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我聽見石頭在唱歌》 作者:張文亮


牛頓——在海邊尋找貝殼的人
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頓。」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七個分光組成;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運動力學三定律裡,奠定了數學成為描述宇宙運動的語言。種種傑出成就,為他羸得今日「歷史上最傑出的科學家」與「近代物理學之父」的尊稱。

市面上有許多牛頓的傳記,大多歌頌牛頓的科學成就或是提到那顆掉到地上的蘋果,卻遺漏或扭曲了牛頓的信仰。本文的目的在於:根據牛頓自己的手稿,說明信仰在牛頓科學生涯中所占的地位。

哈拿的禱告
牛頓 (Isaac Newton)生於1642 1225日午夜,是一個早產兒。在那個嬰兒死亡率很高的年代,一個早產兒能夠活下來是很少有的事。牛頓的父親是不識字的農夫,與個性堅強的妻子哈拿.艾思克一起,經營在英國烏斯扥普的一個小農場,夫妻倆都屬於「清教徒」-----一群信仰堅定的基督徒。在牛頓出生前三個月,他的父親病逝,缺乏人力的小農場沒有收成,家境更是貧窮。等到牛頓出生時,家徒四壁,哪有錢去購買營養品來餵養這個早產兒? 哈拿才死了丈夫,眼看唯一的孩子也要死了,在最絕望的時候,想起聖經上也有一個名叫哈拿的女子,在難過時向上帝的禱告: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你(撒母耳記上一章11節)牛頓的母親懷抱著她的早產兒,向上帝發出同樣的禱告。

筆記間的沉思記錄
在牛頓的一生中,母親的這個禱告對於他的個性與信仰他有很深刻的影響。牛頓在成長過程留下的最早記錄就是他的禱告,他經常在課堂筆記空白處記下禱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學二年級時寫下:上帝啊!若我心偏於邪惡,請勿成全我;不容我單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不以愛上帝做為我不愛人的藉口﹐不是為得祝福來跟隨你;不是只在教會中渴慕你﹐讓我做個敬畏你的人,且因著敬畏你,而不畏懼人。

牛頓經常思索上帝當年聽他母親的禱告,上帝讓他活下來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到牛頓三歲時,因為家裡實在太窮,母親只好再嫁給鄰村一位六十三歲的鰥夫---巴拿巴.史密斯牧師。史密斯牧師靠著微薄的薪水把牛頓養大,八年後過世,母子倆領了一些撫恤金,牛頓下課後還要替人看牛管馬才夠生活。

牛頓的風箏
原來牛頓住的烏靳扥普村,是英國生產馬車最有名的地方。這裡的小孩長大後的願望大多是做個馬車夫。牛頓可不同,他的個性安靜,尤其史密斯牧師給他留下一大堆包括聖經、神學、詩歌、數學、歷史、法律、機械等類的書籍,成為他家裡最好的寶藏。他經常在藏書的閣樓看書,連看牛看馬時也帶著書去看。他的母親在一旁靜靜地觀察,發現這小孩真有點不同。

牛頓進中學時,開始顯出他的特殊天才。學校要做風箏,許多學生立刻動手去裁紙、綁支架,牛頓卻先在書桌上放一張紙,仔細設計風箏的尺寸,計算一番才開始動手做。他的風箏交得最慢,但是一試飛,讓全班同學連老師司扥克斯都嚇一跳:牛頓的風箏怎麼飛那麼高又那麼快?事後司扥克斯老師對牛頓的母親說,無論如何要讓這個孩子去念大學。哈拿微微一笑:她早就準備好這孩子的大學學費了。

一六六一年六月牛頓進劍橋大學。當時劍橋大學的紈絝學生流行喝酒、打牌,稱這是「單純的娛樂」。牛頓是個窮學生,母親存的錢只夠付學費,他必須為老師做實驗的助手,才能賺取生活費。如此無意中使他接近當時劍橋的優秀教授承襲了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華,成為牛頓後來的名言:「我看的比別人遠,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頭上。」

牛頓的讀書法
亨利.摩爾是影響牛頓科學與信仰最深的老師。摩爾是數學家,也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他說:「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的目的,是要使人認識他,尋求他,感謝他。若有人輕看這世界奇妙的受造物,要看到世界所沒有的才算神蹟,那是自大。」摩爾教授以敏銳直覺,一下子就發現牛頓的不同。他發現牛頓每學期開學以前,先利用假期,將要上課的所有課本都看完,等到上課時,牛頓已經在看比那門課更進階的研究報告了。牛頓自己也寫道:「當我走進教室上課時,常發現對上課內容的瞭解深度,已經超過了我的老師。」

