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一帶一路丨習近平提到基督教 宣教中國必蒙祝福】


這兩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帶一路」除了對經濟、軍事、文化等產生影響之外,對中國基督教也有很大關係,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演講中就提到了這一點。畢竟,基督教,最早是通過「一帶一路」傳入中國的,基督教,還得由中國教會通過「一帶一路」傳到地極。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基督教是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傳入中國的。貞觀九年,也就是西元635年,傳教士阿羅本歷經跋涉,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京師長安,迎接他的是當朝的宰相房玄齡。著名史學家陳垣曾指出:要講基督教入華史,還要從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講起,因為這塊被稱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碑刻,記錄了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歷史。「大秦」是中國對絲綢之路西端的東羅馬帝國的稱呼,而「景教」則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是基督教支派聶斯脫利教派的中文名稱。

傳教士阿羅本到達長安之後,拜謁了當時的皇帝唐太宗,請求在中國傳播景教。唐太宗降旨准許傳教,於是景教開始在唐朝境內傳播。「有哪個皇帝能像唐太宗那樣,讓當朝『總理』出城去迎接一群落魄的傳教士,給他們批地建教堂,允許他們傳基督教……」 中國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研究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之後,發出以上感歎。

很多中國人說,基督教是西方的,佛教才屬於中國,其實,這是很不準確的說法,在中國,只有土生土長的道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由其他國家傳入中國的。所以,基督教不只是屬於西方的,基督教早在古代中國就開始流行。

最重要的一點是,基督教是沿著如今的「一帶一路」,也就是「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在古代中國,尤其是唐代的統治者們,對於傳入中國的基督教,都採取了開放包容的政策。唐朝的皇帝允許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既造就了那個時代基督教的高度繁榮,也造就了大氣自信的唐王朝和盛唐盛世。

時間回到今天,中國領導人面對世界,再次展現了開放、包容的姿態。2017年5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演講時,特別提到,「古絲綢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眾的彙集地,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種族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並肩書寫相互尊重的壯麗詩篇,攜手繪就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

我們從上述演講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信號,開放、融合、包容、攜手,都是中國當今和未來的幾大關鍵字,「一帶一路」戰略,也是中國接下來重點打造的國際合作項目。那麼,基督徒應該怎樣看待「一帶一路」與宣教,「一帶一路」,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決策,往普天下宣教,是主耶穌交給基督徒的使命,兩者應該如何交融並存?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基督徒要在「一帶一路」上努力奔跑,基督徒要在「一帶一路」上完成使命。

我們來看看這片禾場上的莊稼吧,「一帶一路」政策,將會直接影響到68個國家的宗教形態:13個以東正教為主的國家,10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29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10個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2個以印度教為主的國家,2個以新教為主的國家,1個以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為主的國家和1個猶太教國家。面對如此大的禾場,中國教會,你做好準備了嗎?

「一帶一路」政策,必將激勵中國教會走向宣教。中世紀作家伊拉斯謨講到,教會喪失宣教使命的結果,就是陷入世俗化和娛樂化。「一帶一路」政策,雖然是無神論政府提出來的經濟戰略,但也是上帝給中國教會提供的宣教東風。教會的發展,若不與宣教使命連結起來,就是死路一條,因為教會沒有遵守上帝的命令。中國教會若不能走出去,要麼變成只愛中國人的宗法鄉會,要麼變成自私自利狹隘的民間宗教。

有一首讚美詩歌《宣教的中國》,不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我們已經唱了好多年,如今,中國正在變成一個真正宣教的中國,此時此刻,我們再來重溫這首詩歌,上帝在其中表達的含義,我們應該都能有一些領會。

上帝的心意是,萬國萬邦萬民認識他、榮耀他。神興起中國教會,是為了祂拯救萬民的計畫和旨意。每個基督徒都清楚,歷史上許多宣教士來到中國宣教,甚至把一生都奉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外國的宣教士如此的愛中國,那麼我們作為今天的中國基督徒,又怎能白占地土呢?又怎能不去宣教呢?但願主帶領你我,更多的順服祂,把祂的愛傳揚出去!

