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帶來幸福的思想》 作者:趙鏞基

描繪幸福的自我形像
有位女職員出身於良好的家庭,所以甚有教養、個性溫順、心地善良、外貌也不醜。但不知在哪一天開始,她面帶愁容,話也漸漸變少,不常和朋友相處,常常面色凝重地將自己關在房裡不出來。別人看到她的改變,也開始擔心。但是,當她結束一個月的休假回到公司後,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雖然她的外貌沒有什麼改變,待人接物的態度卻全然不同。她變得開朗、充滿自信、與他人相處愉快、臉上的愁容也消失了。人們很想知道她如此改變的原因,但她對此事卻絕口不提。一天,她將這個祕密告訴了一位關心並且幫助她的朋友,是什麼事讓她有如此大的轉變。


原來,她為著鼻子長得醜而自卑,每當站在鏡子前面,就會看到自己的醜鼻子,常生氣到想要咒詛自己。她很想隱瞞這個缺點,於是裝作自信滿滿的模樣,但這也只是為了隱瞞缺陷而做的舉動。

這樣也無法持久,這種扭曲的自我形象漸漸支配了她的精神世界,結果,當別人看她的時候,她都會覺得別人在觀察並且取笑她的鼻子,也覺得自己之所以沒有愛她的男朋友是因為鼻子醜的緣故。因此,她的臉上失去笑容已有好一段時間,內心也生了病,導致她沒有自信,甚至不願意見人。

有一天,她決定請假來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治療因醜鼻子所產生的心病,她選擇去整形。她去整形外科動手術,終於如願以償。當她覺得自己的鼻子變美了,內心的自我形象就完全翻轉。因為,她有了夢寐以求的高挺鼻子。有趣的是,她的朋友在聽到她的心聲時才發現她整形了,其實,這個整形手術並非那麼成功。

換言之,是內心的自我形象讓她心中憂慮、也讓她歡喜快樂。與這故事的主角一樣,我們內心有怎樣的自我形象就會讓我們思想與行為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會帶給我們人生極大的轉變。

丹麥的存在主義學家齊克果(1813-1855)曾說:「致死的疾病並不是癌症,而是絕望,也就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最終失去自我。」雅士培(1883-1969)也說:「人類生活當中有死亡、苦惱、鬥爭等以人類力量無法動搖的界線處境,認定這樣的界線處境帶來的挫折,才是人的存在。」曾寫下小說《異鄉人》的卡繆(1913-1960)也說:「實際上人生是了無意義,宇宙也是不合理的。」

換句話說,人就如同抱著「死亡」的定時炸彈,在生活中充滿絕望。因為人是充滿絕望的存在,所以若沒有救贖主來拯救,就沒有盼望。



《聖經》創世記3章17-19節
神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耶穌受難周】(共有八天)

第一天  榮耀日(星期天)
榮進聖城(太21:6-7);棕樹主日

耶穌受難周第一日,禮拜天,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因此稱為榮耀日,也稱為棕樹節。

耶穌騎著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群眾多半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砍下樹枝來鋪在路上。前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耶穌既進了耶路撒冷,合城都驚動了。

經文:太21:1-11;可11:1-11;路19:28-40;約12:12-19

對希伯來人而言,棕櫚枝有特別的意義,他們在住棚節時使用它(利未23:40;尼西米8:15),摩西五經中記載道,神在摩西死前,將他帶到尼波山,指給他看應許之地與耶利哥城 (被稱為棕櫚樹之城)。因此棕櫚枝提醒猶太人進入應許之地的希望,及要來的彌賽亞。從利未記23:40及啟示錄7:9-17,也說明了棕櫚枝的意義。另外,棕櫚枝也有勝利的意義。在天主教的宗教標記中,有聖枝,就是因為當時耶穌榮進耶路撒冷時,猶太人手持棕櫚枝歡迎他,所以聖枝是擁戴耶穌的記號。《約翰福音》12:13 



第二天  權柄日(星期一)
潔淨聖殿,在殿裡教訓人,顯出權柄(太21:12,23)

耶穌受難周第二日,禮拜一,權柄日。因為耶穌在這一天特別彰顯他的權能。

早晨回城的時候,耶穌餓了,看見路旁有一棵無花果樹,卻沒有無花果,就對樹說:“從今以後,你永不結果子!”那無花果樹就立刻枯乾了。

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經文:太21:23-27;可11:27-33;路20:1-8


