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亞歷山大大帝的最後願望】

在他的床上,亞歷山大吩咐他的陸軍將軍,告訴他們三個他的臨終願望:

1. 最好的醫生來抬扶他的棺材...

2. 他積累的財富(金錢,金子,寶石)要沿著遊行散佈到公墓...

3. 他的兩手要張開掛在棺材外面讓所有人看到!

他的一位將軍對這些不尋常的要求感到驚訝,請亞歷山大解釋。


這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解釋:

1. 我想要最好的醫生抬扶我的棺材,以證明面對死亡,即使世界上最好的醫生也沒有力量醫治... 

2. 我希望道路被我的寶藏所覆蓋,以便每個人都看到地上獲得的物質財富,只能留在世上...

3. 我希望我的兩手在風中搖擺,讓人們明白,我們空手而來,也空手而去,而最珍貴的寶藏,就是「時間」。

我們不會把任何物質財富帶進我們的墳墓。 「時間」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因為它是「有限」的。我們可以生產更多的財富,但我們不能生產更多的時間。 

當我們給某人我們的時間,實際上是把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給了他,我們永遠不能收回。

不要忘記與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這個故事。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 9:9-10)


The Last Wishes of Alexander The Great

On his death bed, Alexander summoned his army generals and told them his three ultimate wishes:

1. The best doctors should carry his coffin...
2. The wealth he has accumulated (money, gold, precious stones) should be scattered along the procession to the cemetery...
3. His hands should be let loose, so they hang outside the coffin for all to see!!

One of his generals who was surprised by these unusual requests asked Alexander to explain.

Here is what Alexander the Great had to say:

1. "I want the best doctors to carry my coffin to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face of death, even the best doctors in the world have no power to heal .."

2. "I want the road to be covered with my treasure so that everybody sees that material wealth acquired on earth, will stay on earth..."

3. I want my hands to swing in the wind, so that people understand that we come to this world empty handed and we leave this world empty handed after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 of all is exhausted, and that is: TIME.

We do not take to our grave any material wealth. TIME is our most precious treasure because it is LIMITED. We can produce more wealth, but we cannot produce more TIME.

When we give someone our time, we actually give a portion of our life that we will never take back.

Don't forget to share this story with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Like and Follow Elite Readers


【Bible】Ecc 9:9-10
Enjoy life with the wife whom you love, all the days of your vain life which he has given you under the sun, because that is your portion in life and in your toil at which you toil under the sun.Whatever your hand finds to do, do it with your might; for there is no work or thought or knowledge or wisdom in Sheol, to which you are going.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沉默,是最後的清高】

人生就是這樣,得失無常,凡是路過的,都算風景;能佔據記憶的,皆是幸福。等走遠了再回首,我們才發現,挫敗讓人堅強,別離令人珍惜,傷痛使人清醒。你只有從過去中轉身,幸福才會在明天迎接你。

人最軟弱的地方,是捨不得。捨不得一段不再精采的感情,捨不得一份虛榮,捨不得掌聲。我們永遠以為最好的日子是會很長很長的,不必那麽快離開。就在我們心軟和缺乏勇氣的時候,最好的日子毫不留情地逝去了。

知足的人,雖然睡在地上,如處在天堂一樣;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處於地獄一般。人生,心靈富有最重要,若隨於物質欲望,即使擁有再多,也會覺得不夠,這就是貧窮;反之,物質生活清貧,並不影響心靈的充實,知足而能自在付出,就是真正的富有。

我們常常會因為擁有而快樂,為失去而悲傷,有時候,不知足的人擁有一切卻享受不到。知福的人看似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捨與得全在一念之間轉換。其實,人生的實相,往往隱藏在追求和擁有底下,是某個讓人有所寄託,讓人身心安頓的東西。

人就這麼一生,我們不能白來這一遭。所以讓我們從快樂開始!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做錯了,不必後悔,不要埋怨,世上沒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來重新來過。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相信下次會走得更遠。

沉默,可以讓混亂的心,變得清澈。不用告訴別人,你有多愚蠢,多天真,多善良,多幸運,多倒楣,多痛苦,學會用沉默去掩飾自己的情感。也許有人說你灑脫,但灑脫有時候只是一種假像。沉默,是城府,是睿智,是內涵;沉默,是最後的清高,也是最後的自由。

