻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基督教。基督教將耶穌復活的這一個星期日定為復活節。

復活節的時間
復活節的時間每年並不固定,背後有著豐富的關於天文紀年的歷史文化。按照日月來劃分,現行的紀年方式有三種:

1. 主流的陽曆,按太陽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公元1582年開始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和公元前45年開始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亦稱羅馬曆)。

2. 流行的陰陽曆,按太陽和月亮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極為古老但無明確開始時間的希伯來曆(Hebrew calendar亦稱猶太曆)和中國農曆(Chinese calendar)。

3. 小眾的陰曆,按月亮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伊斯蘭曆(Islamic calendar亦稱穆斯林曆)。

在耶穌復活升天後的幾個世紀內,當時還並沒有現在世界通用的公元格里曆。據記載,耶穌最早期的信徒以猶太人為主,因此人們是按照希伯來曆中的逾越節的日期來慶祝復活節。希伯來曆以五千多年前的上帝創世為紀年第一天,比如公元2016年便是希伯來曆中的5777年。

到了公元325年,基督教舉行了第一次世界性主教會議–尼西亞會議。會議中決定脫離希伯來曆,將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定為復活節,並由大主教來宣佈每次的具體日期。

到了公元1582年,一位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在以凱撒命名的儒略曆基礎上,創立了新的紀年法,並以當時的教皇命名,稱為格里曆。格里曆逐漸被世界大部份國家所通用,成為公元紀年,或者公曆。於是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基督教國家,將復活節定在了3月22日和4月25日之間,當滿月出現後的七天內的那一個星期日。

復活節的風俗
復活節彩蛋。蛋,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生命和再生。在復活節繪製彩蛋這一習俗最早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基督徒,他們將蛋染成紅色,以此紀念耶穌被定在十字架上時所流淌的鮮血。後來,復活節蛋也用來象徵空墓穴,提醒人們耶穌是從墓穴中復活,而虔誠的信徒也一樣可以擁有永恒的生命。早期的傳統中,人們通常用雞蛋來製作復活節彩蛋,如今,出現了許多用巧克力或者塑料製作的彩蛋,裡面塞滿各式的糖果,互相饋贈,表達祝福。

復活節兔。兔,在西方文化中同樣被視為生命多產的象徵。兔子的形象在中世紀的教堂繪畫中十分流行,當時的一些人相信野兔是雌雄同體的動物,於是讓一些人關聯到了童貞孕育耶穌的聖母瑪利亞。在復活節迎接復活節兔,是民間的一種習俗,起源於德國的一些基督徒。據傳說描述,復活節兔會像個小法官一樣裁定小孩子是否乖巧懂事,然後會像聖誕老人一樣將復活節彩蛋、玩具、糖果,送到好孩子的家裡。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復活節的由來與真義】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他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今天,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耶穌基督只吩咐門徒要記念自己的死亡。

復活節原本是古代異教的「春節」,是慶祝春回大地一切恢復生機的節日。復活節可追溯到古巴比倫的愛情、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 (Ishtar)。後來,此女神變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 Eastre(證據之一是兩個名字相似的讀音)。另一證據是 Eastre 此字有東方(即 East)的含義,因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亞歷山大·希斯洛普著的《兩個巴比倫》說「Easter」『音譯『伊斯特爾』,即復活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Easter是個名字。 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沒有關係。Easter其實就是『阿斯塔特』,即天后『貝爾斯特』的頭銜之一。考古學家萊亞德在亞述的碑銘上發現,『貝爾特斯』這個 名字就是指古巴比倫的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這就是『復活節』(Easter)的來歷。 

復活節會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由此,這正好是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訂明了復活節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會視作為安息日,即耶穌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此後每年3月21日以後,出現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惟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自古以來均十分複雜,拉丁文Computus(計算)一字更專指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而羅馬教會及東正教會的計算亦略有差異,令東西方復活節可在不同日子出現。 

1997年,國際普世教會協會在敘利亞召開會議時,曾建議改革計算復活節的方式,並建議統一東、西教會的復活節,但至今絕大部分國家仍沒有跟隨。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是起源於非基督教的。

因這節日的淵源最早並非來自基督教,所以仍有一小拙信徒不守這復活節,其實我們要看的是這日子灌予的意義,基督復活這歷史事實總在一年中某日發生過,復活節不記念,推動這種記念那又應在何日呢?


基督耶穌捨命釘上架的愛,應全人類一同記念,我們也不是在推動全球使更多人認識並得著救恩嗎?生命的活復,帶來我們人類的希望,就如春臨大地一樣,盼望我們一同記念,感謝主的救贖。 


《聖經》約翰福音11章25-26節
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麼?」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1997年,蘋果曾製作過一個闡述蘋果精神、由喬布斯配音的視頻——《致瘋狂的傢伙們(Here's to the Crazy Ones)》。其中,提到了他們:

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音樂家鮑勃·狄倫(Bob Dylan)
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音樂家、社會活動家約翰·列儂(John Lennon)
思想家、發明家、作家巴克明斯特·福勒(Buckminster Fuller)
電影導演希區柯克(Hitchcock)
CNN創始人泰德·特納(Ted Turner)
第一個飛躍大西洋的女飛行員阿美利亞·伊爾赫特(Amelia Earhart)…… 