第三日  教誨日(星期二)
有關世界末了的教導(預兆、日子和預備)(太24與太25)
耶穌受難周第三日,禮拜二,教誨日。這一天耶穌用許多話教訓人。

經文:
太21:28-46;可12:1-12;路20:9-19 (用比喻教導);
太22:15-22;可12:13-17;路20:20-26(論納稅之事);
太22:34-40;可12:28-34;路20:41-44(論誡命的總綱);
太23:1-12;可12:38-40;路20:45-47(切勿自我尊大)
可12:41-44;路21:1-4(論寡婦的捐獻)
約12:20-36(主吸引萬人)
太24:1-2;可13:1-2;路21:5-6(預言聖殿將毀)
太24:15-28;可13:14-23(論末世)
太24:29-44;可13:24-33;路21:25-33(人子再臨的情形)
太24:45-51;可13:34-37;路21:34-36(以僕人作比喻)
太25:1-13(以童女作比喻)
太25:14-30(以交財作比喻)
太25:31-46;可11:19;路21:37-38(論萬民必受審判)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十個童女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按才幹受託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娶親筵席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兇惡園戶的比喻
耶穌受難周的五個比喻---兩個兒子的比喻


第四日  安靜日(星期三) 靜修日
看似沒有記載耶穌做事,但祂在安靜、預備、迎接受難(參照太26:1-2)

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賽30:15)

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46:10)


第五日  團契日(星期四)
與門徒團契、最後的晚餐、愛筵、聖餐(太26:26-30)

耶穌受難周第五日,禮拜四,團契日,有稱為聖餐日。這一日耶穌一直與門徒在一起,安慰鼓勵他們,直到被捕為止。

經文:
太26:17-20;可14:12-17;路22:7-18(吩咐門徒預備筵席)
路22:24-30(教導門徒要謙卑)
約13:1-11、12-20(替門徒洗腳、彼此服事)
太26:21-25;可14:18-21;路22:21-23;約13:21-30(指出誰將賣他)
太26:26-30;可14:22-26;路22:19-20(設立聖餐)
太26:30-35;可14:26-31;約18:1(再次警誡使徒)
太26:36-46;可14:32-42;路22:39-46;約18:1(耶穌的祈禱)
太26:47-56;可14:43-52;路22:47-53;約18:1-12(耶穌被捉拿)


第六日  受難日(受難節、星期五)
受鞭打、戴荊棘冠、被定罪、釘十字架(太27:26,29,35,37)


耶穌受難周第六日,禮拜五,受難日。這一日耶穌歷經審訊,被定罪。最後被釘十字架。

經文:
太26:57;可14:53;路22:54;約18:12-14(被解見該亞法)
太26:57-66;可14:53-64;路22:54-56(受該亞法審問)
太26:67-68;可14:65;路22:63-65(耶穌受眾人侮辱)
太27:1-2;可15:1;路22:66-71(耶穌被公會定罪)
太27:2;可15:1;路23:1-2;約18:28-32(耶穌被公會誣告)
太27:11;可15:2;路23:3;約18:33-38(耶穌被巡撫審問)
太27:15-26;可15:6-15;路23:18-25;約18:39-40(被眾人棄絕)
太27:27-30;可15:16-19;約19:1-3(被兵丁淩辱)
太27:32;可15:21;路23:26-32;約19:17(通往十架路上)
太27:33-38;可15:22-28;路23:33-34;約19:17-24(被釘十字架)
太27:45-50;可15:33-37;路23:44-46;約19:28-30(耶穌把靈魂交與天父)
太27:51-56;可15:38-41;路23:47-49(耶穌死後的奇異之事)


第七日  預備日(星期六)
降在陰間,預備復活(參照太28:1)


耶穌受難周第七日,安息日,又稱為墳墓日。這一天,耶穌在墳墓中安息。

經文:太27:57-61;可15:42-47;路23:50-56;約19:38-42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上帝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彼前3:18)

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彼前3:19)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彼前3:20)

在褔音派的圈子中,這經文有兩種較受大眾接納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認為,基督在受死之後、復活之前,靈魂曾到過陰間,並宣告衪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偉大工作。

第二種解釋則認為,彼得所形容的,是挪亞時代的情況。基督的靈,曾藉挪亞向洪水之前不信的世代傳道。當時,他們並不是在身軀以外的靈,而是活生生的人,因不信挪亞的警告,結果遭洪水所滅。因此,他們現在都是在陰間監獄裡的靈。


第八日  復活日(復活節、星期天)
主復活了,從死裡復活了(太28:6-7)

安息日將盡,七日的頭一日,天快亮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來看墳墓。忽然,地大震動,因為有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他的像貌如同閃電,衣服潔白如雪。看守的人就因他嚇得渾身亂戰,甚至和死人一樣。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已經復活了!