告訴孩子什麼是重要的,旅行比上課重要;主見比順從重要;興趣比成績重要;良知比對錯重要;幸福比完美重要;信仰比崇拜重要;成長比贏輸重要;察己比律人重要。我未曾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良好的品格,優良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所謂的假設的命運擊敗的。

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平凡的腳步也可以走完偉大的行程;有志者自有千計萬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第一個青春是上天給的;第二個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每天醒來,敲醒自己的不是鐘聲,而是夢想。


【聖經】以賽亞書41章10節:「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相關信息】  
如果事與願違,就相信上天一定另有安排!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全球知名泳將「飛魚」上帝使他谷底翻身、里約奧運奪生平第21金】 



前往觀看短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cJR3KTowY 

2016/08/10 編譯 / 邱子雰 美洲報導 

全球知名游泳健將「飛魚」、暨美國2016奧運選手-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於7日(週日)的里約奧運男子100公尺4人自由式游泳接力賽決賽後,歡欣慶祝其生平所獲得的第19面金牌;今日又傳捷報,其已摘取個人200蝶暨4人800公尺接力金牌,目前尚有個人100蝶及人混合4式金牌也在望(本報截稿前資料),如此耀眼的佳績令人驚嘆!

然而,這些金牌卻得來不易。就在奧運賽前,其經歷了長達2年生命的死蔭幽谷,包括酒駕、吸毒,甚至絕望到想自殺…,但上帝藉基督徒好友不斷鼓勵他,加上華理克的《標竿人生》,最終將其挽回,帶領他勝過軟弱,而今擁有面對未來的熱切盼望。

2年前,這位游泳金牌得主的菲爾普斯,經歷生命黑暗期,其最近透露,當時深受身分認同的危機之苦,甚至曾因此想輕生。「我認為這世界沒有我會比較好…」菲爾普斯告訴媒體當時的心境,「我想,結束生命會是最好的選擇。」當2014年他二度酒駕被捕,以及吸食大麻的形像被傳遍時,自認已然名譽掃地,再也無法從這些錯誤中站起來。「這是我生命的盡頭了…」回想當時沮喪、絕望的心境,「看看我搞砸了多少次?或許這世界沒有我會比較好。」


然而,那時基督徒好友暨美國美式足球聯盟(NFL: The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 明星-雷.路易斯(Ray Lewis),卻對菲爾普斯不離不棄,不僅給了他許多激勵的話,更以自己曾經歷一連串法律麻煩,最終能捲土重來的歷程,鼓勵菲爾普斯的生活必能重回正軌。「這正是我們爭戰的時刻!」路易斯告訴菲爾普斯,「這才是我們真正特質顯現的時刻!絕對不可以關機,否則我們就輸了。」

這位金牌常勝軍於2015年10月,住進一間醫治心理創傷和戒癮治療中心,當接受治療時,路易斯送他1本華理克(Rick Warren)所寫的《 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菲爾普斯盛讚華理克的這本書,大大振奮了他,使其再次得著盼望。「這使我真的相信,有一個力量遠超過自己,並且我生存在這世界上有一個目的。…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它幫助了我。」

這本書深深影響菲爾普斯,他也迫不及待將該書分享給其他病友,甚至因此在治療所中,得著「傳道人麥克」(Preacher Mike)的稱號。華理克本週在臉書貼文表示,其深深以菲爾普斯此次在奧運中的得勝為榮,「很興奮,因為他扛著美國的國旗。」

菲爾普斯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今天終於可以在里約比賽中把自己全然給出去,並對未來感到興奮,「很高興自己的生命可以翻開新頁,很開心能在游泳生涯中繼續前進,並邁出我所想要的生命步伐。」



【聖經】林後 5:17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揭秘哈佛“史上最大單筆捐贈”背後的神秘家族】

當中國的富豪剛模仿完美國富豪們的冰桶遊戲時,一則哈佛史上最大一筆捐款的新聞讓陳樂宗家族再次浮出水面。這一捐贈體現了家族一貫的傳承,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和境界,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我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的思考。