這種讀書法會令一般老師備受壓力,摩爾卻找牛頓來,給他更深的書,像開普勒的「光學」,桑德森的「邏輯學」,並把自己擁有的一千八百本藏書,成為「隨時向牛頓開放的圖書館」 摩爾也長期支付牛頓的生活費。

金錢的享受對一個窮學生是一種莫大的吸引,牛頓寫下:「主啊,赦免我,因為我的心想以賺錢為樂,多於渴想你的同在。但是在主曰聖餐聚會裡,我的心又重新與你聯合。」牛頓和他的室友魏克金斯經常在校外分發聖經給窮人,向他們傳福音。購買要分發的聖經成為牛頓學生生涯中除了房租與伙食費外最大的花費。

蘋果與花園
一六六四年,牛頓開始利用課餘進行研究。他首先以三菱鏡研究光的結構,發現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

一六六五年至一六六七年,英國發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許多人。大學宣佈停課,政府並且下令所有人不准離家遠行,以免傳播或感染黑死病。當全國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下,風聲鶴唳之際,牛頓事後寫道:這兩年沒課可上、沒地方可去,是他「人生思想邁向顛峰的時刻」。在這時他由無窮等比級數的解法裡創立了一門很重要的數學--------微積分。

事後有人問牛頓,為什麼他能夠有這麼偉大的發現,牛頓答道:「我始終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般擺在面前,再一點一線的去勾勒,直到整幅畫慢慢的凸顯出來。這需要長期的安靜與不斷的默想。」

牛頓對科學的思索與他的禱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常在信仰的思索裡想到科學,在科學的思索裡想到信仰。在一六六六年他開始思索地球在軌道上的運轉,並且計算運轉時的電力與離心力的關係,一六六九年他在筆記上寫下他的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Law of Gravity)。你知道嗎? 宇宙裡如果沒有這一條不變的定律,所有的物體,小至一粒沙,大至一個星球,都將亂飛亂撞,成為混沌(chaos)

牛頓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呢?他的好友史塔克利答道:「牛頓經常在花園散步,有一天中午他回來了,對我說他看到一個蘋果掉到地上,想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蘋果後來成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標誌,其實更重要的是,牛頓有一種獨自來到花園禱告與默想的習慣。

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曼紐,一九六八年在他所著的(牛頓傳》中寫下:「近代的科學是源自牛頓對上帝的默想。」

,原理!
當時許多科學家、教授都看不懂牛頓的傑出發現,甚至譏諷為:「又是一群解釋天體論的陳腔濫調。」幸好這時有貝若(Isaac Barrow)的支持。

貝若是當時歐洲的光學泰斗,劍橋大學首屈一指的數學與天文教授,是少數能仔細驗證牛頓數學與物理觀念的人,也是一位基督徒。他找牛頓來,對這個最優秀的學生,私下給與最嚴格的要求。貝若要求牛頓:「回到物理學上最基本的假設,精密地驗證每個假設,一次、一次又一次,幾乎無止境地反復驗證,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以免浪費在無用的芝麻小事上。」然後貝若申請退休,讓二十七歲的牛頓接續他的職位,成為劍橋大學的教授。

劍橋的教職並不是牛頓的桃花源。當時貝若的職位有多人在背後垂涎,牛頓一接任,立刻嚐到號稱學術自由、獨立的大學裡面,眾多的派系紛爭、人事傾軋。喜歡安靜思考、不愛交際的牛頓,被排擠成為權力圈外的邊緣人。

牛頓的老友魏克金斯寫下:「牛頓看起來更孤獨、沉默,三十歲不到,頭髮已經半白。」牛頓立志不涉入這些糾紛,他定睛永恆,不管人家怎麼論斷、怎麼中傷他,只把努力放在科學的研究,與對基督的信仰上,而不陷入被中傷後的自憐中。牛頓寫下:「我的心經常是認真與安靜,不陷入憂鬱。」

慢慢的,他將更深的思索與實驗結果寫成曠出名作《原理》(Principle) 一書。這本書不只記載牛頓的科學發現,也反復提到他的「機械論」與神的關係,他說真神與假神的差別是假神沒有掌管宇宙,沒有不變的旨意,沒有最後的判決,屬於必朽壞的受造之物。