中國的宣教,已經有了東風;中國的宣教,已經近在眼前。我們需要做的,除了祝福就是禱告,萬事互相效力,祈求上帝使用「一帶一路」,成為一條福音之路,成為一條宣教之路。宣教的中國,從你我做起!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怎麼敢說沒有神?】

多年前某國宣傳無神,一次在廣場上請三位科學家作講員。第一位是天文學博士, 上台提出許多無神理由,最後大聲喊說:「我用望遠鏡觀察星象二十多年,從未看見過神,所以神一定是沒有的。」這話博得大眾不少掌聲。

第二位是醫學博士,講了人類絕無靈魂之理,末了說:「我曾解剖屍體百具以上,從未發現靈魂寄託之處。牠在心臟中呢,在腦中呢,還是在血液中?我解剖驗過,未曾見到,所以靈魂一定是沒有的。」 又是掌聲雷動。

第三位女博士是倫理學家,她說:「人死如燈滅, 一死就了,絕無天堂地獄,永生審判之事。我曾徧讀古今中外各書,皆無此項記載。」

三位博士講完之後,主席宣告說:「無論何人,如對三位博士所講有不滿之處,均可公開提出討論。」 等了許久,有一鄉下老太太,進到台前,問第一位博士說:「你用望遠鏡望了二十多年,你見過風麼?牠是什麼形狀?」 博士說:「用望遠鏡如何能看見風呢?」老太太說:「世界上有沒有風呢?你用望遠鏡看不見風,難道就沒有風麼?你用望遠鏡看得見神,就能說無神麼?」博士為之語塞。

她又轉向第二位博士道:「你愛不愛你太太?」博士答道:「愛。」 老太太道:「請你把解剖刀給我用用,我要把你的肚子剖開看看,你愛你太太的那個『愛』在哪一部分?在肝裏呢,還是在胃裏?」說畢群眾哄堂大笑。

老太太又轉向那個女博士道:「你讀過這本書麼?這書叫作聖經;這書豈不是明明的說,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麼?又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的人必被定罪麼?你莫以為死了就算完了,要知死後的事情,比生前更長更多呢! 當你在母腹時,如果有人告訴你說:『不久你要生在地上,有日有月有山有水,還要吃飯穿衣。』你能信麼?」我告訴你:「永生世界也是如此。」這場無神宣傳會結果適得其反⁠⁠⁠⁠。

有人以為信神是一種迷信,不合科學。蓋洛普先生曾調查前個世紀大科學家共三百位,就其是否信神加以統計;結果無法知其信仰者38位,不信神者20位,相信有神者242位。兩者相比,信神的佔了92%。

德國素以科學著名,每個大學均有四系,其中必有神學一系。英美是科學先進的國家,國王總統就職之時,皆要手按聖經向神宣誓。可見科學與神不但沒有衝突, 且被現代國家及其學者加倍尊敬崇拜。

有人問道: 「既是有神,為何不用簡捷了當的方法顯給我們看看,叫人容易接受呢?」是的,神是巴不得給人認識,叫人能以信祂,也是巴不得與人有交通; 但是交通有兩個原則:一是生命相同,二是性情相同。不同生命不能相交,正如人不能與雞談話一樣;不同性情也不能相交,正如文雅的人不能與粗暴的人交朋友一樣。

神有神的生命,是聖潔、光明、仁愛又公義的。我們是人的生命,有嫉妒、貪心、 污穢和黑暗。如此不同,如何能相交呢?就是聖潔如同摩西的人,想要見神一面,皆不可能。我們如何敢見神的面呢?神明知人看見祂就會死去,而神又要我們認識祂,所以只好藉著別的方式成就這事。盼望讀者諸君虛心揣摩。


【聖經】羅馬書1:20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備註:本文摘自【到底有沒有神?】 作者:張郁嵐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宋美齡:以頑強的生命力走過了3個世紀】


「上帝讓我活著,我不敢輕易去死,上帝讓我去死,我決不茍且地活著。」

宋美齡跨過三個世紀,走完了漫長的人生旅程,絕代風華隨著她的駕鶴西去而成為永遠的回憶。106歲的宋美齡生前沒有留下任何傳記或回憶錄,也沒有留下完整的音像資料。有人勸宋美齡寫點傳記留下點什麼,但都被她委婉地拒絕了,聲稱一切都留給了歷史。她堅持認為,時間會讓歷史還原。

宋美齡,出生於1897年3月5日,蔣介石的第四任妻子。二戰前後,她斡旋西安事變、遊說美國支援中國抗戰、出席開羅會議,對中美關係影響深遠。1949年5月,52歲的她隨蔣介石移居台灣,開始了後半生的生活。1954年,蔣介石當選「總統」,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成為美國和台灣關係穩固的一個重要因素。宋美齡與蔣介石未生育子女,僅將蔣經國作為養子。蔣經國與宋美齡年齡僅相差13歲,蔣介石一直叮囑蔣經國孝順宋美齡。

2003年10月23日,隱居美國紐約的宋美齡於當地時間深夜11時17分,在紐約曼哈頓家中逝世,享年106歲。這個在羅斯福夫人筆下「嬌小和纖弱」的人以頑強的生命力走過了3個世紀。