由哈佛大學發佈的一條消息,經過國際媒體的報導,引發了國內媒體的瘋狂轉載。據英國《金融時報》9月9日報導,哈佛大學近日收到了其建校378年來金額最高的一筆捐贈:香港房地產富豪陳氏家族(Chan)承諾向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School ofPublic Health)捐贈3.5億美元。

據報導,此次陳氏家族「慷慨解囊」捐出的贈款,占到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近期籌資計畫目標的75%以上,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原先計畫在2018年前籌資4.5億美元。

這次陳氏家族對哈佛的巨額捐贈,也讓這個神秘的中國富豪家庭和晨興基金掌門人陳樂宗先生,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輿論界和媒體界發出了不同的質疑和探尋。陳樂宗是何許人也?

很少接受採訪的陳樂宗非常低調,在網上很難搜到和他有關的全面詳細資料,而捐贈哈佛的新聞也不是晨興所發佈,是哈佛首先發佈的。陳樂宗從一位成功的投資家、科學家,到低調的慈善家,如今再到支持教育,陳樂宗先生的人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角色間的轉換,所有的角色背後貫穿了一條主線,就是以個人力量推動世界的改變,以生命改變生命。

而他旗下的晨興創投早已在業內全球聞名,曾成功地投資了眾多耳熟能詳的高科技公司,如搜狐、迅雷、攜程、YY等一大批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近期在國內比較有名的是大手筆投資了雷軍小米手機,是小米最大的投資方。


您對財富的終極態度是什麼?

曾經面對記者採訪,陳樂宗微笑地說:「財富是身外物,我有我的生活方式,財富再多我也不會改變我的生活方式,我個人的生活需求非常簡單,有一些事情我是不會做的。我不會開什麼名貴的汽車,我開的就是一個普通大眾汽車,我覺得機器啊什麼,性能,品質都很好,足夠了。」


2014年,陳啟宗、陳樂宗兄弟以29.5億美元的資產總額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17位。但生活中陳樂宗非常簡樸低調,帶的是普通電子石英表,開的是普通大眾車。於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他和他的家族對社會公益和教育的支持,卻一鄭千金,不計任何回報地慷慨大度。

除了企業家和投資家外,陳樂宗本人的另一個身份是生物科學家,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研究員。他說:「因為我自己是搞科學的,所以我對科學和教育方面的支持比較多。」

陳樂宗和陳啟宗弟兄倆所屬的陳氏家族,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兄弟倆是很多全球經濟組織、機構、甚至美國總統家的座上貴賓。陳氏家族的財富史源遠流長,兄弟二人的父親陳曾熙1923年就出生于天津的一個富豪家庭。「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似乎和這個家族無緣。


為什麼這個家族如此樂善好施但又異常低調?

一方面,和陳樂宗的父親有關,他小時候,父親已經是成功的商人,但每逢有窮人在教育上需要幫助,父親都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父親對他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們也延續了家族的傳承。所以,此次捐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他父親的名字命名,以表紀念。

另一方面,陳樂宗從小是在香港的教會學校長大的,在那裡度過了小學和中學。在那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信奉基督,更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直到現在,在他的演講中還常常引用《聖經》中的金句。作為一個商人、一個科學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他用自己的方式來實踐上帝賦予他的使命和呼召。陳樂宗在香港大學崇基書院講演時,勉勵那些莘莘學子,引用聖經的話語。舊約《聖經》〈箴言〉四章二十三節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陳樂宗認為當前商業社會已經徹底墮落,人們的貪婪和無底限導致了金融危機。改變世界的方式是什麼?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陳樂宗看來,改變人靈魂可能是最難的,但改變是有可能的。陳樂宗透過支持教育、慈善、文化等管道,以自己的方式不斷地改變世界。對抗急功近利的「香港中環價值觀」,也對抗貪婪「華爾街的價值觀」。

在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畢業典禮演講中,陳樂宗如此勉勵面對那些即將畢業的精英學子:「倘若人類在消弭戰爭丶犯罪丶仇恨和貪婪等臻善功夫上成績乏善可陳,只望我們在改善人類健康方面會有較佳的表現。」他在多個場合表達,「我不忘神說, “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 這個托負,並對祂的恩典永懷感激。」


很多網友質疑:為什麼這麼大手筆的捐助,給了並不缺錢的美國的哈佛大學,而不捐助中國的大學或中國的慈善機構?