書中不斷提到「掌管」(dominant )這個字,他認為這是神的屬性裡,最神聖又是最奇妙的,讓尋求他的人可以明白;機械論做為神掌管宇宙的法則,是神擺在宇宙裡讓人明白他能力的法則。愛因斯坦說:「宇宙裡最奧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這個宇宙。」

牛頓在《原理》一書中寫著:如同生來是瞎眼的人不瞭解光,我們無法明白神的智慧與全能。神的形像沒有人看到、聽到、接觸到,更不是世上必朽壞的假神所能代表,----我們只能在他所創造的萬物中瞭解他,他仍在掌權,我們都在他的掌管下。

而假神沒有掌管的權柄,沒有永遠的看顧,沒有創世的起初,不過是虛無、有限,與大自然一樣。----因著神的掌權,我們稱他是主(Lord)。我們是他的僕人,不過是有限與不完全。

死蔭的幽谷
一六七二年牛頓加入英國皇家科學協會---全國最高的科學研究協會。〈原理》的出版,對全歐洲的科學界是一大震憾,引來稱讚也招來攻擊。雖然如此,牛頓仍在皇家科學會裡提出「星球運轉橢圓軌道的原理」(1676~1677年),與「萬有引力的數學證明」(1680~1684 年)。牛頓的學生艾斯頓後來寫道:「牛頓講話慎重、緩慢。他儘量避免意氣之爭,不見利忘義,不奉承人,寧願默默忍受侮辱,也不願披掛著一身的裝甲去與人爭戰。牛頓說。「一個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脾氣將控制你。」引導牛頓一生的,是信仰而非起伏不定的脾氣。」

牛頓身為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喜歡公開表白自己的信仰,又有個不擅與人交際、喜愛獨自安靜工作的個性,現實的社會對像他這種善良、單純的人,有時是非常殘酷的。

當時宗教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科學,卻有三流的神學;科學分子攻擊他有一流的神學,卻有三流的科學;政治分子攻擊他的科學、神學、人際關係都屬三流;有人看他孝順母親又終身未婚,就中傷他心理不健全,現今還有人說牛頓有戀母情結;有人看他對學生好,就說他是同性戀。這種種無情的攻擊搞得牛頓幾乎發瘋。

一六九二年,日內瓦來的拜特教授大力抨擊牛頓,謔稱他是「倫敦先知」,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是來自對宗教的默想,而非科學的發現,------他必須撇清,如果這是科學就不要寫上帝如何如何,如果是與上帝有關的就不要放入科學範疇。」

拜特一開炮,許多人就群起圍攻牛頓。平常沒有防備的牛頓,幾乎赤裸裸地站在科學的刑場上,接受無情的攻擊。 一六九三年九月三十日 牛頓寫下:「我陷在極端的難過中。過去十二個月,我無心進食也無法安穩地入睡,我心動搖,無法思想。」無情攻擊持續下去,一六九四年有人黑函中傷牛頓與女人搞性關係;一六九五年牛頓幾乎精神失常,各地都傳聞牛頓死了。牛頓百口莫辯,更退出人群;他寫道:「斯賓塞的《希伯來律法》一書成為我困難中的安慰」。

在英國國王出面,任命他為「英國皇家協會會長」後,這些攻擊就突然消失了。

牛頓在以後數十年,根據過去兩年半受中傷的經驗,堅持給科學界建立「誠實的體系」而他本身就是最好的模範。

不讓別人的錯誤成為自己的絆腳石
苦難並沒有離開牛頓。當時間的腳步進入十七世紀末,忽然有些基督徒自稱是上帝派來的先知,到處呼喊「世界末日就要來了」。這波「世界末日說」傳自法國。野火般的燒遍英國各大城。許多人起來附和,聲稱看到異象:有一艘滿載鮮血的船在英國大街上飛過;有人說看到許多人浴血倒臥沙灘邊,說這是上帝要來審判的先兆。

短時間內成千上萬的販夫走卒跟隨末世先知,連皇家科學院的一些優秀科學家也趨之若鶩,因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也可能因著對宗教的無知,而陷入異端的泥沼。

牛頓本人是基督徒,他長期研究聖經但以理書與啟示錄,相信聖經裡提到的這個世界有結束的一天,那是基督耶穌要來審判的時候,但是沒有人知道那是哪一天,而且面對末世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感恩多於恐懼,坦然多於逃避。因此他不贊同這些到處宣傳末世的先知。他認為敬虔的信仰是在熱忱中帶著節制而非放縱,真正的被聖靈充滿是由上帝的靈主動,而不是出於自稱先知者近乎催眠與暗示的教導。