西安事變的介入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蔣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最終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致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之所以不殺張學良,除了張學良為他坐穩天下,立有大功之外,還有就是宋美齡的介入。張學良雖然活著,但從此被軟禁。

張學良在此後撰寫的《西安事變反省錄》裡曾明確說:「如果夫人事變之前就在西安,也許不一定會發生西安兵變。」

宋美齡以一柔弱女子」竟能挽狂瀾於既倒,使原本信佛的張學良,在漫長的幽禁歲月中,經宋美齡的勸導,終於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宋美齡希望信仰基督」,能夠幫助張學良遠離政治,並以此排遣心中的憤懣不平。張學良獲得自由後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齡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

2001年10月,張學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傳到美國,宋美齡悲痛不已。已行動不便的她,隨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嚴倬雲代表她,赴夏威夷參加張學良的追思禮拜與公祭。追悼會上,辜夫人將一束署有「蔣宋美齡」的十字架鮮花,置於「少帥」靈前。

改造蔣介石
在嫁給蔣介石很長一段時間內,宋美齡都沒有出來正式工作。這位宋家小妹,並非要潛心當家庭主婦。她有著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改造蔣介石。信仰的改造首當其衝,「我只要就丈夫的需要,盡力幫助他,就是為國家盡了最大的責任。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精神園地,引導丈夫進去。」宋美齡後來自己總結道,她的最大作用在於引導蔣介石。

讓信仰佛教、儒教、三民主義的蔣介石轉而信仰基督教並非易事。最初蔣介石為娶到宋美齡,答應宋母研究《聖經》,但是直到1930年方悟道受洗。有記載稱,最終促成蔣轉信基督教的因素相當偶然。蔣在中原大戰中曾被困於開封附近,四面都被包圍。在全然失望之境,蔣介石跪求上帝解救,並決心在得救後立即信仰基督為主。之後居然天降大雪,同時援軍也自南京趕到,僥倖脫險的蔣介石認為自己禱告起了作用,於是轉而受洗。

推動社會改造
除了「改造」蔣介石本人,宋美齡更熱心的另一工作,則是社會改造。1933年盛夏,宋美齡在廬山避暑時,有傳教士建言,南京政府如欲獲得外國政府的支持和貸款,應該使外國政府和旅華外人對蔣政權有好印象。美國正推行「新政」,中國應該也有改造社會福利方面的「新政」。一點就通的宋美齡將此轉述給蔣介石。

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舉行的擴大總理紀念周上,發表「新生活運動之要義」演講,宣佈「新生活運動」開始。之後「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於南昌成立,蔣自任會長,7月1日改組為「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宋美齡則為婦女委員會指導長,並成為新生活運動的實際推動者和倡導人。在全國各省、直轄市、各縣設立分會或支會1333個。

「新生活運動」是要改造全民的生活,而婦女是家庭的中心,宋美齡大力鼓吹婦女為改造家庭生活的原動力,她向全國女性呼籲:「知識較高的婦女,應當去指導她們的鄰舍,如何管教兒女,如何處理家務,並教導四周的婦女讀書識字。」但她也承認:「中國的婦女,非但多數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大半還仍過著數百年前的陳舊生活。」

宋美齡推行「新生活運動」(當時簡稱為『新運』)是不遺餘力的,開會、撰文、宣傳、演講、督導和接受國內外媒體訪問,忙得不可開交,但也滿足了她的成就感。初期的「新生活運動」除開展整齊、清潔兩項中心工作以外,還開展了識字、體育、守時、節約、禁煙、禁賭、服用國貨、造林、放足、舉行集體婚禮等三十多項活動,這些健康、文明的社會活動在提高公民素質方面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婚姻生活
蔣介石的前三任女人都是犧牲品,原配毛福梅給蔣生了蔣經國後即被冷落,後在戰亂中炸死,結局淒慘。側室姚氏就更是孤獨終了。曾經被蔣介石愛過的女人陳潔如21歲就被迫離開,一生再未嫁人。而宋美齡和蔣介石,兩個並沒有多少愛情基礎的人,因為政治聯姻,婚後有過紅燈,也以責任為重,相伴下來。

1934年,蔣宋婚後第七年,一個七年之癢的關鍵期。宋美齡在寫給美國一本雜誌的文章中,吐露出其隱藏的抱負及其婚姻選擇。她說:「回憶我若干年來的結婚生活,我與宗教發生關係,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極度的熱心與愛國,也就是渴替國家做些事情。我的機會很好,我與丈夫合作,就不難對國家有所貢獻了。」她不經意的道出了心中的秘密。嫁給蔣介石,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一個可以滿足現代女性改變社會的最佳路徑。