在視頻中,喬布斯這樣說道: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The misfits.
他們我行我素。

The rebels.
他們桀敖不馴。

The troublemakers.
他們惹是生非。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他們像方孔中的圓釘。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他們的視角與眾不同。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quo.
他們不墨守成規,也不安於現狀。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glorify or vilify them.
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讚美或者鄙視他們。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toignore them.
不過你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他們推動人類向前。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ones, we see genius.
也許有些人認為他們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are the ones who do.
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聖經》約翰福音14章12節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林肯的趣事】

林肯出生在美國一個貧窮的農家。他自小幫助家裡割草、砍樹、開荒和種莊稼,他斷斷續續上過不到一年的學,學問主要靠刻苦自修。所以他說他的學問是「隨手撿來」的,在他二十七歲那年,林肯通過考試取得當律師的資格。


林肯雖然其貌不揚,但他慈祥的面龐能使人有一種父執輩的親切感,他非常的聰穎,極富耐心和同情心。在1861年更當選美國總統。當時美國的南北部因應否解放黑奴問題而發生衝突,引發了南北戰爭。林肯領導的北方軍得勝。他宣佈廢除奴隸制度,使美國從南北長期分裂中恢復了統一。然而這位傑出的美國總統卻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在戲院裡被刺殺喪生。


林肯的面貌不是很俊美,被很多人議論過,他也不曾避諱。有一次,林肯與競選對手道格拉斯進行辯論。道格拉斯辯稱林肯說一套做一套,是個雙面人。


後來,林肯上來說︰「剛剛道格拉斯說我有兩張臉,大家想想,如果我有另一張臉的話,我還會帶著這張臉來見大家嗎?」這話引來台下觀眾哄堂大笑,連道格拉斯本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聖經》撒母耳記上16章7節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林肯的面貌不是很俊美,被很多人議論過,他也不曾避諱。有一次,林肯與競選對手道格拉斯進行辯論。道格拉斯辯稱林肯說一套做一套,是個雙面人。
後來,林肯上來說︰「剛剛道格拉斯說我有兩張臉,大家想想,如果我有另一張臉的話,我還會帶著這張臉來見大家嗎?」這話引來台下觀眾哄堂大笑,連道格拉斯本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無論你多麼愛一個人,都不要做寄生】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自從丈夫離開人世後,妻子覺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愛他。空蕩蕩是我沒有依靠,孤獨而悲傷。她去拜訪一名出色的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因為她痛苦得想要自殺。

「我實在太愛他了,沒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

「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愛他!」心理醫生回答。

「你這是什麼話?沒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為他去死。」她憤怒了。

心理醫生問:「你知道什麼是寄生嗎?」她愣住了。

「當你需要靠着另一個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個寄生者。在你們的關係裡,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愛應該是自由的選擇。兩個人相愛,意味着其中的一個人,完全有能力獨立生存,但是他選擇了與對方在一起。」

「無論你多麼愛一個人,都不要去寄生。 」這段話閃電一般擊中了她。 

一連許多個漫長而輾轉的夜,她若有所思。 

後來,她不再找心理醫生。因為依靠醫生,也是一種寄生。 

她只帶上醫生的那句話,真正地像一個成熟的人,去學習生活。慢慢地,她學會為自己尋找生命中的快樂。當時的傷痛,漸漸地癒合,丈夫逝世的陰影,也在慢慢褪去。 

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學書《無路之行》給愛下的定義,讓人看後愣住了。定義是這樣的:

「愛,是一種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願。」 

美國的家庭心理治療家保羅博士夫婦,在《假如你真的愛我》一書中,將這個精闢的定義,用更加明晰、易懂的兩句話來展開:

「真愛的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 

當我說,我愛你,那意味着我並不是必須愛你,而是我選擇了愛你。「我愛你」,不是其他任何什麼,而是我自由的選擇。 

愛不是純粹的佔有,不光是身體的愉悅,孤寂時候的陪伴,也不是相互的飯票和歸宿。 

愛也是一種行為,它能夠讓我們彼此成長起來。讓我們彼此擺脫了拿別人當拐杖,寄生在愛人身體上的幼稚病。愛使人真正獨立成長起來。


《聖經》約翰一書4章18-19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無神論者: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 的轉變史

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 ,1923–2010)被公認為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引發巨大轟動和爭議。出生于基督徒世家,成長為無神論者,最終歸根於基督信仰,傅盧的一生可謂頗具戲劇性。

直到2010年離世,傅盧都被公認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他寫的《上帝和哲學/God and Philosophy》(1966)和《無神論的推定/The Presumption of Atheism》(1976)都是無神論哲學的經典之作。

你可以想像,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所引發的巨大轟動和爭議。他遭到從前跟他在一條戰壕的無神論學者的大肆攻擊和嘲諷,被痛斥為叛徒、傻瓜、老糊塗等。

但傅盧回應說,他的整個哲學生涯都在恪守一個原則——“必須跟著證據走,無論它領你到何方”。這一點在書中被反復提到,而且他基本上把遵循證據(evidence)與遵循論證(argument)等同,所以也可以說是只認真理,無視其餘。他並不介意因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而丟人,只實事求是地追隨證據,永遠遵循自己內心對真理的判斷。他表現出的是一位學者最重要的品格:執著追求真理,誠實面對事實。

