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信仰的騎士-祈克果】


丹麥這個小不點的國家,最有名的人可能是以童話故事著名的安徒生。然而若論到對世界思想界的影響力,卻是另一位與安徒生同時代,卻於普羅大眾間默默無聞的哲學家--祈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他才是真正的丹麥國寶。

祈克果一生坎坷崎嶇,造成他個性憂鬱。父親幼年時出身窮困、諸事不順,因此,12歲曾在一座山上牧羊時,對著天空咒詛上帝。沒想到日後卻經商有成,並晉身於上流社會,他對昔日咒詛上帝的事,一生耿耿於懷,深怕遭到報應。 

祈克果有6位兄長和姊姊。後來他的母親與大哥以外的兄姊,都在幾年內先後去世。因此,他的父親認定,這是上帝給的報應,致使所有的孩子都死在自己眼前。 

祈克果曾稱自己的人生,如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名言:「半是兒戲,半是心存上帝。」但1835年,當祈克果的父親將年輕時的荒唐行徑,以及「無可逃避的命運」告訴祈克果時,令祈克果的心靈震撼,在這一年的日記上,標上「大地震」, 並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所真正需要的,是在我心中清楚知道:什麼是我該去做的?而非什麼是我該去知道的?重點是:我要瞭解自己,瞭解上帝希望我去做什麼?去發現一個對我為真的真理,去發現那個可以為之生、為之死的理念。」這成為他一生的追求方向,也是他的座右銘。 

隨著父親一天天老邁,祈克果覺得自己也離死不遠了。在1838年他25歲,父親死了,他卻反而得到解脫,不再被死亡的陰影籠罩。他在日記裡說:「我視父親的死,是對於我的愛所作的最後犧牲,因為他不是離我而死,卻是為我而死,以使我仍可有某種轉變。」同時他發現,父親對上帝有嚴重的誤解,兄長之死,並不是出於上帝的咒詛。從此,他對於上帝的認識,有了完全不同的體驗。

祈克果原讀心理學與哲學,後來又研讀神學,1841年得到哲學碩士學位(這相當於其它學系的博士)。曾在1840年訂婚,但因擔心自己的憂鬱性格,不能帶給心愛的人幸福而毅然解除了婚約,這成為他一生的至痛,也影響了他的思想與創作。

祈克果早期常以筆名寫作,言詞深刻、銳利,卻在冷嘲熱諷之中,不失其獨特的幽默感。他一生批判得最尖刻的,乃是理性主義及其代表─黑格爾哲學。但是他最後十年,也對當時死氣沉沉、虛有其表,且政教合一的的丹麥路德宗國家教會,批評得不遺餘力。祈克果雖然竭力反對僵化的教會組織,自己卻是強調內在神人關係之虔誠基督徒。他抨擊當時教會形式的目的,是希望基督教信仰能夠變得更個人化、更內在化。

1855年10月中,祈克果在最後一本小冊子送去印刷之前不久,癱瘓在街頭,被送去醫院。住院期間,拒絕從國家教會聖職人員手上領受聖餐。但是前去探望他的少數親友,都注意到他一直保持著溫雅、幽默,與思想的清澈,並且保有安寧和深沉的信仰。一個月之後,祈克果過世,年僅42歲。 

他雖被視為丹麥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然而他卻拒絕「哲學家」的稱號,因為他認為,哲學家往往是言行不一的。他說:「哲學家——那些思想體系的製造者——與他們的體系的關係,正如建築大廈的建築工人住在旁邊的破工寮裡。他們自己並不住在自己所造的那棟思想體系大廈裡!」

所以,我們可稱祈克果為「憂鬱詩人」,而不稱他為哲學家。

在祈克果的時代,理性主義的天羅地網籠罩在每個領域,而一代哲學宗師黑格爾,更像是巨人歌利亞一樣高大。纖瘦、蒼白的祈克果,膽敢像大衛一樣,挑戰這位歌利亞。祈克果這顆小石頭,果真使理性主義,這個主宰西方世界兩百年的巨獸,頹然傾倒了。從20世紀1960年代開始,世界就進入所謂的後現代社會


從某個角度來看,祈克果與尼采有點相似;但是從他們的思想和觀點來看,他們又是南轅北轍。

祈克果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50-1900)都是19世紀的人物,並被列為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兩人才華橫溢、著作極多;終身未娶;都英年早逝;及出身於虔誠的基督教家庭;極力反對當代哲學宗師黑格爾的觀點,突破理性主義的死胡同。

然而兩人的差異是祈克果憂鬱而內向,尼采則外向而奔放;祈克果謙卑而自制,尼采則狂妄而近乎自戀;祈克果反對國家教會的體制,但是內心卻是極為虔誠的信徒而尼采則是徹頭徹尾的反基督教者。因此,兩人最大的差異,乃是信仰的抉擇。

尼采最狂妄的名言是:我的字典裡沒有謙卑這個字!謙卑是奴性,而我則是靈魂的貴族。我將謙卑留給任何一個甘心作奴隸的人!