牛頓對這批先知的批評,立刻引來許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評與責駡。這種誤解實在傷透牛頓的心。牛頓的一生中有一段漫長的信仰動搖期(1698-1707年)就是在這個時候。

對基督徒而言,來自其他基督徒無情的咒詛,比被一般人傷害更難受。傷害容易使人走向極端,後來許多人要證明牛頓是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就是引自牛頓這段時期的言行。不過信仰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難免常經憂患。

一七○七年英國國王下令,這批所謂的先知,已經利用宗教得到太多不法利益,便把他們送入倫敦監獄。世界的末日尚未來到,他們的末日倒先來到。自此,末世之風才逐漸平息。

撿貝殼的男孩
時間往往是最佳的療傷劑。牛頓從苦境中轉回,他的信仰又逐漸堅固,並且能區分信仰的真實與偏激,能夠分別順服在聖經真理前與在人話語前的不同,且重新思索物理、數學與光學。他在再版的《原理》上寫著:「讓人知道我是帶著對神的信仰來完成這浩大的工作,是我出版這本書最大的喜悅。」

牛頓晚年名滿歐洲,貢獻普獲肯定。他老年最大的樂趣就是跟小孩玩耍。有一天他對他的小姪兒講:「我不知道這個世界將來怎麼看我,對我而言,我只像海灘邊玩耍的男孩,偶然間發現了一粒比較圓的石頭和一粒比較漂亮的貝殼,就覺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發現的石頭、貝殼仍然多如大海。」

牛頓死於1727320日,晚年寫下:「不管任何環境下,要守住耶穌基督救贖的真理與最大誡命---愛人如己。」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外面的刺和裡面的刺

家裡栽了一些花,有兩盆花,沒有栽活,妻子將幾棵仙人球栽進空盆,我說,這世上那麼多好看的花,怎麼偏偏選擇栽什麼仙人球?一身都是刺。妻子說,栽花要栽,但也要栽點刺,你看山上,都是有花又有刺,一塊地方,多多少少都有點刺。

一講到刺,我就想到保羅身上的那根刺,他曾經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他,主沒有答應,保羅身上的這根刺,表面是刺在他的身上,其實是刺在他心裡,從保羅身上的這根刺,就想到了人心裡的刺。

忽然發現,在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中,我的心中都有一根強大的刺,都有一個有形和無形的對手,無論是在上學,還是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會把那根刺,擺在對手和仇敵的位置上,外面的刺,成為心中的刺,時時在心中與這根刺“較著力”。而我們習慣對待刺的態度和方法,通常採取的就是除掉這根刺。

我們會發現,我們心裡解決掉一根過去的刺,我們又會在心裡,栽上另一根刺,雖然,前面的那根刺,已經不再是刺,我們的心裡,始終會有一根刺,我們心裡有一個栽上刺的“需要”。

信主以後,常常做的事就是反省和內察:人們通常因為別人搶了我的鏡頭,搶了我的舞臺,占我的風光,所佔據的位置,就是我心中夢想的位置,一句無意的話,讓我一夜不眠,一句無意的話,引起了我的嫉妒,冒犯了我的尊嚴。總之,這根刺掠奪和傷害了我,奪走了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這根刺沒有給我帶來祝福。這就是為什麼要在心裡栽上這根刺的原因。也是因為上述種種原因,我也成了別人心中的一根刺。

作為一名基督徒,如何面對心中的刺呢?基督徒如果在心裡,栽上一根根刺和樹立起一個個對手,我們會發現,我們除掉了一根心中的刺,改變了一個環境,上帝會為我們在新的環境中興起另一根刺;我們消滅了一個仇敵,上帝會為我們興起了另一個仇敵;我們“折斷木軛”,上帝會給我們加上更重的“鐵軛”(耶2813)。在環境中除掉了刺,卻除不掉心中的刺。改變環境的人,給他帶來的,往往是失望,結果也是失敗。任何一根刺的出現和存在,都反映出,其實是我們的裡面出了問題。

無論心裡的這根刺是多麼地刺痛我們,我們都要存著饒恕的心,愛我們的仇敵,為那逼迫我們的禱告,不能讓外面有形和暫時的刺,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刺,因為“我們不是顧念所見,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我們最後終將發現,其實,我們最大的仇敵和對手,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的舊性情。這才是我們裡面最大的“一根刺”,是我們裡面最大的“一根梁木”。我們的“舊生命”,在魔鬼的引誘和驅使下去恨人,去把一個上帝所造、有著神形象的人,當作心中的一根刺。