戲劇性的人生

傅盧的一生都充滿戲劇性。 出生在基督教世家,爺爺是衛理公會牧師,父親在牛津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是衛理公會的領袖人物。傅盧上的中學是約翰•衛斯理親自為衛理公會的教牧子弟創辦的學校。校訓是:快速走上正途。但傅盧並未按家長和學校的期待“快速走上正途”。為免破壞家裡和諧,他一直在父母面前掩蓋自己的真實信仰。

傅盧十五歲時,他突然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宇宙是被創造的並且被一位全能全善的上帝所支撐,這種觀念與宇宙中存在如此之多不可否認的罪惡豈不矛盾!正是這個矛盾讓他堅定轉向了無神論並始終對基督教缺乏興趣。

二戰前的中學期間,假期經常被父親帶著到歐洲各地度假,這使他親眼目睹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的罪惡,因此一生憎惡反猶主義與極權主義,同時也更加遠離基督信仰。

雖然完全拒絕了父親的信仰,但傅盧幾乎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學術精神。1947年傅盧在牛津的聖約翰學院的人文科學專業以第一優等的成績畢業。之後他師從牛津著名語言哲學家吉伯特•賴爾 (Gilbert Ryle)。

這時他注意到賴爾奉行的一個重要學術原則,就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的蘇格拉底原則:我們必須追隨證據/論證,無論它領你到何方。而這後來成為他一生堅守的原則。

大學時他是全世界大名鼎鼎的基督教學者C.S.魯益士 (C.S.Lewis)在牛津主持的每週一次的蘇格拉底學會(Socratic Club)會議的常客。

傅盧也認為魯益士在半個多世紀都是世界最強大的基督教護教家,但他根本沒被說服。而且他最早的反基督教激文——《神學與證否/ Theology and Falsification》正是在魯益士主持的這個學會的會議上宣讀的。

傅盧在他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都是無神論的強力捍衛者。他先直接否定了“上帝”這個概念的意義,他也曾努力證否“神愛世人”。他曾對多個有神論的論證(比如本體論)進行了哲學批判,反駁了神學家用自由意志對罪惡問題的辯護,並且否認人有永生的可能。

儘管幾十年都沒改變自己的立場,但與著名基督教學者的辯論交鋒也使他進一步認真對待對手的論證和論據。2004年他終於宣佈放棄無神論,開始相信宇宙的出現一定是從一個擁有無限智慧的存在而來,相信宇宙複雜精妙的法則充分顯示了科學家們所說的“上帝之腦 (The Mind of God)”,相信生命及其繁殖必定起源於一個神聖的源頭。

不過他特別強調自己相信的是亞里斯多德的上帝,而不是猶太教或基督教這樣啟示宗教的上帝。亞里斯多德認為,作為世界存在的解釋,上帝具備這樣的屬性:不變性,非物質性,全能、全知、全善,合一性或不可分割性,以及必然存在性。當然在這些方面,亞里斯多德的上帝跟猶太教或基督教相信和敬拜的上帝恰巧是高度一致的。

2007年,在羅伊•亞伯拉罕•瓦基斯(Roy Abraham Varghese) 的幫助下,傅盧對自己的思想轉變進行系統梳理,寫了《有一位神》這本書。

當他終於認為自己必須相信上帝的存在時,他說這並非驚天動地的範式變遷,因為他的範式還在那裡,也就是他的蘇格拉底原則:追隨證據,不管它領你到何方。他尤其強調,自己的上帝發現之旅是對理性而不是對信仰的朝聖。

傅盧總結說,促成他向有神論轉變的,是因科學的進展將自然界的三個方面都指向上帝。自然律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宇宙從哪裡來?他認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離不開上帝。

“自然律”從哪裡來?

傅盧說,從人的角度來看,宇宙的精妙結構就好像它事先知道人類即將到來並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他特別看重近年來才發現的許多宇宙物理常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極端精確的微調。在這一點上就連無神論者史蒂芬•霍金也說:“我們的宇宙和它的法則似乎是設計出來的,是為了支持人類而量身定制的;而且,如果人類要生存,可以變動的餘地非常小”。

2007年的一個訪談中,傅盧對本傑明•維克爾 (Benjamin Wiker)說,他轉向有神論是由於對愛因斯坦和其他著名科學家(比如牛頓、開普勒、麥克斯韋、普朗克)的見識的越來越多的認同,那就是在自然界作為整合體的複雜性(integrated complexity),背後必有智慧存在的存在。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希望知道上帝如何創造了世界……我想知道他的思想,其它的就只是細節問題了”。許多著名的的現代科學家都認為自然律是來自於上帝之腦 (Mind of God) 的思想。傅盧認為這解釋強有力,無法被駁倒的。最起碼,傅盧引用物理學家保羅•大衛斯(Paul Davis)說,無論誰要成為科學家,都必須有一個宗教般的信念,那就是:宇宙在所有層次上都是完全理性的和符合邏輯的。