陳樂宗本身是哈佛大學校友,上世紀70年代先後在該校公共衛生學院獲得碩士及放射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在哈佛醫學院從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校友捐款回饋母校是哈佛優良的歷史傳統。

捐資大學在歐美發達國家早已是悠久的傳統,這來源於優良的文化傳統,也來源於長久積累的優質校友網路,良好的信用機制是有力保障。陳樂宗本人不僅長期捐贈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學,而且還一直承擔為母校募款的職責。他說,「基本上,無論你捐哪一所美國大學,都有相當的信心這個錢不會亂花。法律的制約,還是民間的風氣都是保障。」

陳樂宗分享了一個最近的案例,上世紀60年代有個家族基金捐了一筆錢向普林斯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捐贈了一筆很可觀的錢。當時捐贈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在美國政府做外交的人才,但是近年這個家族卻發現他們的捐贈學校卻沒有用在培養這樣的人才方面。後來這個基金就將普林斯頓大學告上了法庭。陳樂宗說:「美國的私立大學財政對外的透明度是很高的。每個大學只要是非盈利性質的,管理層裡高管的工資多少都要披露的。比如哈佛大學校長一年工資多少上網都查得到。」

陳樂宗說:「你看美國的大學,現在美國頂尖的大學都是所謂私立大學,當然他們私立也是非盈利性質的。如果你回看50年前,全美國最強的大學是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但是隨著加州政府財政不好,類似伯克利這樣依靠公費運營的大學就在走下坡路。去年,哈佛大學啟動了一個募捐的計畫,目標是要募集65億美元,在美國,除了哈佛,還有很多其他大學,都是以多少個10億美元為目標去募捐的,像賓州大學,斯坦福啊,最近都在搞這種計畫。美國私立大學的抬頭,可以顯示出民間捐贈是大學能保持優質教育的一個源泉。」

事實上,陳氏家族在中國對教育也有很多的捐助和支持,如中科院晨興數學基金、在北大、復旦和浙大等大學設立的獎學金等,在香港捐建了香港中文大學晨興書院等等,數不勝數。


為什麼捐贈給哈佛公共衛生學院,鎖定在公共衛生醫療範圍和領域?

陳樂宗曾公開表示,醫學往往聚焦於個體治療,但預防性公共衛生計畫能夠影響整個社會。「如果你看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公共衛生。」 他告訴英國《金融時報》,他提到了當前的埃博拉(Ebola)危機。 「如果我們要有效應對全球健康威脅的話,公共衛生肯定是這個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陳樂宗說。

高科技的發展,可以拯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陳樂宗說:「小孩肺炎這個疫苗,現在在美國一個小孩打這個疫苗要260美元,那這個價格很高的,發展中國家的小孩沒法能負擔這種疫苗。那麼能把這個疫苗價格下降的,也只有靠新的科技。所以我前幾年就開始做這個事兒,跟哈佛大學一個教授合作,用新的技術把這個疫苗的生產的成本降下來。希望有一天就不是260塊,可能是26塊,可能2塊6毛。這樣就大量的甚至發展中國家的小孩也能用得上,得以幫助更多人。」

作為美國最高等級的公共衛生培訓機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不僅為醫療體系進行最先進的科學研究,為醫療衛生系統培養人才,也為政府決策提供和影響決策的政策分析。這個學院有著輝煌的歷史,學院的研究成果挽救了全球無數生命,或是減輕了人們的痛苦;學院教人們如何吃得更健康,讓新出生的嬰兒避免感染愛滋病毒,推動美國通過清潔空氣條例,幫助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在災難中更有效率地工作,轉變整個公共衛生領域的觀念和實踐。

中國目前有非常嚴重的霧霾(PM2.5)問題,美國也曾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危機,正是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推動美國國會通過了《清潔空氣法案》(1963 年),最終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環境和健康保護。

中國基本實現了農村醫保,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蕭慶倫教授可以說功不可沒。他長期在中國最基層調研和考察,與中國的衛生部門的官員討論,從而設計出將中國貧民納入保障的醫保政策,並最終被採納,惠及數億人。分析家認為,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優異成績和良好傳統,都應該是陳樂宗和他家族的晨興基金願意傾力支持的原因。