主耶穌對我們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我們裡面的那些“舊造生命”的刺,也是在時刻提示著我們,我們是不完全的,我們“心裡的那塊田地”是不完美的,希伯來書告訴我們:“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我們的心田,是用來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的,不是用來長刺的,若是長了刺,所帶來的結局,就是焚燒。

保羅身上的那根刺,時刻提醒著他是軟弱的,他活著,是在神的恩典中而活,只有時刻謙卑靠著主,讓主來完全他的生命建造。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頭上戴著的是荊棘冠冕,這有形的荊棘,同樣也是紮在主的心裡,因為存心順服天父的旨意,以至於死,且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如何面對“刺”,這是主給我們樹立的榜樣。

如果基督徒在基督裡改變生命,成為別人的幫助,成為別人的祝福和扶持,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給出去,在這種尋求和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心裡的這根刺,漸漸地開出了一些花,漸漸地結出一些果。

望著妻子栽的這些仙人球,想到這些栽在環境中的仙人球,栽著就栽著吧,讓人的心接受環境中的“熬煉”,有一天,這些有刺的植物,終將會開出絢爛的花朵。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愛的最高境界不是給予而是引路

有一天億萬富豪丹尼爾在散步時,發現一個小男孩蹲在路邊,手裡拿著一根草莖在地上擺動著。丹尼爾好奇地俯下身子,撫摸著小男孩的頭,問道,小朋友,你在幹什麼呢?

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在為一隻螞蟻引路。

丹尼爾聽了,忍俊不禁地笑道,一隻螞蟻需要你引什麼路?

小男孩認真地回答道,這只螞蟻和同伴走散了,正驚慌失措地四處尋找它的同伴,我要把它引到它們的隊伍中去,這樣它才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丹尼爾這才仔細地看到,原來小男孩在用草莖將一隻走散的螞蟻慢慢地引到蟻群中去。在小男孩的努力下,那只走散了的螞蟻終於被小男孩引到了那些螞蟻群中。見到了同伴,那只走散了的螞蟻立刻歡快地和大家碰著觸角,顯得十分親熱和興奮。

丹尼爾不禁對小男孩這種心地善良的做法很是欣賞,他說道,謝謝你,為那只走散了的螞蟻找到了同伴,也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機會。

小男孩這才抬起頭來望著丹尼爾,他眨著一雙聰慧的眼睛,露出甜美的笑容。看著這纖塵不染的笑容,丹尼爾心裡蕩起層層漣漪……

離開小男孩,丹尼爾一路上不住地自言自語道,為一隻螞蟻引路,真的很有趣、很有創意。

丹尼爾是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大老闆。他樂善好施,常常慷慨解囊,扶危濟困,被人稱為大善人。偶爾一次在路邊看到一個小男孩為一隻小螞蟻引路,給了丹尼爾心靈帶來很大的震動。他想,給那些迷失方向的螞蟻引上一條路,使那些走失的螞蟻不再迷惘、驚慌,真的是一種聰明的做法。行善,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這個道理。

一天,丹尼爾剛走到公司門口,忽然被一個中年婦女擋住了去路。中年婦女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向丹尼爾泣訴道,丹尼爾先生,您可憐可憐我們母女吧。我男人得了重病去逝了,我也失業了,我們母女倆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說罷,女人從包裡拿出相關證明,央求丹尼爾能救濟下她們母女。

丹尼爾聽了,心裡溢滿了同情。如果這事發生在從前,他會馬上掏錢或叫財務部門拿出一些錢給這對母女救急。但今天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親切地詢問那位女人以前是做什麼工作的?

女人淚流滿面的回答道,我以前是做財務工作的。

丹尼爾聽了,眼睛一亮,他對女人說道,我馬上安排人事部門對你進行考核一下,如果沒有什麼問題,你就在這家超市財務部門工作,並預支你3個月的工資。女人聽了,臉上露出欣喜的光芒,對丹尼爾連連稱謝。

一年後,在這家超市擔任財務主管的蘇姍女士,她的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很受老闆丹尼爾的賞識和器重。在耶誕節超市舉辦的晚會上,蘇姍女士對前來參加晚會的丹尼爾說道,謝謝您丹尼爾先生,是您為我引上了一條自食其力的路子,同時,也給了我一種人格的尊嚴。