社會上對愛因斯坦的宗教觀存在各種誤解。愛因斯坦曾明確表示他相信的即非無神論,也非泛神論,而是相信上帝是宇宙的設計者的某種自然神論,他認為對自然的科學研究必然將人引向上帝和宗教。

所以,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腳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有一次當有人要求愛因斯坦來定義上帝時,他給出了一個寓言式的回答:“我不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認為我可以稱自己為泛神論者。我們就像是一個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裡面裝滿了用多種語言寫成的書籍。孩子知道一定是有人寫了那些書。但不知道是如何寫成的。寫書的語言也無法理解。孩子隱約覺得這些書是按照某種神秘的秩序安排的,但並不清楚它是什麼。在我看來,這就是甚至是最聰明的人對神的態度。”因此,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就是那個書的作者,或者是自然律的創造者。傅盧認為他也不得不如此相信。

生命從哪裡來?

傅盧認為生命整合的複雜性比自然界的複雜性更高,也只能由某種智慧的源頭來解釋。2004年5月在紐約的一個研討會上,他向世人宣告自己已放棄無神論。有人問他最近關於生命起源的研究是否指向一個智慧的創造者,他說:“我現在這樣認為……而且幾乎完全是因為關於DNA的研究。我認為用來創造生命的DNA物質的安排具有幾乎是無法置信的複雜性,這顯示了一定有某種智慧體參與,以便讓這些無比多樣化的元素能夠協調一致。問題在於那些大量元素的高度複雜性和它們共同作用的高度精妙性。讓這兩點碰巧同時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傅盧認為五十多年來研究DNA的成果,使智慧設計理論越來越可信。他說當時讓他轉向相信一個作為第一因的上帝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無法為從DNA到第一個自我繁殖的生物找到一個自然主義的解釋。

在傅盧看來,無神論的著名捍衛者、進化生物學家、暢銷書《上帝的迷思/ The God Delusion》一書的作者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一直忽視一個事實:在《物種起源》第十四章,達爾文指出他整個的論證源自一個“存在體”,而這個“存在體”已經具有生殖力。對這個已存在的創造物,一個真正完整的進化理論必須做出解釋。達爾文自己很清楚地意識到他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傅盧引用物理學家保羅•大衛斯指出,多數生命演化理論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的化學特性這一個方面,但生命遠比化學反應要複雜得多。細胞也是資訊儲存、加工和複製的系統。我們需要解釋這個資訊的起源,解釋細胞作為資訊處理器從何而來。有意義的資訊或語義的資訊如何可以隨機從一群被盲目的力量所支配的、盲目的分子集合中自發出現?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所以,傅盧引用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喬治•沃爾德 (George Wald)的話表達自己在這問題上的信念:“很奇怪我們都選擇相信一件不可能的事:生命是偶然自發地產生的”。

如同不少其他的當代科學家,傅盧開始相信,是心智構造了能孕育生命的物理世界,所以最終的進化而成的生命體有知識且有創造力:是能創造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生命體。所以,傅盧認為他不得不相信,對於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有目的且能自我繁殖的生命體的起源,唯一滿意的解釋就是一個具有無限智慧的心智——上帝之腦。

傅盧說:“關於生命的起源,未被回答的哲學問題是:一個無意識的、物質的宇宙怎能創造出有內在追求的、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以及包含了‘編碼的化學'‘的存在物?“針對那種自然進化論的觀點,傅盧認為最新的科研進展顯示,目前的物理世界根本沒有給自然進化理論提供足夠的時間把該幹的活兒幹完 。

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一書中曾提出所謂的“猴子定理”:讓一群猴子來敲擊打字機,雖然他們打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垃圾,但偶然也可能會打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他試圖用這個比喻告訴大家複雜的宇宙秩序也有可能是偶然的、隨機演化的產物。

因此,2002年的《紐約客》雜誌乾脆就用一群猴子打字作為他們的耶誕節和新年一期的封面,並且寫道:如果無數隻猴子使用無數台打字機並且有無窮多的時間來打字,總有一隻猴子會寫出一部莎士比亞全集。

傅盧曾是霍金的“猴子定理”的信奉者。但以色列科學家吉羅德•施羅德 (Gerald Schroeder)抽絲剝繭的嚴謹反駁完全動搖了他的信念。施羅德首先講了一個真實發生的實驗。

受霍金影響,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說服了英國國家藝術理事會投資2,000英鎊,做了一個猴子打字的試驗。他們把六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並且在裡面放了一台電腦,結果發現猴子時常會把電腦當成馬桶使用。

在猴子們敲打一個月的英文鍵盤之後,它們列印出了50頁紙——但連一個真正的單詞都沒出現。其實最短的英文單詞只有一個字母:a/I,只要兩邊都有空格就可以。如果鍵盤有30個鍵,那麼正確地打出一個單字母的單詞(非首尾)的概率就是30x30x30=27,000。施羅德據此算出了打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概率。

他選了一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起始句是“我該將你比作一個夏日嗎?”(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共488個字母。那麼在一個26鍵的鍵盤上按次序敲出這488個字母的概率是26488,或10690。這數字大到讓人根本無法想像。按施羅德的計算,包括所有形態的物質和能量的已知的宇宙的總重量大概只有1056克。而基本粒子(質子、電子、中子、介子)的數量在已知的宇宙中是1080個。而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宇宙的年齡是1018秒。如果把所有的已知宇宙中的物質都做成微型電腦——忘記猴子吧——每個重量為百萬分之一克、速度是每秒百萬轉,讓這些微機來隨機地寫詩,那麼從宇宙開始到現在不過才試驗了1090次,還差10600次。

換句話說,給定時間,宇宙需要擴大10600倍才足以使它們可能到今天能偶然碰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來。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我們的宇宙裡不可能靠偶然性碰出來一首十四行詩。但有人竟相信猴子隨便就可以敲出一首十四行詩,甚至相信連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也是靠偶然性的碰撞隨機進化而來的。

宇宙從哪裡來?