但蔣介石還是很愛宋美齡的,在抗戰最艱苦的日子裡,他還為她弄來牛奶喝,就因為她喜歡。而她對他,又何嘗不好。尊重他的意見,不參與政治。有一度減肥抽煙,因蔣不喜歡,她總是躲在書房裡抽,後來還是戒了。這些微小又恩愛的細節,都是婚後慢慢培養出的感情。人生往往如此,最後陪在身邊的,不一定是最愛的,但也許是最適合的。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你是一位智慧的母親嗎?】

這個世界上最接近上帝之愛的,應該就是母愛了。每個正常的母親,都深愛著自己所生所養的孩子。《聖經》中記載了很多優秀的母親,以下4個智慧的母親,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利百加——以色列祖先雅各的母親
利百加的智慧就是勤勞、善良、看重上帝的旨意。


當亞伯拉罕的僕人找到利百加的時候,利百加是第一個出來打水的人。這說明她是一個非常勤勞的人。利百加不僅給這個僕人打水喝,甚至還給那些駱駝打水,讓它們也喝得飽足。這說明她是一個善良的人。

當以掃和雅各出生的時候,上帝就對利百加說:「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所以,後來利百加幫助小兒子雅各,繼承了父親的信仰,並且把信仰傳遞了下去。當我們把時間拉長到千年後,就會發現當年利百加的選擇多麼有智慧。因為她的長子以掃的後代,已經從歷史中消失;而次子雅各的後代,不僅繼承了信仰,而且一直延續到如今。

約基別——神人摩西的母親
約基別的智慧在於,為自己的孩子預備自己能預備的一切,然後把不能做的一切都交托給上帝。

約基別出生在一個令人痛苦的年代。當時以色列人寄居在埃及,遭到埃及人的殘酷逼迫,要殺掉一切剛出生的男孩子。但是,約基別愛自己的孩子。收藏3個月之後,就把孩子放進一個蒲草箱,塗上防水的石漆和石油,並讓女兒遠遠跟著。

可以說,約基別能想到的,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就完全交托給上帝,等候上帝的工作了。後來,上帝差遣了法老的女兒,收養了這個小孩。她給這個孩子起名叫摩西,就是後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行了無數神跡、被稱為「神人」的摩西。

因著母親的智慧,摩西不僅沒有像別的孩子那樣,一出生就被殺掉。反而有機會進入埃及王宮,學習了埃及的一切學問,後來更是成就了偉大的歷史。

哈拿——先知撒母耳的母親
哈拿是一個智慧的母親,培養出撒母耳這樣敬虔的後代。她的智慧在於,謹守與上帝之間的約定。

哈拿曾多年不能懷孕,有一次在神的殿中禱告,許願說,如果神給一個兒子,就將他獻上給神、終身服侍。神回應了哈拿的禱告,不久後她就懷孕,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叫撒母耳。

這時候,艱難的選擇出現了。哪個母親不渴望與孩子團聚,何況是自己千辛萬苦才得來的,而且還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再生孩子!哈拿會如何選擇呢?

哈拿是個智慧的母親,她沒有留下撒母耳給自己。等到撒母耳斷奶之後,哈拿就把他帶到神的殿,讓他終身侍奉神。

撒母耳繼承了母親敬虔的信仰,後來不斷成長,蒙神喜悅,成為以色列歷史上最後一位士師。他又被稱為「先知」,還曾按立以色列歷史上的兩個王,其中一個就是非常著名的大衛王。

馬利亞——耶穌基督的母親
提起這位元母親,恐怕就不需要再多做介紹了。她的順服和智慧,是非常值得我們效法的。

馬利亞以童女之身懷孕,承受了莫大的羞辱。但是,因著那是天使的預言,是神的美意,她就甘心承受。馬利亞生養主耶穌,過程中有許多不能明白的事情,包括不能完全明白主耶穌的內心世界,卻會把那些事情存在心裡,仔細思量。

當主耶穌說出那些超越人倫「遵行神旨意的就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時,馬利亞也並沒有出言阻止。當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的門徒都四散了,但是,馬利亞卻一直站在十字架下面。

就像西緬被聖靈感動時,所告訴馬利亞的那樣:她的心將會因著這個孩子「被刀刺透」。但是,即便在承受種種令人心痛的事情時,馬利亞卻基本上保持沉默,順從神的帶領,等候神的旨意。

每一位家長都要知道今日孩子的需要:
需要我們多「鼓勵、讚美」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埋怨」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只有鼓勵和讚美才能帶給孩子自信和力量,批評、指責、埋怨只是在發洩老我的情緒,傷害孩子的心靈;