丹尼爾笑道,尊敬的蘇姍女士,不用謝我,是您的才華和努力,在生活中得到了回報。蘇姍女士羞澀的笑了,笑的很甜、很明媚。

一天,丹尼爾收到一封名叫雅各的小青年給他寫的一封信。信中說,他今年剛考入麻省理工大學,由於父母早逝,生活十分困難,上大學的費用到現在還沒有著落,希望丹尼爾先生能資助他一下。
丹尼爾看了這封信,給他回了一封信,信中說道,你進入大學後,可以到我公司開在麻省理工大學校外的那家連鎖超市分店打工,我將提前預支你一年的打工工錢。我會把你相關情況向那家超市說明的,屆時你去辦理相關手續就行了。

幾年後,已是一家軟體開發公司老闆的雅各在公司成立儀式上說道,當初,我是一個窮困潦倒的窮學生,我向丹尼爾先生求助,丹尼爾先生獨闢蹊徑,給我引上一條自食其力的路子。如果當初他只給我一些錢,只能解決一時之急,甚至給我養成懶惰、不勞而獲的思想。可以說,如果當初沒有丹尼爾的高瞻遠矚,也就沒有我今天創業成功。他的行善,充滿著一種智慧和遠謀,使被救助的人,得到了一種人格的尊嚴和力量。

在出席德克薩斯州舉辦的大型慈善活動中,丹尼爾對來賓們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愛的根本宗旨,是要給被愛的人,找到一條光明、燦爛的路子,還要給人以人格尊嚴。這是一種道德底線,更是一種人格力量的昇華。

丹尼爾的一番話,在人們心裡蕩起了層層漣漪,人們心裡溢滿了溫暖和感動。德克薩斯州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評論中指出:為一隻螞蟻引路,是愛的一種最高境界。

愛的出發點在於引路。引路,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心地坦蕩的大愛!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在中國,他是唯一沒有爭議的一代偉人

中國歷史這麼多偉人,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充滿爭議的。但是有一個人,卻偉大到沒有任何爭議。

一.死不留灰 中國歷史第一人 
周恩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死後不留骨灰的人。當總理去世的時候,正是中國政治風雲變幻的日子。

1976年1月15日下午追悼會結束後,鄧穎超就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後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當晚,鄧穎超找來總理生前黨小組的幾個成員幫忙,一架農用飛機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也許就是這一撒,總理的魂魄就永遠充滿人間,貫通天地。



揭秘周恩來“無墓無碑”所為何?沒有灰,當然也談不上埋灰之處,也就沒有碑和墓,欲哭無淚,欲祭無碑,魂兮何在,無限相思寄何處?於是人們難免生出一絲絲的猜測,有的說是總理英明;有的說是總理節儉,不願為自己的身後事再破費國家錢財。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個乾淨:生時鞠躬盡瘁,死後不留麻煩。



他是一個隻講奉獻,獻完轉身就走的人,不求什麼紀念的回報和香火的饋餉。也許隱隱還有另一層意思。以他共產主義者的無私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君,他更不願在身後出現什麼“僭越”式的悼念。

二.總理為何生而無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紀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後人,後人為大。雖然後人不能盡續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對世人來說,有一條血緣的根傳下來,總比無聲的遺物更惹人懷舊。

卻要為列士存孤續後

我在他的紹興祖居,親眼見過抗戰時期他和鄧穎超回鄉動員抗日時,恭恭敬敬地續寫在家譜上的名字。他在白區經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遺孤,安排撫養。他常說:“不這樣,我怎麼能對得起他們的父母?”他在延安時親自安排將瞿秋白、蔡和森、蘇兆征、張太雷、趙世炎、王若飛等烈士之子女送到蘇聯好生教育、看護,並親自到蘇聯去與史達林談判,達成了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協議:這批子弟在蘇聯只求學,不上前線(而蘇聯國際兒童院中其他國家的子弟,在戰爭中上前線共犧牲了 21名)。

這恐怕是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大的人物,達成的一個最小的協定。總理何等苦心,他是要為烈士存孤續後啊。

鄧穎超為何放棄生兒育女?