傅盧兩本主要的反對有神論的書都寫成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物理常數的精確微調理論出現之前。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他就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他相信當代宇宙學家的普遍共識已經為無神論者帶來極大的困境。

如果宇宙如同亞裡斯多德所相信的是永恆的、無始無終的,那就容易相信宇宙的存在及其屬性僅僅是一些野蠻的事實。但大爆炸理論使一切變得不同。如果宇宙有一個開始,那就不得不問,它是怎麼開始的?而物理學對於這個起源的解釋完全無能為力,因這從根本上涉及到“無中生有”如何可能的問題。

針對這個“無中生有”的問題,2010年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霍金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倫納德•姆沃迪瑙 (Leonard Mlodinow) 推出了科普著作《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霍金故意給自己的書起名“大設計”,其實他要推銷的觀點剛好相反:宇宙根本不需要設計者。

霍金說雖然我們居住的宇宙看起來越來越像是精確設計出來的,但他宣稱自己科學地論證了萬物起源不需要靠上帝的設計,而是從物理定律中自發出現的。大量的甚至是無窮多的宇宙是無中生有地、從真空中的量子漲落中自然而然地生髮而來。如果可以有多達10500個平行宇宙同時存在,那其中有一個精妙程度達到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的水準就不算稀奇了,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支援廣義隨機無神進化論的預設。

雖然霍金明智地並未直接宣稱上帝不存在,但他的意思是:物理定律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物理定律。霍金為宇宙的存在找到的上帝就是他的多宇宙理論 (Multiverse Theory)或M理論 (M-theory)。他聲稱這就是“愛因斯坦所期待的統一場理論”。

事實上,霍金的多宇宙論目前不過是一套漂亮的數學公式而已。英國衛報科學版主編蒂姆•雷德福 (Tim Radford) 認為,相信霍金的多宇宙理論所需要的信心並不亞於相信《聖經》中的神跡,因為他解釋一切的“神秘理論”包含了全能、全知、全在的成分--這難道不是上帝嗎?傅盧乾脆認為多宇宙學說是胡說八道,或說是一個孤注一擲的替代方案。他說這就像一個小學生跟老師說,我沒辦法交作業,因為作業被狗吃了;老師表示不相信,然後小學生說,我的作業是被1000條狗吃了。

其實霍金孤注一擲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那些堅定的、“屁股決定腦袋”的無神論者,在新的科學證據面前對有神論的頑抗。許多學者認為,現代科學的進展,使得留給宇宙物理學家的選擇基本上只剩下兩個:要不相信一個獨一的宇宙和一位宇宙的智慧設計者,要不相信沒有設計者的多宇宙理論。當然即便多宇宙論也不能排斥上帝存在,因為上帝完全可以創造多個宇宙。

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當代著名基督教護教家約翰•列諾克斯 (John Lennox) 寫了一本小書《上帝和史蒂芬•霍金:究竟是誰的設計?/ God and Stephen Hawking: Whose Design Is It Anyway? 》,系統地批判了霍金的《大設計》。

他強調,霍金在書中宣稱哲學已死,但霍金堂而皇之的談論的,大量都是哲學問題。霍金的論證方式也是哲學的而不是科學的,而且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最近在多倫多演講時,列諾克斯說霍金是他劍橋大學的學長。雖然他承認霍金的數學水準比他這個牛津數學系的教授還高出許多倍,但他認為霍金的哲學水準差得一塌糊塗,或者霍金只是太著急要為無神論辯護了。霍金其實完全沒有如他宣稱的解釋如何“無中生有”的問題。而且,在列諾克斯看來,霍金混淆了自然律和行動者/創造者。因為規律本身不能創造任何東西,只有規律的掌管者或應用者才可能按照規律進行創造。C.S.•魯益士曾說,一切規律,最終不過是告訴你:“如果有A, 就會有B”,但規律本身不會給你提供A。魯益士說這就像記帳無論記得多麼好,都不會創造出一分錢來。同理,自然律也不可能創造出自然。

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彼得•梅達沃爵士 (Sir Peter Medawar) 說:“科學家要想敗壞自己和自己領域的名聲,再沒有比大言不慚地宣稱科學已知道或即將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更快的方法了”。