經文:太28:1-10;可16:1-11;路23:56-24:12;約20:1-18



備註:本文取材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文化漫談】復活節的由來

復活節是英國及其它許多信仰基督教的國家的一個主要節日。春季裡的復活節與冬季裡的聖誕節相呼應,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誕生,復活節則是為了慶祝耶穌的死而復生。兩個節日都已有約兩千年的歷史,如今依然是英國等國最盛大的節慶,代表了當地人們心中的信仰和對神的崇敬。

復活節的英文叫做Easter,字面上恰好是「東方」的意思。Easter節日名字的由來目前並無確定的解釋,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它來源於一位代表了4月月份的名叫Ēostre的女神,而復活節通常在3、4月間舉行。

耶穌的復活
據記載,耶穌出生於古羅馬帝國一個猶太行省裡的普通猶太家庭,出生時便有神蹟顯現。30歲時,開始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傳道,期間還施行了許多神蹟,於是出現了大量的信徒。而與此同時,已經發展強大的猶太教,認為創世主是唯一的神,不認同耶穌神的身份,也不認同耶穌的佈道,預謀要殺死耶穌。

在大約公元33年前後的猶太教逾越節(Passover,逾越節是猶太人為紀念上帝派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奴役的重要節日,大約始於公元前1300年),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和他的十二個門徒共進逾越節的晚餐。耶穌多次預言自己將受難但會復活。在這「最後的晚餐」後,猶太教領袖收買門徒之一的猶大背叛耶穌,並聯合羅馬帝國的巡撫調兵抓捕耶穌,而後在十字架上將他釘死。這一天是星期五(後來常被稱作「黑色星期五」或「聖星期五」),是猶太人停止一切活動的安息日,因此耶穌的身體被暫時安放於一處墓室之內。三天後的星期日,當人們來到墓室要為耶穌塗抹油膏時,發現耶穌的身體已經消失了,並有天使來宣告「耶穌已復活」。

耶穌復活後,又多次在信徒面前顯現,講述神國的樣子,再次佈道,約四十天之久。並稱神會在末日再次來到人間進行審判。而後,在一次與門徒聚集的時候,耶穌在眾人面前被彩雲接回了天國。於是,信徒們更加堅信耶穌,四處傳播佈道。猶太人信奉耶穌的人數不多,但是在歐洲大陸以至其它土地的信徒卻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基督教。基督教將耶穌復活的這一個星期日定為復活節。

復活節的時間
復活節的時間每年並不固定,背後有著豐富的關於天文紀年的歷史文化。按照日月來劃分,現行的紀年方式有三種:

1. 主流的陽曆,按太陽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公元1582年開始的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和公元前45年開始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亦稱羅馬曆)。

2. 流行的陰陽曆,按太陽和月亮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極為古老但無明確開始時間的希伯來曆(Hebrew calendar亦稱猶太曆)和中國農曆(Chinese calendar)。

3. 小眾的陰曆,按月亮運行規律制定,主要包括伊斯蘭曆(Islamic calendar亦稱穆斯林曆)。

在耶穌復活升天後的幾個世紀內,當時還並沒有現在世界通用的公元格里曆。據記載,耶穌最早期的信徒以猶太人為主,因此人們是按照希伯來曆中的逾越節的日期來慶祝復活節。希伯來曆以五千多年前的上帝創世為紀年第一天,比如公元2016年便是希伯來曆中的5777年。

到了公元325年,基督教舉行了第一次世界性主教會議–尼西亞會議。會議中決定脫離希伯來曆,將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定為復活節,並由大主教來宣佈每次的具體日期。

到了公元1582年,一位意大利醫生兼哲學家在以凱撒命名的儒略曆基礎上,創立了新的紀年法,並以當時的教皇命名,稱為格里曆。格里曆逐漸被世界大部份國家所通用,成為公元紀年,或者公曆。於是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基督教國家,將復活節定在了3月22日和4月25日之間,當滿月出現後的七天內的那一個星期日。

復活節的風俗
復活節彩蛋。蛋,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生命和再生。在復活節繪製彩蛋這一習俗最早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基督徒,他們將蛋染成紅色,以此紀念耶穌被定在十字架上時所流淌的鮮血。後來,復活節蛋也用來象徵空墓穴,提醒人們耶穌是從墓穴中復活,而虔誠的信徒也一樣可以擁有永恒的生命。早期的傳統中,人們通常用雞蛋來製作復活節彩蛋,如今,出現了許多用巧克力或者塑料製作的彩蛋,裡面塞滿各式的糖果,互相饋贈,表達祝福。