生命不只是科學,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在香港崇基書院對青年學子的演講,更能表達他的立場,他說:「人的內心世界除了人的魂還有人的靈,靈是令人能與神交通的器官,人需要與神有交通,如藉祈禱丶靈修丶祟拜,在這交通中,神就把衪那聖潔丶公義與慈愛的屬性傳輸到人裡,成為人的美德,所以人與神的溝通是高尚道德的泉源,是抵抗誘惑力量的供應站。理性與靈性,屬兩個不同的境界,在一個多維的內心世界裡,二者不但可以相容並包,並且可以相輔相成。2006年哈佛大學課程改革委員會提出建議在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裡,加入一門「理性與信仰」的必修課,無論個人在這問題上最終的結論如何,信仰是每個青年人成長過程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相關信息】  比爾蓋茨的信仰見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喬布斯臨終遺言首度公開,震撼靈魂】

喬布斯臨終遺言首度公開「我曾經叱吒商界,無往不勝,而今黯然歎息。」

作為一個世界500強公司總裁,我曾經叱吒商界,無往不勝,

在別人眼裡,我的人生當然是成功典範。
但是除了工作,我的樂趣並不多,
到後來,財富於我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此刻,在病床上,我頻繁地回憶起我自己一生,發現曾經讓我感到無限得意的所有社會名譽和財富,在即將到來的死亡面前已全部變得暗淡無光,毫無意義了。

我也在深夜裡多次反問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價後,已經失去了價值,那麼我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即我一生的金錢和名譽都沒能給我的是什麼?

黑暗中,我看著那些金屬檢測儀器發出的幽綠的光和吱吱的聲響,似乎感到死神溫熱的呼吸正向我靠攏。

現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夠用的財富,就該去追求其他與財富無關的,應該是更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感情,也許是藝術,也許只是一個兒時的夢想。也許……?

無休止的追求財富只會讓人變得貪婪和無趣,變成一個變態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寫照。

上帝造人時,給我們以豐富的感官,是為了讓我們去感受他預設在所有人心底的愛,而不是財富帶來的虛幻。

我生前贏得的所有財富我都無法帶走,能帶走的只有記憶中沉澱下來的純真的感動以及和物質無關的愛和情感,它們無法否認也不會自己消失,它們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從曾經的叱吒商界,無往不勝,到病床前的無奈歎息,喬布斯的一生達到了極數人所無法達到的高度,末了卻和所有人一樣面對死亡時回想自己的一生,一切的財富在死亡面前都毫無價值,人生中有太多東西是物質財富無法給你的,無休止的追求財富會讓自己變成貪婪的怪物。

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說: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


聖經詩篇九十篇9~12節: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盛怒之中;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相關信息】    
亞歷山大大帝的最後願望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24歲 放棄成為王妃,25歲 的艾瑪•華森,正走在 成為女王的路上! 】

范冰冰說:「我不嫁豪門,我自己就是豪門」。聽起來,很霸氣威武。但是,有了更霸氣的版本,艾瑪·華森(Emma Watson)說:要成為公主,不一定要嫁給王子。

說這話的人艾瑪·華森(Emma Watson),她是《哈利波特》裡面的「妙麗」。肉眼可見的幾年前,還是個灰姑娘來著。那時候的艾瑪還貌不出眾,雖然成為了眾多孩子心目中夢想的「妙麗」,但她並不是萬人迷,她只是一個普通少女。我們眼看著這個臉上長著小雀斑,牙齒不太整齊的小姑娘,長成了美可征服王子的美女。人們形容她為:智慧與美麗的結合。從童星到女神,艾瑪看起來一路風光,其實她的掙扎比同齡人更多。

從小,父母離異,艾瑪平日跟隨母親生活,週末到另一個城市去,跟隨父親。而小小年紀的她,懂得: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從 9歲開始,每天 6點鐘到片場,9 點回家,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常態。當其他小演員都放棄學業,她依舊要求自己做一個每門功課都拿A的資優生。