任何嚴謹的科學家都會承認,科學沒辦法直接回答一些貌似孩子氣的、簡單的基本問題:比如,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萊布尼茲的天問,“為什麼有萬物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並不是單靠科學就可以回答。愛因斯坦也強調科學無法回答倫理問題:“任何把倫理學化約為科學的企圖都會失敗。”雖然霍金比道金斯更嚴謹些,但他們為了孤注一擲捍衛無神論,所推銷的都是某種站不住腳的“科學萬能論”。波金霍爾說,如果科學的故事是唯一的故事,那麼宇宙和人類都將在虛空中歸於無有。

對自己保持殘酷的“誠實”

無論你對傅盧的具體觀點和思想轉變如何評價,不可否認他確實是一個誠實的真理追求者。他確實一生踐行誠實“追隨證據”的信條,因而在這一點上,他理應獲得哪怕是自己的反對者的尊重。

在我看來,誠實地追隨證據實在應該是人之可以為人的最基本的品格,尤其應該是對學者的無可爭辯的要求。與傅盧類似,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一生所堅守的信條也是對自己保持“殘酷的誠實”。

其實,誠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誠實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靈性。誠實意味著在真理上不妥協,意味著把所有問題追溯到不能再追溯的終極本體,意味著對任何結論不留情面不徇私情的審視,意味著永遠以懷疑但又開放的態度來傾聽不同意見,意味著簡單的相容並包是不夠的--你還必須把自己的信念體系化並且不斷減少其中的不一致性。

但誠實也意味著接受人的有限性,接受人在宇宙間渺小如塵埃一粒、短暫如曇花一現的殘酷事實。所以誠實地“追隨證據”也意味著不但知進而且也知退:在挑戰和懷疑權威的同時,也必須學會在正確的時候停止追問、接受權威。

誠實地“追隨證據”意味著始終相信自己有可能是錯的,但也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現在認為是對的。因為一個人必須站在某個不容質疑的點上才能開始質疑。同樣,生活如果要繼續,你也必須先相信和接受某些信條和權威。否則一個人就是熱鍋上團團亂轉的螞蟻,或四處亂飛的無頭蒼蠅。任何自以為聰明和獨立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大程度上也不過是成長環境和路徑所塑造出來的。

回顧過去,傅盧覺得當初被無神論的強烈信念所支配的一些公開宣稱過於幼稚和衝動。如1976年他在德州與湯瑪斯•沃倫 (Thomas Warren) 辯論時,宣稱:“我知道沒有上帝”,“我自己傾向相信宇宙無始無終,事實上我知道這幾乎毋庸置疑。”尤其在中國這樣的全球最大的無神論國度,一定也可以找到很多類似這樣的年少輕狂的例證。但任何人只要肯誠實跟隨證據,至少還可以有一個更加覺悟的人生。

諸多觀察表明,道金斯和霍金並非像傅盧那樣誠實地“追隨證據”,或者說他們從未準備根據新的證據來調整自己的立場,儘管並非所有的無神論者都如此。波金霍爾說:“跟道金斯辯論是毫無希望的,因為根本沒有真正的交流。他連一寸都不肯讓步。當你說是的時候他只說否。”

霍金不願相信上帝,但願意相信多宇宙、十一維時空、弦論、外星人存在、地球即將毀滅等同樣無法實證的理論。霍金的前妻簡•恩形容霍金的多宇宙論乃是一種“關於想像中的粒子在想像中的時間中穿過魔鏡般的宇宙”的“只存在于理論家頭腦裡”的玄學。所以,無論多麼大牌的科學家,並非他們在所有的方面都是科學的、理性的、一致的。甚至他們常常都在利用人們對大科學家的尊崇,濫用自己通過真正的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話語權。

霍金說:“宗教是給那些恐懼黑暗的人的神話故事”;但列諾克斯針鋒相對地說:“無神論是給那些恐懼光明的人的神話故事”。其實,當今世界的科學界和知識界對宗教的非理性的恐懼和排斥並非什麼秘密。

紐約大學哲學教授、當代著名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弟子、無神論者湯瑪斯•內格爾在1997年,曾經很坦白地談到:“在當今的西方知識界存在著對宗教的恐懼……而且我自己就有這種強烈的恐懼。我希望無神論是對的,而且當我看到有些最聰明而且資訊靈通的人相信宗教就會感到不安。這還不僅是我不相信上帝並且希望自己的信念是對的。我實際上是希望沒有上帝!”內格爾的情況絕非個案。但一個人如果頑固地堅持從某種恐懼感或自己的先入之見出發,不顧一切地排斥某種無可辯駁的理性的結論,那他/她就已經不可救藥了,無論把什麼證據擺在面前都不會起作用了。

幸運的是,傅盧在80歲所經歷的轉變,本人在不到30歲時就經歷了。不論多麼粗糙粗淺,他所研究和思考的問題,我也做過類似的探究,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16年前我就已相信,對於人類自身和人類所存在的世界,有神論顯然是比無神論更加合情合理且更容易相信的一個解釋。

如同傅盧,我也非常理解罪惡的問題和有關的苦難問題是相信基督教的一個最重要的智識障礙。但對我來說,這早已不再構成障礙。在此問題上,與傅盧恰恰相反,我認同列諾克斯的觀點:正是因為人類的罪惡和苦難的問題,基督教的上帝才變得更加可信。