需要用「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用「言語」去說教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孩子的行為不是被教導而成,而是被影響和模仿而成;

需要多「聆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急於「評斷」孩子。因為我們知道聆聽才是最好的溝通。

需要無條件的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去愛我們「要求」的樣子;因為我們知道那是我們的自私和自我;

需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使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強制打壓只會帶來孩子更強烈的叛逆和反抗;

需要「用心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

需要我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安靜和平的處理好每一個當下。

需要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絕不讓「夫妻矛盾」影響和傷害到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只有夫妻關係和睦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需要讓孩子長成「上帝」要他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待」的樣子。因為我知道孩子並不屬於我們!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求上帝賜我們有聰明與智慧!幫助下一代更敬虔更愛上帝!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母親節的由來與意義】


美國的母親節由安娜·賈維斯(Anna 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安娜·賈維斯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她提出應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沒沒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願望尚未實現,她就逝世了。

安娜·賈維斯於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申請將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節日於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並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賈維斯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母親節的象徵。 

因為母親節變得過於商業化,安娜·賈維斯成立了母親日國際協會,一直到1948年過世為止,持續進行抗議活動,希望讓母親節回復到單純讚頌母親的節日。

安娜繼承遺志 實現母親理想
賈薇絲太太於一九○五年的五月九日〈當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死於費城;她是一名寡婦,跟著兒子克勞德及兩個女兒─艾爾辛諾和安娜住在一起;克勞德是個成功的商人,艾爾辛諾則幾乎雙眼失明。 安娜一直都很敬愛自己的母親,因此在媽媽死後,她就想找個方法,以表達對母親永恆的敬意,同時延續母親制定母親節的構想。

一九○七年,她寫信給格拉夫頓教堂的牧師,請他為已逝世兩週年的媽媽做個特別的追思禮拜。當天,安娜捐贈了五百朵媽媽生前最喜歡的花─白色的康乃馨,送給所有參加儀式的小孩和母親。 第二年,教堂便正式宣布,賈薇絲太太逝世的三週年忌日為母親節。但是當天她卻沒有出席,因為她正在費城忙著組織一個母親節委員會。

發起寫信運動 制定母親節為國定假日 
在該委員會的協助下,安娜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寫信運動。她寫信給數以百計的教堂、商業領袖、報紙編輯、政治家等,要求他們加入制定母親節為國定假日的活動。 

一九一○年,西維吉尼亞州州長回應了她的請求,並發表第一個母親節的宣言,要求所有的西維吉尼亞人,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佩帶白色的康乃馨上教堂。而奧克拉荷馬州及華盛頓州,也在那一年開始慶祝母親節。到一九一一年,母親節的禮拜活動便在全美各州舉行。

國會通過決議 訂五月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
欣喜萬分的安娜,決定組織「母親節國際協會」,於是從一九一二年開始,她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全部奉獻在提倡母親節的活動上。她的努力,終於在一九一四年的五月八日開花結果,因為國會通過一項聯合決議,要求美國人在那一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懸掛國旗,以表達對全美國母親無比的尊敬和愛意。第二天早上,安娜成為美國白宮的客人,親眼看著威爾遜總統簽署這項決議,總統同時還把那隻簽署的筆送給安娜。到了一九二○年代,安娜已經把母親節這個觀念,深植在其他的四十三個國家。

友人為安娜解決晚年困境 
安娜一直跟哥哥克勞德住在費城,兩人一起照顧雙目已經完全失明的愛爾辛諾。克勞德在一九二六年去世時,把全部的財產留給兩個姊妹。她原本以為,這些財產足夠讓他們度過餘生,但是三○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卻使那些財產的價值貶得所剩無幾。 

到了一九四○年代,安娜已經一文不名,而且,像愛爾辛諾一樣,幾乎全盲,她再也沒有力氣和視力來寫信了。一九四三年十一月的某一天,她來到費城的大眾醫院,要求醫院以慈善的名義收容她。安娜的朋友聽到她的困境後,立刻安排她住進一家私人療養院,接受妥善的照顧。 

那一年稍後,安娜的朋友,又寫信給各州州長,要求他們再次宣佈母親節的慶典儀式。許多州長都有所回應,並且還答應每年母親節的時候,他們都會特別宣告一次,以表示對這個節日的重視。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八十四歲的安娜死於療養院內。今天,每年的母親節,美國總統都會重新宣告這個節日的重要性,以紀念這位幾乎是獨自創立這個國際性節日的偉大女性──安娜瑪莉薇絲;而其他各國,也在當天紛紛舉辦各種節目活動,慶祝母親節。

不過諷刺的是,「母親節」跟其他節慶一樣,如聖誕節、情人節,又淪為商業下的犧牲品,商人炒作賺取暴利。使得母親節發起人 Ana Jarvis 死前痛苦的表示,她後悔發起訂定母親節。

中國人對待父母最高級的方式就是「尊親」,而「聖經」則是強調「娛親」,『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聖經箴言 23 章 25 節)並且更重視,為人子女要趁父母健在的時候,趕緊把握住機會,使他們歡喜、快樂!