高中畢業時,她拿到了 3所名校的錄取,她選擇了布朗大學,也以交換學生到牛津大學就讀,並在布朗大學,拿到文學學士學位。

在大學期間,她對外宣稱,不接任何電影。事實上,她也的確除了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拍攝和宣傳,接的工作非常少。於是大學的時間,她成了一名普通學生。她說,這是在享受童年。艾瑪說:不接任何電影,放棄了當紅的演藝事業,成了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只因為...她熱愛演員事業,但更想做一個聰明的女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解想要奔向的目標,更要嘗試著盡一切努力去實現。

「我沒有漂亮的牙齒,也不是骨感的女孩。但我想要當一個不管身材如何,都能夠愛自己,仍然覺得自己很棒的,不隨意改變自己的人。」如今艾瑪看起來擁有一切,就像她說的:我有不用工作也一輩子都花不光的錢,但我仍舊想要做些什麼。艾瑪深知自己的影響力,並在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希望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我不要讓失敗的恐懼制止我前進,阻饒我去做我真正在乎的。」

到現在,她一直很努力,但請別傻傻以為,她毫不費力!





【聖經】傳道書4章13節
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Emma Watson【小檔案】
全名:艾瑪‧夏洛特‧杜爾諾‧華森 (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
暱稱:Em 和 One Take Watson
生日:1990/04/15
身高:169cm 
家鄉:英格蘭/牛津 

艾瑪‧華森1990出生於法國。艾瑪‧華森的父母賈桂琳·盧斯比(Jacqueline Luesby)和克里斯·華森(Chris Watson),兩人於1995離婚。父母兩人都是律師,從小住在法國直到5歲,6歲父母離異後,她就跟母親及弟弟搬到牛津同住。

艾瑪從小就立定志向當演員,因此也在牛津大學附設藝術表演學校「Stagecoach Theatre Arts」學習唱歌跳舞、演戲。 曾就讀於英國牛津著名的小學「The Dragon School」。 2005年就讀城市裡的私立女校「Headington School」。 在演出《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之前,艾瑪‧華森只在學校的話劇裡演過較小角色,無任何其他專業的演出經驗。 包括《Arthur: The Young Years》和《快樂王子》。 7歲時曾獲得「戴茜普拉特詩歌比賽」(Daisy Pratt Poetry Competition)第一名 。10歲時演出「The Young Years and The Happy Prince」戲碼。

擁有經典英國美女特質的艾瑪‧華森,令人驚訝的是,她並未因從小參與電影演出而荒廢學業。 先後進入英國有名的「The Dragon School」、「Headington School」等獨立學校就讀。電影開拍之後,每天也要上5小時的課。在英國高考GCSE考試當中,十個科目拿了8個A+,2個A。這樣的好成績足以讓她在名單上任意挑選世界上知名學府就讀,例如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劍橋聖三一學院、耶魯大學等等……。

2009年,艾瑪在英國高考考取全A的佳績,並被美國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布朗大學錄取。
2011年,艾瑪從布朗大學轉到牛津大學繼續大學三年級的學業。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比爾蓋茨的信仰見證!】

佔據世界第一富豪位置10多年並被譽為超級天才和賺錢機器的比爾蓋茨,忽然向全世界宣佈,他將要退休並將自己所有財產(580億美元)全部捐贈給蓋茨-梅琳達基金會,不給自己的後人留下一分錢。如果加上過去所捐獻的300多億美元,他累計捐款接近900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許多國家一年的財政收入),這也使他成為繼巴菲特之後的又一個將所有財產捐出的超級富豪。

1999年的年初,比爾蓋茨帶著他那個充滿幻想色彩的「維納斯計畫」來到深圳,向中國推廣這個計畫,當時他住在深圳的遠東大酒店,那天酒店廣場甚至酒店旁邊的路上聚集了數以萬計他的「粉絲」,人們爭相一睹心目中世界第一富豪的風采。蓋茨非常有風度的向大家揮手致意,後來他還在酒店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當時他很隨意地穿了一件羊毛衫,講到興奮的時候,他還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可細心的觀眾們發現,這位世界第一富豪所穿的竟然是一件已經破損並且袖口上已經掉出線頭的羊毛衫,這讓所有在場的人都驚訝不已。