但是這位意志超強,又強調以意志不斷超越自我的尼采,卻精神分裂了。尼采44歲時,因精神崩潰住進精神病院。7年之後,在世紀交替的1900年病逝,終年50歲。

祈克果語錄
1. 生命只能向前生活,但須向後回顧瞭解。

2. 基督徒有雙重的危險:先是個人內心的掙扎;而當他戰勝自己以後,還得和世界對抗。

3. 有一種鳥叫做風雨燕,我就是屬於這一類。當一個世代的暴風雨開始聚集的時候,我這類型的人就開始出現。

4. 愚昧的人祈禱時,最重要的事,集中心力的事「上帝必定要聽他在禱告什麼?」但在真實與永恆的意義上,恰好相反。祈禱的關鍵,不是上帝聽他祈禱了什麼?而是祈禱的人繼續祈禱,直至他成為聆聽者,去聆聽上帝的意願是什麼?因此,愚昧的人用許多話祈禱,並在禱告中,提出許多要求;而真正的祈禱者,卻僅是傾聽。

5. 我要由於相信上帝在「寬恕」(forgive)中忘記一切我所犯的罪,而自己也必須將它「遺忘」(forget)。我必須瞭解:在對上帝的思念中,我已學習到相信上帝已經遺忘我的罪;並且因此我要學習著:敢於在「寬恕」中將它「遺忘」。


備註:本文取材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勇氣與謙卑】 作者: 祈克果

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各書1:22-25)

切勿拖延

我們最好立即對自己說:「我會在這一剎那立即開始制止自己忘記聖經這個教訓。這一刻我答應自己、答應神這一小時之內、今天之內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個教訓。」請你相信我吧,這是最好的做法。我們最好立即說「下一小時」不會忘記神的話,而不是說我「永遠」不會忘記。說自己「永遠」不會忘記,就好像一次把太多東西放進嘴裏,貪多嚼不爛。朋友,你「永遠」不忘記「立刻記起」聖經的教訓,比你「立刻」說自己「永遠不忘記」好得多了。認真的人會老老實實地懷疑自己,把自己當作不可靠的人。投資者會對不可靠的貸款人說:「你與其承諾將來能還這麼多錢,不如立刻還一小部分給我。」認真的人也會對自己這麼說。

讀聖經也是一樣。應承「下一刻不忘記」神的話,似乎比不上應承我「永遠不忘記」神的話那麼偉大吧!可是,下一小時就決定一切;在安靜讀經之後那一小時就是關鍵時刻。不要讓關鍵時刻輕輕溜走。你或許會說:「我已經答應了永遠都不忘記聖經的教訓,願意一生都記著那教訓,所以,斤斤計較這一小時我有沒有記起,多麼瑣碎呀!」如果你的態度是這樣,你就注定要聽了就忘,讀了就忘。

試想像,有人有一個不良嗜好。此刻,他停下來,覺悟了,下決心改過自新;每個人都會不止一次遇上這麼一刻,不過很多時候都沒有好好把握。假設他是個賭徒。試想像,他一天早上對自己說:「我鄭重地、神聖地答應自己,從此和賭博一刀兩斷,永遠不會再賭。今晚我會賭最後一次。」朋友,他肯定失敗,我敢肯定,要是他把話倒過來說,他反而能夠戒賭。聽來匪夷所思吧。假設有一個賭徒想戒賭時對自己說:「好了,我餘生每一天都可以賭錢,只不過今晚不準賭。」結果今晚他就真的沒有賭。朋友,他肯定可以戒掉賭癮!剛才第一個人的「決心」只是「慾望所玩的把戲」,而第二個人的「決心」卻「戲弄了慾望」。說「一生不賭、但是今晚可以賭」,等於被慾望愚弄了;說「一生可以賭、今晚不賭」就愚弄了慾望。

慾望的力量很「短暫」。它只要「即時」得到滿足,就不介意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但是、如果你倒過來說:「唯有今天不准做這事,明天、後天,一直做下去都由得你。」 這樣就是戲弄了慾望。因為慾望稍微「等候」一會就會失去慾望。慾望趕過了所有事物,前來敲門;這時候如果你不讓它進來, 告訴它明天才可以,慾望就會明白到自己已經不再是一切;換句話說,慾望就不再是「慾望」了。

深於世故的臣子或是女人到皇宮求見皇室成員時,如果得到這種回應,很快就會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但是慾望比他們明白得更快。要不立即忘記聖經的教訓也是同樣道理。你不要為求下一個鐘頭不用立即記起,就答應永遠不忘記;相反你要倒過來說:「我不打算一生一世都記得這件事,不過我答應在這一個鐘頭就立即記起,並且會遵守這承諾。」

如果我們把這篇文章想像成講道,那麼現在你就要離開教堂了。不要忙著批判這篇講道和講道的人。雖然這麼批評能夠顯示你沒有立刻忘掉這篇講道,但是你用這個方式去記著聖經的教訓,顯示你其實是聽了就忘。不要這樣做。然而,你還是把這篇講道和講道的人忘掉吧。不過回家後請你自己讀一遍今天我們一起看過的經文,最好讀出聲音來。你要立即去讀才好!你會這樣做的,對不對?我會很感激你。

如果你在十年之後才偶然讀到這篇講章,還讀完全篇,我也請你自己讀一遍今天我們一起看過的經文,最好讀出聲音來,你要立即去讀才好!你會這樣做的,對不對?我會很感激你。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