復活節兔。兔,在西方文化中同樣被視為生命多產的象徵。兔子的形象在中世紀的教堂繪畫中十分流行,當時的一些人相信野兔是雌雄同體的動物,於是讓一些人關聯到了童貞孕育耶穌的聖母瑪利亞。在復活節迎接復活節兔,是民間的一種習俗,起源於德國的一些基督徒。據傳說描述,復活節兔會像個小法官一樣裁定小孩子是否乖巧懂事,然後會像聖誕老人一樣將復活節彩蛋、玩具、糖果,送到好孩子的家裡。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復活節的由來與真義】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他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通常與耶穌受難日一起放假。今天,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民間風俗都不是起源於基督教的。耶穌基督只吩咐門徒要記念自己的死亡。

復活節原本是古代異教的「春節」,是慶祝春回大地一切恢復生機的節日。復活節可追溯到古巴比倫的愛情、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 (Ishtar)。後來,此女神變成了西歐的黎明和春天女神 Eastre(證據之一是兩個名字相似的讀音)。另一證據是 Eastre 此字有東方(即 East)的含義,因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的。

亞歷山大·希斯洛普著的《兩個巴比倫》說「Easter」『音譯『伊斯特爾』,即復活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Easter是個名字。 源自迦勒底,跟基督教沒有關係。Easter其實就是『阿斯塔特』,即天后『貝爾斯特』的頭銜之一。考古學家萊亞德在亞述的碑銘上發現,『貝爾特斯』這個 名字就是指古巴比倫的生育和戰爭女神『伊什塔爾』。這就是『復活節』(Easter)的來歷。 

復活節會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因為春分之後便開始日長夜短——光明大過黑暗,月圓的時候,不但在日間充滿光明,就連漆黑的夜晚也被光輝(月光)照耀。由此,這正好是耶穌復活——光明戰勝黑暗的寫照。


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5年召開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訂明了復活節是星期日,因星期日被教會視作為安息日,即耶穌死而復活的日子,所以復活節就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舉行。

此後每年3月21日以後,出現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惟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自古以來均十分複雜,拉丁文Computus(計算)一字更專指計算復活節的方法,而羅馬教會及東正教會的計算亦略有差異,令東西方復活節可在不同日子出現。 

1997年,國際普世教會協會在敘利亞召開會議時,曾建議改革計算復活節的方式,並建議統一東、西教會的復活節,但至今絕大部分國家仍沒有跟隨。

在西方,與復活節相關的物品有復活節兔和復活節彩蛋。傳說復活節彩蛋都是兔子的蛋(但事實上,兔子其實是不下蛋的,所以復活節彩蛋其實都是雞蛋),有些人喜歡在蛋上畫各種各樣的鬼臉或花紋。而這些民間風俗都是起源於非基督教的。

因這節日的淵源最早並非來自基督教,所以仍有一小拙信徒不守這復活節,其實我們要看的是這日子灌予的意義,基督復活這歷史事實總在一年中某日發生過,復活節不記念,推動這種記念那又應在何日呢?


基督耶穌捨命釘上架的愛,應全人類一同記念,我們也不是在推動全球使更多人認識並得著救恩嗎?生命的活復,帶來我們人類的希望,就如春臨大地一樣,盼望我們一同記念,感謝主的救贖。 


《聖經》約翰福音11章25-26節
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麼?」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1997年,蘋果曾製作過一個闡述蘋果精神、由喬布斯配音的視頻——《致瘋狂的傢伙們(Here's to the Crazy Ones)》。其中,提到了他們:

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音樂家鮑勃·狄倫(Bob Dylan)
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音樂家、社會活動家約翰·列儂(John Lennon)
思想家、發明家、作家巴克明斯特·福勒(Buckminster Fuller)
電影導演希區柯克(Hitchcock)
CNN創始人泰德·特納(Ted Turner)
第一個飛躍大西洋的女飛行員阿美利亞·伊爾赫特(Amelia Earhart)…… 

在視頻中,喬布斯這樣說道:

Here’s to the crazy ones
向那些瘋狂的傢伙們致敬

The misfits.
他們我行我素。

The rebels.
他們桀敖不馴。

The troublemakers.
他們惹是生非。

The round pegs in the square holes.
他們像方孔中的圓釘。

The ones who see things differently.
他們的視角與眾不同。

They’re not fond of rules.And they have no respect for the statusquo.
他們不墨守成規,也不安於現狀。