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間友好往來,日本著名女運動員松崎君代,多次受到總理接見。當總理知道她婚後無子時,便關切地留她在京治病,並說有了孩子可要告訴一聲 。1976年總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們已經有了孩子,但還沒有來得及告訴您!”確實,子孫的繁衍是人類最實際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


但是天何不公,輪到總理卻偏偏無後,這怎麼能不使人遺憾呢?是殘酷的地下鬥爭和戰爭奪去鄧穎超同志腹中的嬰兒,以後又摧殘了她的健康。

三.官而不顯?做最平民化總理
千百年來,官和權是連在一起的。官就是顯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個對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種對立的形象。

但周恩來作為一國總理則只求不顯。在外交、公務場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內心深處,他是一個最低標準甚至不夠標準的平民。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總理。

出國訪問 機密檔箱裡藏寒酸行頭

一次他出國訪問,內衣破了送到我駐外使館去補,去洗。當大使夫人抱著這一團衣服回來時,傷心得淚水盈眶,她怒指著工作人員道:“原來你們就這樣照顧總理啊!這是一個大國總理的衣服嗎?”總理的襯衣多處打過補丁,白領子和袖口是換過幾次的,一件毛巾睡衣本來白底藍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紗衣。後來我見過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原來的紋路。這樣寒酸的行頭,當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國人。

所以總理出國總帶一隻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級的賓館,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員將這一套行頭收入箱內鎖好,才許賓館服務生進去整理房間。人家一直以為這是一個最高機密的檔箱呢。這專用箱裡鎖著一個貧民的靈魂。而當總理在國內辦公時就不必這樣遮擋“家醜”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藍布袖套,那樣子就像一個坐在包裝台前的工人。



許多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文件和震驚世界的聲明,都是在這藍袖套下寫出的埃只有總理的貼身人員才知道他的生活實在太不像個總理。

周恩來一生不回故鄉之謎:平生最恨衣錦還鄉

總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廳辦公,一直住了25年。這座老平房又濕又暗,多次請示總理都不准維修。終於有一次工作人員趁總理外出時將房子小修了一下。


《周恩來年譜》記載:1960年3月6日,總理回京,發現房已維修,當晚即離去暫住釣魚臺,要求將房內的舊傢俱(含舊窗簾)全部換回來,否則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員只得從命。


一次,總理在杭州出差,臨上飛機時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時鮮蔬菜,到京時被他發現,嚴厲批評了工作人員,並命令折價寄錢去。一次,總理在洛陽視察,見到一冊碑帖,問秘書身上帶錢沒有;沒有錢,總理搖搖頭走了。


總理從小隨伯父求學,伯父的墳遷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臨行前又改派侄兒去,為的是儘量不驚動地方。

四.周總理黨而不私拖病體看望康生
1974 年,康生被查出癌症住院治療。周恩來這時也有絕症在身,還是拖著病體常去看康。康一輩子與總理不和,總理每次一出病房他就在背後罵。工作人員告訴總理,說既然這樣您何必去看他。但總理笑一笑,還是去。這種以德報怨,顧全大局,委曲求全的事,在他一生中舉不勝舉。


周總理同胞兄弟三人,他是老大,老二早逝,他與三弟恩壽情同手足。恩壽解放前經商為我黨提供過不少經費,解放後安排工作到內務部,總理指示職務要安排得儘量低些,因為他是自己的弟弟。後恩壽有胃病,不能正常上班,總理又指示要辦退休,說不上班就不能領國家工資。曾山部長執行得慢了些,總理又嚴厲批評說:“你不辦,我就要給你處分了。”



他以自己堅定的黨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黨內的多次摩擦和四次大的分裂危機。50年來他是黨內須臾不可缺少的凝固劑。

紅軍長征時,當時周恩來身兼五職,是中央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之一、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委。在遵義會議上,只有他才有資格去和博古、李德爭吵,把毛澤東請了回來。


王明派對黨的干擾基本排除了(徹底排除要到延安整風以後),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又冒出個張國燾。張兵力遠勝中央紅軍,是個實力派。有槍就要權,不給權就翻臉,黨和紅軍又面臨一次分裂。這時周恩來主動將自己擔任的紅軍總政委讓給了張國燾。紅軍總算統一,得以繼續北上,紮根陝北。



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他藏而不露地將“15年趕上英國”,改為“15年或者更多的一點時間”,加了九個字。將“在今後10年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一句刪去了“或者更短的時間內”八個字。不要小看這一加一減八九個字,果然一年以後,經濟凋敝,毛澤東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思賢妻。搞經濟還得靠恩來、陳雲,多虧恩來給我們留了三年餘地。”

五.周總理一生勞而無怨
周總理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上海工人起義,“八一”起義,萬里長征,三大戰役,這種真刀真槍的事他幹;地下特科鬥爭,國統區長駐虎穴,這種生死度外的事他幹;解放後政治工作、經濟工作、文化工作,這種大管家的煩人雜事他幹。