人類的罪惡和苦難是無可爭辯的、觸目驚心的事實。但只有在一位有恩慈的上帝存在的情況下,人類的正義才有可能,生命才有真正的盼望,心靈才有真正的平安。否則,一切都不過是出於虛空而歸於虛空而已。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在此問題上,我不僅接受傳統的自由意志的辯護,也贊同波金霍爾所補充的自由過程的辯護。

自由意志論強調一個有原罪可能的但有自由意志的人類世界,要勝過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的世界。從自由過程的角度看,世界被允許可以變得更好,要勝過一個被宇宙獨裁者完全控制的完美的木偶劇場。這兩個辯護是同一硬幣的兩面。

儘管傅盧長期完全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還是跟隨康得,認定“上帝、自由、永生” 是三個最重要的哲學命題,並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研究的物件。傅盧在他做無神論者時就認為,如果作為創造者的上帝有可能存在,那麼關於上帝的知識就是作為被造者的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如果有上帝存在並且干預人類事務,那麼人類如果不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站在上帝的一邊就是極端不明智的。我同樣覺得幸運的是,自己在多年前就已有這樣確定的認識。

當然,作為基督徒,看到傅盧並未更進一步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實為憾事。但信仰對任何人都無法強求。當傅盧放棄無神論時,他向自己從前無神論的朋友提出一個挑戰:“需要什麼東西出現或已經出現過,才能使你認為至少有必要考慮一個超級智慧體 (或上帝) 的存在?”

我希望每一個自認無神論者的朋友,都能認真對待傅盧的這個問題,而且可以持續追尋。上帝如果真的存在,他一定可以被人找到,否則他的存在對人也沒有多大意義。《聖經》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如果尋找了仍然找不到,那也了然無憾,而且可以說你已盡到應盡的責任。否則,很可能會成為你人生最大的缺憾。

“你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一個人一生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所形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所決定。閱歷豐富的人都能體會到:許多原先極為看重的、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的事,霎那間就可能變得微不足道。這時你就會感歎,若早些能看透,豈不是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傅盧的人生和思想歷程,應是讓你我沉靜下來,重新審視宇宙和人生的難得機會。



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被公認為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引發巨大轟動和爭議。出生于基督徒世家,成長為無神論者,最終歸根於基督信仰,傅盧的一生可謂頗具戲劇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與規劃系張軍老師在本文中對傅盧奇妙的信仰之旅進行了梳理,在此,我們祈願任何一位願意對上帝存在與否持客觀考證態度的人,都能如傅盧一樣,結出信仰的果實來。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成為才德的女子!】

祝福姊妹們節日快樂!
有少數靈意解經的弟兄姊妹們認為箴言三十一章所描寫的婦人是指“教會”,並非“真有其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十全十美的女性不可能找到。然而大多數聖經學者仍認為這是事實的記載,而且她很可能就是利慕伊勒王的母親本人,至少她是一個“可以學習”的物件。



十年來,筆者常有機會同夫婿到各地事奉,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可喜的現象,許多才德的姊妹,她們雖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卻能靠主得力、榮神益人。感謝主!但願箴言書中這位才德的婦人,成為姊妹們的榜樣和激勵!


【聖經】箴言31章 10-31節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勝過珍珠。

她丈夫心裡倚靠他,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她尋找羊絨和麻,甘心用手作工。
她好像商船從遠方運糧來。
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將當作的工分派婢女。
她想得田地,就買來。用手所得之利,栽種葡萄園。
她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
她覺得所經營的有利,她的燈終夜不滅。
她手拿撚線竿,手把紡線車。
她張手周賙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
她不因下雪為家裡的人擔心,因為全家都穿著朱紅衣服。
她為自己製作繡花毯子,她的衣服,是細麻和紫色布作的。
她丈夫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為眾人所認識。
她作細麻衣裳出賣。又將腰帶賣與商家。
能力和威儀,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後的景況就喜笑。
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
她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
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
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
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
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


聖經,不但讓我們看清姊妹在神心目中的尊貴地位。聖經,又讓我們明瞭姊妹在教會裡、家庭中、宣教工場上的神聖角色。聖經,除了啟示真理外,也為我們在箴言書31章中,生動地描述了一位才德的婦人。她像一面鏡子,幫助姊妹們將真理化為現實、把信仰帶入生活。這位才德的婦人可以成為姊妹們的榜樣,激勵姊妹們追求學習。



這位才德的婦人就是箴言31章10至31節所描寫的“無名氏”,卻成為整卷箴言“巨著”的“壓軸篇”。



數年前,為了準備“現代婦女的角色”專題講座,我花了許多時間,埋在圖書館裡,查遍最新出版的中英文書籍、雜誌,希望能從各個角度為“現代婦女”描劃出一幅理想的畫像。沒想到,當把群書與聖經對照後,發現聖經上所記的這一位距我們三千年之遙的婦女,竟然比“現代”婦女還要“現代”。

她是這麼地不同于“傳統女性”。
中國傳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她卻是:“有才又有德。”
西方傳統說:“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她卻是:“以能力束腰”、“膀臂有力”、“能力和威儀是她的衣服”,跟所謂“林黛玉型”剛好相反。
她不但是“現代女性”,她更是“成功的女人”!
從這22節經文中,可以看到她在女人的“三重角色”上,不但可以“同時兼顧”,而且是“表現卓越”。