「母親節」的意義也應在此!我們為人子女,要讓父母親擁有「天天都在過父親節、母親節」的快樂。至於怎樣慶祝、吃不吃蛋糕、戴不戴康乃馨,都只是旁枝末節的小事了。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驀然回首,你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
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沉思。

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澱和積累,
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
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渴望的那個人,
學會與內心深處的你對話,問問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
靜心學習,耐心沉澱。

人,來到這世上,總會有許多的不如意,也會有許多的不公平;
會有許多的失落,也會有許多的羡慕。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約束;
你羡慕我的車,我羡慕你的房;
你羡慕我的工作,我羡慕你每天總有休息時間。

或許,我們都是遠視眼,總是活在對別人的仰視裡;
或許,我們都是近視眼,往往忽略了身邊的幸福。
事實上,大千世界,不會有兩張一模一樣的面孔,
只要你仔細觀察,總會有細微的差別。
同是走獸,兔子嬌小而青牛高大;
同是飛禽,雄鷹高飛而紫燕低回。

人,總會有智力、運氣的差別;
總會受環境、現實的約束;
總會有人在你切一盤水果時,秒殺一道數學題;
總會有人在你熟睡時,回想一天的得失;
總會有人比你跑的快…… 
參差不齊,才構成了這世界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卡之琳說: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走在生活的風雨旅程中,當你羡慕別人住著高樓大廈時,
也許瑟縮在牆角的人,正羡慕你有一座可以遮風的草屋;
當你羡慕別人坐在豪華車裡,而失意於自己在地上行走時,
也許躺在病床上的人,正羡慕你還可以自由行走……
有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
自己在欣賞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

事實上,人生如一本厚重的書。
有些書是沒有主角的,因為我們忽視了自我;
有些書是沒有線索的,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我;
有些書是沒有內容的,因為我們埋沒了自我……
一生輾轉千萬裡,莫問成敗重幾許。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與其在別人的輝煌裡仰望,不如親手點亮自己的心燈,
揚帆遠航,把握最真實的自己,才會更深刻地解讀自己…… 
面向太陽吧,不問春暖花開,只求快樂面對。
因為,透過灑滿陽光的玻璃窗,
驀然回首,你何嘗不是別人眼中的風景?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5:16-24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那召你們的本是信實的,祂必成就這事。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 作者:張文亮

喀威爾—克難苦學的花生博士 (農化學家) 

一天早晨,我向上帝問道:
「祢創造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呢?」
神回答說:
「你要的太多了!你的智能太有限了,如何能懂這個問題的答案呢?」
我又向神問道:
「那祢創造人的目的是什麼呢?」
神回答說:「你這個小傢伙,你仍然要的太多了!」
然後,我又問道:
「那麼神啊!祢創造花生的目的是什麼呢?」
神回答說:「這才差不多。」
然後我回到實驗室,嘗試了解:什麼是花生?以及,神為什麼要創造花生? 

喀威爾(George Washington Carver)是位傑出的植物學家,美國阿拉巴馬州(Alabama) 塔斯克基技術學院(Tuskegee Institute)的教授。他在花生中找到了 300種以上的應用方法,包括花生牛奶、花生咖啡、麵粉、墨水、染料、肥皂、化妝品、油氈、食用品、醫學用品等,而聞名於世。

他一生獲獎無數。發明大王愛迪生(Edison)以年薪100萬美金,重金禮聘他,他卻拒絕而仍繼續研究花生。其成果幫助了無數黑人同胞。美國政府為此在1940年至1942年期間,釋放500萬公頃土地給南方的黑人種花生。在他所在的小小研究室裏,美國兩任總統柯立芝(Coolidge)與羅斯福(Roosevelt), 印度聖雄甘地(Gandhi),大企業家福特(Ford)都來拜訪過他。連蘇俄暴君史達林(Stalin) 都邀請他擔任農業部長,喀威爾拒絕了。他一生留在小城裏,以研究花生來服事上帝。

以花草作朋友
喀威爾生於1864年,美國密蘇里州鑽石叢鎮(Diamond Grove),父母是黑奴,在喀威爾家中工作。從小他就是孤兒,父親病死,母親在寒冷的黑夜裏,被不法之徒抓走,自此音訊全無。他是在客威爾夫婦照顧下長大的,於是喀威爾就成為他的姓。