他一生的最後一些年頭,直到臨終,身上一直佩著的一塊徽章是:“為人民服務。”如果計算工作量,他真正是黨內之最。


周恩來是1974年6月1日住進醫院的,而據資料統計,1至5月共139天,他每天工作:

12~14小時有9天;

14~18小時有74天;

19~23小時有38天;
連續24小時有5天。
只有13天工作在12小時之內。
而從3月中旬到5月底,兩個半月,日常工作之外,他又參加中央會議21次,外事活動54次,其他會議和談話57次。


他像一頭牛,只知道負重,沒完沒了地受苦,有時還要受氣。1934年,因為王明的“左”傾路線和洋顧問李德的指揮之誤,紅軍丟了蘇區,血染湘江,長征北上。這時周恩來是軍事三人團之一,他既要負失敗之責,又要說服博古恢復毛澤東的指揮權,惶惶然,就如《打金枝》中的皇后,勸了金枝,回過頭來又勸駙馬。



1938年,他右臂受傷,兩次治療不愈,只好赴蘇聯求醫。醫生說為了徹底好,治療時間就要長一些。他卻說時局危急,不能長離國內,只短住了6個月,最後還是落下個臂伸不直的殘疾。



由於他的自我犧牲,他的厚道寬容,他的任勞任怨,革命的每一個重要關頭,每一次進退兩難,都離不開他。許多時候他都左右逢源,穩定時局,但許多時候,他又只能被人們作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



歷史上向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共產黨的領導人換了多少,卻人人要用“周恩來”。他的過人才幹“害”了他,他的任勞任怨的品質“害”了他,多苦、多難、多累、多險的活,都由他去頂。


六.周總理為何死不留言
1976 年元旦前後總理已經到了彌留之際。這時中央領導對總理病情已是一日一問,鄧穎超同志每日必到病房陪坐。當真是總理肚中無話嗎?當然不是。



在會場上,在向領袖彙報時,在與同志談心時,該說的都說過了,他覺得不該說的,平時不多說一字,現在並不因為要撒手而去就可以不負責任,隨心所欲。



總理的辦公室和臥室同處一棟,鄧穎超同志是他一生的革命知己,又同是中央高幹,但總理工作上的事鄧穎超自動回避,總理也不與她多講一字。



總理辦公室有三把鑰匙,他一把,秘書一把,警衛一把,鄧穎超沒有,她要進辦公室必須先敲門。 


周總理把自己一劈兩半,一半是公家的人,黨的人,一半是他自己。他也有家私,也有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但是這兩部分涇渭分明,決不相混。



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可謂至純至誠,但也不敢因私犯公。他們兩人,丈夫的心可以全部掏給妻子,但決不能搭上公家的一點東西;反過來,妻子對丈夫可以是十二分的關心,但決不能關心到公事裡去。總理與鄧大姐這對權高德重的伴侶堪稱是正確處理家事國事的楷模。詩言志,為說心裡話而寫。



工作人員回憶,總理工作之餘也寫詩,用毛筆寫在信箋上,反復改。但寫好後又撕成碎片,碎碎的,投入紙簍,宛如一群夢中的蝴蝶。除了工作,除了按照黨的決定和紀律所做的事,他不願再表白什麼,留下什麼。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周恩來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勳、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總理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所有人都知道他,記住他!





PS:周恩來因信仰耶穌改名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紹興人。周恩來原名叫周志榮,小時候因有病到了教會,信了耶穌病好後就改名叫周恩來。從後來周恩來總理給北京天壇醫院一首詩中可以看到他的信仰:

切願同胞嘗天道,天堂福地無煩惱。 光明天城黃金道,豪華天宮是神造。
奔向天堂榮光照,靠著耶穌真是好。切願同胞走天路,靈魂得救靠耶穌。
門徒暫時雖受苦,堅固聖靈洗罪汙。要上高天一條路,共同祈禱求天父。
切願同胞信福音,大家虛盡作天民。 永生福地都有份,多蒙神恩跟耶穌。
敬畏真神只一個,天堂有門也有路。人人傳道有任務,天使天兵來保護。 

早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曾結識了一位法國天主教神父,兩人成為摯友,在其影響下,接受了宗教信仰,在晚年患癌症後,總理曾致電法國天主教神父來京探視,逝世前神父給授洗加入天主教。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