她是能幹的家庭主婦-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在當時社會的大家庭制度下,雖然有僕婢可以做工,她自己並不閑懶。在打理家務上,她“勤勞操作”、“晚睡早起”(15、18、19節);在家庭經濟上,她能“精打細算”(16、24節);在衣食供應上,她讓“全家溫飽”(15、21節)。她確實是個“多才多藝”、“聰明能幹”的家庭主婦。



“家事”,對廿世紀八十年代的女性而言,除了極少數外,大部分人都對它感到“厭煩”!尤其對“苦讀多年”、“滿懷才學”的婦女而言,更有“才華被埋沒廚房”的感覺:每天面對做不完的瑣碎雜務、收拾了又弄亂的房子、一天三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而復始地採購、洗濯、煎煮...加上庭院,沒有人喜歡做“家庭主婦”,只把它看成是“浪費時間”、“磨蝕青春”又“無法逃脫”的重擔!然而,“溫馨優雅”的家,以及“營養可口”的菜,仍能反映出一位“賢慧明智”家庭主婦的存在。



“家庭主婦”在英文除了叫Housewife之外,另有兩種說法:Housekeeper及Homemaker,我個人特別偏愛後者對“家庭主婦”的表達方式,因為前者強調這個角色所做的“工作”,後者卻道出這個角色所具有的“意義”。假如,每位家庭主婦都認清自己這份不太顯眼的事奉,是如此意義深長,每天的辛勤操勞是在“建造家庭”時,就不會埋怨于“家庭主婦”這個角色了。

這位才德的婦人,必定先看清了它的“價值”(Value),才會不計“代價”(Cost)地甘心工作!


她是才德的好妻子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對一個不能幹的女子而言,“以丈夫為主”還很容易,但對這樣一位“能文能武”、“十項全能”的女子而言,將自己“一生”的光陰,以及“努力”,都投資在丈夫的好處上,實在不是容易事。除非,她認清“婚姻的意義”是“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可10:8)。把丈夫的益處當作自己的益處,把丈夫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這就是家庭復興的道理。

才德的妻子使丈夫沒有後顧之憂,使丈夫能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23節),參與猶太社會中長老的事奉。在那時的社會環境裡,城門口是社交中心;城門口是智慧人教誨人的地方;城門口是先知說預言的地方;城門口也是法律行為進行的地方。而這個丈夫能在城門口被尊重,在城門口擔任長老的工作,可見才德的妻子是使丈夫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二十世紀的今天,當“忙”是每個家庭的寫照時,而作丈夫的還能忠心地、安心地在教會事奉,何嘗不能反映出一位賢妻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她“以丈夫為主”並不徒然,因為她深深贏得丈夫的心。11節說“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表示丈夫不能沒有她,也表示丈夫對她完全的信任。更可貴的是“她的丈夫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28,29節)。

這位丈夫沒有用“大男人主義”的態度對待妻子,他讓妻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他也能感激、欣賞妻子的勞苦;他不但“心裡愛妻子”,他也能由衷的“口裡稱讚妻子”,他確是一位可圈可點的好丈夫。

從這對夫妻雙方的表現上,使我們又領悟到一個婚姻的真理:“好妻子能幫助丈夫、好丈夫也成全妻子”,他們是“彼此互補”、“相得益彰”!這位才德的妻子印證了箴言十二章4節的話:“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

她是成功母親的榜樣對兒女有養也有教

在養育方面,她盡心盡力為他們供應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在物質上沒有缺乏。在教育方面,她是兒女們的老師,“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26節)。在古時猶太社會,家就是學校。她的教育包括智慧的話和仁慈的法則:智慧源內於她敬畏耶和華的心,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法則”可以譯為教導或規條,顯然地,這是一種“愛的教育”,有溫柔的一面,也有嚴厲的一面;有愛的一面,也有訓練的一面,她實在是個稱職的母親。

28節說:“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這句話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方面他們稱母親是個蒙福的人;另一方面他們稱自己是蒙福的兒女。今天這句話可以成為每位父母的挑戰:到底我們的兒女認不認為他們的父母是蒙福的人呢?他們從我們每天的生活言行中看不看得出自己父母是蒙福的人呢?到底我們的兒女覺不覺得他們生長在這個家中是蒙福的兒女呢?到底今天我們作父母的,有沒有相愛的見證活在兒女面前?因為,兒女的幸福與安全感是建立在父母相愛的基礎上。

最後一節,作者以他對這位才德婦人的祝福作為結束。在當時猶太社會重男輕女的情形下,女人被看重、甚至在城門口被榮耀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作者卻祝福說:“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可見,作者是何等稱許這位女子。

在30節中,作者道出了這位才德婦人在各方面成功的“真正秘訣”,就是“敬畏耶和華”。“敬畏神”不僅是她成功的秘訣,也是每個人一生成功的秘訣。因為“敬畏神”就是“尊神為大”,把神放在第一位。當一個人和神的關係對了以後,他和其它人與事的關係也會對。一個敬畏神的姊妹可以成為“才德的婦人”;一個敬畏神的弟兄可以成為“理想的男人”;同樣地,一個敬畏神的家庭可以成為“幸福的家庭”。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