沒有父母照顧的客威爾,自幼體弱多病,又矮又瘦,講話也結結巴巴,聲調高又刺耳,別的小孩笑他是沒人要的鸚鵡,可憐的客威爾從小就體會沒人要的痛苦。 他童年大部分時間就獨自在森林中散步,漸漸的,他愛上森林裏的花草樹木。他在森林中有一個花圃,把城裏沒有人要的花草,搬到他的花圃中,仔細地再種植長大。不久城裏的人都知道,森林中有一間花草的醫院。曾有伐木工人,看到那裏有一片盛開的花朵,一個黑人小孩用臉貼著花瓣,跟花講話,有人問這七歲的孩子怎能種出這麼美麗的花朵,喀威爾天真的轉動大眼珠說:「我愛我的玩伴啊!」

喀威爾越來越想念書,好能識字與知道花草的知識,但是城裏沒有學校給黑人念書。他聽說十公里外有個尼耳休(Neosho)城,城裏有個名叫「林肯」的 黑人小學。於是他到尼耳休城給馬萊亞(Mariah)女士煮飯、洗衣、種花,其他的時間就到學校上課。在那小小的木屋裏,擠滿了七十多個小孩,努力地學習。喀威爾在十歲時終於學會寫自己的名字— 喬治(George)。 

坐在教會台街上的小孩
星期天學校沒有上課,喀威爾還是想上課,在城裏走來走去。忽然,他看到有個大房子,裏面坐了好多人,有個人站在台上對那些人講話,好像在上課。喀威爾不好意思進去,就偷偷地坐在門口的台階聽,人家一散會,他就迅速地溜走。不久尼耳休教會的人就知道,這個可愛的黑人小孩,每次都坐在教會外的台階聽道,他們就請這個小孩進來做,而且送給他一本聖經。不久喀威爾就隨著學校學到的字母,自己依依呀呀地讀聖經。

喀威爾13歲又轉到阿肯色州的斯科特堡(Fort Scott)小學讀高年級。南北戰爭後,黑人雖然得到自由,但黑白種族間有太多偏見,經常造成流血暴動。不久那裏就有黑人被白人打死,血腥帶來仇恨,黑人也群集反抗。學校裏很多的黑人也加入反抗的行列。

喀威爾卻沒有加入,他寫著「恨是神所不喜愛的罪」,他離開斯科特堡,在阿肯色州流浪,只要哪裏有學校,他就到那裏讀書,只要有種族暴動,他就離開,就這樣斷斷續續了好幾年,終於完成了高中教育。為了念書他幾乎什麼零工都做,包括廚子、馬夫、洗衣工人、割麥農夫、信差、鐵工、農夫等。 

為了念書改名字
等他要申請大學時,因為他是黑人,沒有大學要收他。有一天終於收到一封大學的錄取信,他喜出望外,但是仔細一看,那是寄給與他同名的喬治W.喀威爾,而不是他。可憐的喀威爾為了想念書,也在自己名字中加了W,左上右上哪個W開始的名字最普通,一想是華盛頓(Washington),於是他在名字後又加上華盛頓。他持了該信,冒名頂替要上學,學校一看他是黑人,就拒絕他。喀威爾嚎啕大哭,傷心地離開。

不久阿肯色州的人,就經常看到一位年輕人,帶著撿到的樹葉、草根到圖書館找資料看,有人說:「喀威爾給自己辦了一所學校,他同時是老師。又是學生。」 

30歲念大學——最老的學生
有一天,愛荷華州的溫特塞(Winterset)小城,衛理會的主日崇拜裏進來了一個黑人。當眾人唱起詩歌時,合進來一個優美的男高音,那不僅是優美的聲音,而且揉合作一顆多年來被人輕視與棄絕,而仍然對神有著深刻執著的仰望與順服的心靈。教會中有一位繆霍男(Milholand)博士立刻察覺到,聚會後就請這個黑人到他家坐坐。在繆霍男的大力推薦下,喀威爾終於進入宣信(Simpson)大學就讀,那時他已經三十歲了。

喀威爾因大學裏的優異表現,在老師巴布(Bubb)的推薦下,進入全美第一流的愛荷華州立大學就讀,34歲取得農業學士,36歲取得碩士。在那時,他是第一個擁有如此高學位的黑人,也是該校第一個黑人畢業生。