You can quote them, disagree with them,glorify or vilify them.
你可以認同他們,反對他們,讚美或者鄙視他們。

About the only thing you can’t do is toignore them.
不過你唯獨不能漠視他們,

Because they change things.
因為他們改變了世界。

They push the human race forward.
他們推動人類向前。

And while some may see them as the crazyones, we see genius.
也許有些人認為他們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

Because 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are the ones who do.
因為只有那些瘋狂到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聖經》約翰福音14章12節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林肯的趣事】

林肯出生在美國一個貧窮的農家。他自小幫助家裡割草、砍樹、開荒和種莊稼,他斷斷續續上過不到一年的學,學問主要靠刻苦自修。所以他說他的學問是「隨手撿來」的,在他二十七歲那年,林肯通過考試取得當律師的資格。


林肯雖然其貌不揚,但他慈祥的面龐能使人有一種父執輩的親切感,他非常的聰穎,極富耐心和同情心。在1861年更當選美國總統。當時美國的南北部因應否解放黑奴問題而發生衝突,引發了南北戰爭。林肯領導的北方軍得勝。他宣佈廢除奴隸制度,使美國從南北長期分裂中恢復了統一。然而這位傑出的美國總統卻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在戲院裡被刺殺喪生。


林肯的面貌不是很俊美,被很多人議論過,他也不曾避諱。有一次,林肯與競選對手道格拉斯進行辯論。道格拉斯辯稱林肯說一套做一套,是個雙面人。


後來,林肯上來說︰「剛剛道格拉斯說我有兩張臉,大家想想,如果我有另一張臉的話,我還會帶著這張臉來見大家嗎?」這話引來台下觀眾哄堂大笑,連道格拉斯本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聖經》撒母耳記上16章7節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林肯的面貌不是很俊美,被很多人議論過,他也不曾避諱。有一次,林肯與競選對手道格拉斯進行辯論。道格拉斯辯稱林肯說一套做一套,是個雙面人。
後來,林肯上來說︰「剛剛道格拉斯說我有兩張臉,大家想想,如果我有另一張臉的話,我還會帶著這張臉來見大家嗎?」這話引來台下觀眾哄堂大笑,連道格拉斯本人也跟著笑了起來。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無論你多麼愛一個人,都不要做寄生】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自從丈夫離開人世後,妻子覺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愛他。空蕩蕩是我沒有依靠,孤獨而悲傷。她去拜訪一名出色的心理醫生,尋求幫助。因為她痛苦得想要自殺。

「我實在太愛他了,沒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

「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愛他!」心理醫生回答。

「你這是什麼話?沒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為他去死。」她憤怒了。

心理醫生問:「你知道什麼是寄生嗎?」她愣住了。

「當你需要靠着另一個人而活下去,你便是一個寄生者。在你們的關係裡,沒有選擇,沒有自由。愛應該是自由的選擇。兩個人相愛,意味着其中的一個人,完全有能力獨立生存,但是他選擇了與對方在一起。」

「無論你多麼愛一個人,都不要去寄生。 」這段話閃電一般擊中了她。 

一連許多個漫長而輾轉的夜,她若有所思。 

後來,她不再找心理醫生。因為依靠醫生,也是一種寄生。 

她只帶上醫生的那句話,真正地像一個成熟的人,去學習生活。慢慢地,她學會為自己尋找生命中的快樂。當時的傷痛,漸漸地癒合,丈夫逝世的陰影,也在慢慢褪去。 

有一本著名的心理學書《無路之行》給愛下的定義,讓人看後愣住了。定義是這樣的:

「愛,是一種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長而延伸自我的意願。」 

美國的家庭心理治療家保羅博士夫婦,在《假如你真的愛我》一書中,將這個精闢的定義,用更加明晰、易懂的兩句話來展開:

「真愛的行為,是一種撫育自身和他人情感與精神成長的行為。」 

當我說,我愛你,那意味着我並不是必須愛你,而是我選擇了愛你。「我愛你」,不是其他任何什麼,而是我自由的選擇。 

愛不是純粹的佔有,不光是身體的愉悅,孤寂時候的陪伴,也不是相互的飯票和歸宿。 

愛也是一種行為,它能夠讓我們彼此成長起來。讓我們彼此擺脫了拿別人當拐杖,寄生在愛人身體上的幼稚病。愛使人真正獨立成長起來。


《聖經》約翰一書4章18-19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