第二天,深圳的一家報紙便刊登了某專欄作家寫的一篇帶有調侃性的文章,大意是說:那些身穿名牌、珠光寶氣的人,多是沒太多錢的,因為他不夠富,但希望別人知道他很富,而當你富到一定程度以後,你根本不需要在自己的身上顯示出你是個有錢人,就像比爾蓋茨這樣,可以穿一件掉了線頭的羊毛衫出來演講,但卻沒有一個人會覺得自己比他更有錢。

其實只要拿中國的那些富豪平時的作派與美國或者歐洲的那些大富豪相比較,就會發現,原來中國的富豪與外國富豪的生活方式竟是這麼的不一樣。大多數中國富豪都喜歡要面子,所以豪華汽車、豪華別墅、名牌服裝、昂貴手飾、高檔場所消費等等,處處要顯示出他們的與眾不同,當然,除了顯赫自己,他們還需要以這些高檔的消費來討好各級的官員,以從他們那裡得到更多的好處。

而國外的大多數富豪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簡樸的,如巴菲特就居住在一個極普通的居民社區裡,既沒保鏢也沒傭人,居住的房子還是40年前的,開的車是一輛非常普通的舊車,他的辦公室在一幢很小很舊的小樓裡,幾乎沒什麼像樣的裝潢,面積不過20多平方米,有一個去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的中國基金經理怎麼也無法想像,他和全世界股民所崇拜的股神竟然住在這樣一個地方,開的竟是這樣一部車。其實不僅僅是巴菲特和比爾蓋茨,美國許多超級富豪都是這樣,他們一邊控制著世界的經濟,一邊卻過著與我們這些普通人沒有太大區別的生活。

我們不禁要問,他們有這麼多錢為什麼不為自己多花一點錢享受享受呢?為什麼不為自己的子女留一點呢?要知道他們所擁有的財富完全可以讓自己的子子孫孫永遠不用做事情,就可以盡情的享受美好生活。但他們沒有這麼做,他們更願意把這些自己一生的奮鬥所賺來的錢用於慈善事業,用於拯救那些災民、難民和還沒有解決溫飽的窮人們身上。蓋茨-梅琳達基金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於援助非洲愛滋病人。這種在我們看來匪夷所思的捐款舉動,其實有其內在的動因的,他們並不是一時的衝動,也不是為了出名,更不是因為某種政治原因而做出如此驚人舉動的。如果我們從深層次去探究他們的動機,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是他們的信仰決定了他們的行為。

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茨出生於美國西雅圖的一個律師和教師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7歲的時候他就能非常熟練地背誦《聖經》裡面的《馬太福音》。《馬太福音》是《新約》裡面最長的一章,大約有3萬字。相當於6本有5000字的中國道家經典《道德經》。背誦《聖經》使他的記憶力得到了空前的開發,他也由此成為別人眼裡的神童。尤其是在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表現得特別的明顯。在他11歲的時候,他的數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在學校中已經無人能及。

背誦《聖經》為使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從小就酷愛讀書。7歲的時候,就開始閱讀《世界百科全書》,後來稍大一點,又大量閱讀富蘭克林、羅斯福、拿破崙、愛迪生等科學家、政治家、發明家的傳記書籍,解讀這些偉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從閱讀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形成了無比豐富的內心世界,他的言行在同齡人中鶴立雞群,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思想。為他日後成為世界首富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聖經》可以使人淡然一切,可以平復自己的欲望,就是因為虔誠的基督徒蓋茨悟透了《聖經》裡面的一切,才會置之身外商場的爾虞我詐,才會出淤泥而不染,他的成功一多半歸咎於自己從小受到的聖經的薰陶不無關係。

巴菲特也是一位基督徒,他在每年的《給股東的一封信》裡面幾乎都會引用聖經中的話語;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所有的財產都是上帝委託他們管理的,當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財富必須交還給上帝,用到上帝所需要的地方。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馬太福音22:21),比爾蓋茨作為上帝所揀選的財富管理者,當他的使命完成時,他便將自己替上帝所管理的財產交還給上帝了。在他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即使是他自己也沒有資格去浪費上帝交給他管理的財產。

這就是他能夠做出把財產全部捐獻出來的理由所在。



【相關信息】
揭秘哈佛“史上最大單筆捐贈”背後的神秘家族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資料源於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