讀書的目的
他在大學學的越多,他就越發想到那些仍然留在南方,辛苦耕種的黑人同胞,他們懂的太少,以至於努力耕種,仍然沒有什麼收成。他寫信給了繆霍男:「假如我能教農夫如何種植,這對我的同胞將是件好事。………因此,我比以前更注意照顧我的身體。我明白神是要我做一些事,我必須注意我的健康。」

他在離開學校以前,寫著:「我生命最大的意義是能夠幫助我的同胞。這麼多年來的接受教育,主要的目的在幫助我達到這一個目標。我深深的感覺到,教育彷彿是神給我的一把鑰匙,可以解放黑人貧窮的鎖鏈。」

從塔斯克基城來的呼聲
如果要教育自己的同胞,最好的方法是搞好師範學校裏的學生。在阿拉巴馬州的美肯(Macon)城,有一所專門培育黑人老師的學校「塔斯克基師範與工業技術學校」,成立於1881年,由黑人教育家華盛頓(Viijer T. Washington)所創。當時這所學校小的可憐,只有兩棟建築,一所還是木造的。經費少的可憐,實驗教材也很缺乏; 零零落落的幾個學生,坐在佈滿了灰塵、風沙的教室中上課。喀威爾聽到這個學校需要老師,即使只有微薄的薪水,在他取得學位後,毅然踏上驛馬車,離開美麗、舒服的愛荷華州,前來這一片不毛之地。

喀威爾到了阿拉巴馬,沿途看到零落的村舍,貧瘠的黃色黏土,長著疏疏落落、營養不良的幾珠棉花。南北戰爭後,黑人已經得到政治上的自由,但是黑人沒有受什麼教育、所以仍然是無知的奴隸。 

超級大棉花
喀威爾來到塔斯克基城,所看到的情況比他想像的還糟。最主要的關鍵是黑人拒絕接受高等教育,因為黑人對白人反感,以至於對白人的高等教育制度也厭惡。學校只有零星幾個垂頭喪氣的學生。喀威爾決定要證明:教育可以幫助他們。

在學校外面有一大片的不毛之地,喀威爾立刻向政府申請肥料,但卻無著落(因黑人教育有限的預算,買不起肥料)。 這個初期的困難,可能立刻擊倒象牙塔培養出來的老師,但卻顯出喀威爾堅毅的生命力。他叫學生把所能收集到的垃圾、報紙通通埋在那兒的土裏,一年以後,土壤呈現黑色的有機物。學生的興趣被點燃起來。土壤一變黑色,學生們就急著要重棉花。喀威爾卻撒下豆科的綠肥,這些小草具有將空氣的氮轉換成土壤有機氮的能力。兩年以後,土壤已經肥沃的不得了,他才種下棉花。

不久,阿拉巴馬的農民爭相來看那些棉花,大家從未看過長得如此巨大的棉花,他們稱喀威爾是「白人學校出來的魔術師」,大批的學生開始湧進塔斯克基。可是喀威爾心裏很清楚,他也必須為福音的緣故埋進去,日後才能有豐盛的收成。他每天除了上課以外,也帶領學生讀聖經。

不久,喀威爾在花生的傑出研究,使得南方黑人紛紛改種花生,花生也較適合南方的土壤。在他去世以前,美國南方的花生田至少有五百萬公頃,美國花生更是世界聞名,這是黑人帶來財富。塔斯克基學校也成為培養黑人知識分子與領袖的中心。

中流砥柱
喀威爾的傑出成就也受到不少的批評。很多白人科學家妒忌一個黑奴有如此成就,就攻擊他不該在科學發現的文章上,歸榮耀給神。喀威爾也不花時間去回答這些批評,仍然我行我素,繼續在演講上宣稱他研究的成果是來自神的感動。很多黑人也攻擊他,因為他沒有帶領學校眾多的學生,參加黑人攻擊白人的種族暴動。

喀威爾對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看的很清楚,他說:「學校的目的,在教育學生成為有用的人,社會只會照有用的人的建議去行。」又說:「我們不是要訓練學生,去參加政治,那太單方面了。教育的目的,在訓練學生各方面的成長,像一隻手的五根手指,有一天步出校園後,能抓住社會給他的責任。………在學校太強調政治的學生,將來除了寄生在政治,別無生存之道。」有些基督徒也批評他,應該把盼望放在未來的天國,怎麼在地上努力教人種花生?夏威爾回答說:「成為基督徒的目的之一,在幫助別人,活出人真正的尊嚴與價值。」

喀威爾死於1943年1月5日。他被視為20世紀黑人的良知。他終生未娶,獻身於教育。有人問他動力的來源,他靜靜地說:「我每天早上四點鐘就起床向神禱告。」



備註:本文摘自【科學大師的求學、戀愛與理念】 作者:張文亮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