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聖經與植物》 作者:張文亮

自序
由聖經愛上植物,由植物愛上聖經
深夜、荒郊,路冷清,
一道燈光自地平線亮起。
我在路邊拼命揮手,又大叫,
車子依然呼嘯而過,
看著逐漸消失在黑暗中的車尾燈,
我沒有怪人家,
因為我的全身,插滿了「布袋蓮」

                
「布袋蓮」是一種水生植物,在寬闊的水面只長五至二十公分高,在水流緩慢、營養豐富的水中,可以長到一百至一百五十公分高。布袋蓮一長就是一大叢,還不太容易一枝枝分開。自水中一把撈起,塞在背包裡,背著裝滿布袋蓮背包的人,遠遠看起來,有點像平劇裡,背後插了好些旗子的武旦。後來,那一夜,我走了好遠的路,才找到一家只有通舖的小旅社。通舖上睡了幾個乞丐似的流浪漢,有人睡眼惺忪地看我一眼,讓我在榻榻米的一角擠著睡。這種迷人的經驗,人生不常有。我後來住過許多五星級大旅社,依然覺得那晚住的小旅社最值得懷念。


布袋蓮王子
「有人在半夜,還在實驗室大聲唱歌,是你嗎?」徐玉標教授問道。他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一九七八年,他要我以布袋蓮作為碩士論文。「是的,老師。野外採回來的布袋蓮與水樣,植物要立刻水耕栽種,水樣要立刻分析處理,整夜通宵作實驗與布袋蓮相處,讓人興奮莫名,不禁唱詩讚美上帝。」我高興地說道。數年後,徐玉標老師退休,他多次對其他的學生說在台灣大學教書多年,我是他所見最自動自發的學生,也是他所聽過最會唱歌的學生。
  
那是一個有夢的年代,那是一個有理想的年代,只要在一種平凡的植物上深入鑽研,就可以享受發現知識的樂趣。布袋蓮成為我年輕時代充滿熱忱的舞台,許多迷人經驗的匯集。在實驗室裡日夜與布袋蓮相處,在野外經過一個又一個的鄉鎮,探勘一個又一個的池塘,只為尋找布袋蓮生長環境的奧祕,即使別人稱這到處滋生的植物是「雜草」,只想用殺草劑去消除,我卻認為上帝從來沒有創造一株雜草,上帝創造的所有的植物,都有其美意,只是人忽略,沒有去發現而已。
  
也許我在別人眼中也是一株雜草,只是上帝視我為寶貝。我愛上帝的所造,連作夢,都夢到布袋蓮在對我微微笑。後來同學們封我為「布袋蓮王子」。
  
研究布袋蓮,開啟了我對植物學的喜愛,即使植物學不是熱門的學科,但是喜愛植物的人有福了,上帝將把他放在美好的溪水旁,照顧植物也照顧他。後來,我到美國加州大學Davis分校念書,修了更多植物學的課程。
  
由聖經愛上植物,由植物愛上聖經
  
我喜愛植物學的背後,還有一個小祕密,當我讀植物學的課本與相關的學術期刊時,我書桌邊的聖經就會發亮;當我讀聖經時,也會想到植物學的內容,原來上帝可以透過聖經與植物,一起感動人。例如一九八八年六月三十日我閱讀梅怡納(Horst Morschner, 1929-1996)教授所著的《高等植物礦物營養學》(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這本書講解植物對土壤礦物質的吸收,以及在礦物質植物體內的營養功能與對生理作用的影響。不知道為什麼,如此純學理的書,我邊讀邊被上帝感動,以致讀得非常興奮。好像在讀書,又好像在伊甸園裡與主同行,品嚐主恩的滋味,就想與人分享。我在書本的首頁,寫下一個禱告「如果能回台灣教書,就用這本書作教材。」一年半之後,我完成學業,真的回到台灣大學任教。
  
任教期間,我的研究持續與植物有關,我經常在野外調查水生植物的生長,或在溪邊用植物營造給魚類棲息的地方或給青蛙遷移的安全廊道,或在濕地邊種水稻,作為冬候鳥獲得食物的所在,或在污水邊栽種植物,促進污水的淨化,或幫助農民種植有機農作,或教導工程師將植物融入工程,使建造能夠兼顧周遭的生態環境。
  
上帝藉由植物,給我許多與人溝通的管道,但是我仍渴望無論是在大學教書、研究、服務,都能夠與上帝同行。二oo三年,我的母親信主蒙恩,她忽然對聖經植物非常熱中,數次到以色列實地觀察,回來後畫了許多聖經的植物。二oo六年,她還開了「聖地花盛開」的畫展。母親畫聖經植物,還查考有關聖經植物的資料。由於相關的中文資料很少,她能借就借,能買就買,自各處收集日文、英文與希伯來文的書籍,要我解釋給她聽。以前我在母親前吹牛,他的兒子是植物學的高手,沒想到被母親問幾下,竟難以招架,再問下去,竟敗如山倒。
  
二oo八年我參加基甸會,成為台北第九支會的會友,這裡有一群熱愛讀聖經,與人分享福音弟兄姊妹。二o一o年十月,我平靜心情,決定好好整理所學,想反敗為勝,回答媽媽的問題。我以基甸會聚會的地方作教室,開授「聖經與植物」,每週禮拜二晚上,上課九十分鐘,上課十週。沒想到母親每次都來,還招群引伴,上課前一個小時就來佔座位,後來的人往門口坐,遲到的人只好回去。
  
上課期間,第九支會電腦工程的芳顯、藥劑發明的阿波、廣播與文字界的可名、企業行銷的敏聰、物流專家的志國、理財保險的王德、捷運工程的宗岳、葡萄酒與美食藝術的福生夫婦等,皆來配搭,並有攝影師清江全場錄音錄影,還有弟兄姊妹們的代禱幫助。雖然我還不清楚能否教滿十場,場面已弄得很熱烈。
  
聖經至少提到二百四十二種植物,例如生命力強的「野麥」、耐寒的「大麥」、生長迅速的「蓖麻」、用杖採收的「茴香」、不易去除的「蒺藜」、火焰中的「荊棘」、高大榮美的「香柏樹」、有毒的「野瓜」、壓傷卻不折斷的「蘆葦」、長在沙崙的「玫瑰花」、長在谷中的「百合花」、用在建造方舟的「歌斐木」、建造約櫃的「皂莢木」、編織做箱的「蒲草」等。
  
聖經裡與植物有關的經節非常多,某些植物提了許多次,例如小麥約一百七十五處,橄欖約九十五處,無花果約七十三處,棕櫚樹約四十八處,石榴約四十四處等。與植物有關的經節也用得很廣,如用在比喻,耶穌稱自己是「葡萄樹」,信靠祂的人像是「葡萄樹的枝子」。或用在詩歌,如「義人要發旺如棕樹」(詩篇九十二篇12節上半)。或用在勸勉,「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上帝得福」(希伯來書六章7節)。或用在警誡,如「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好像荊棘刺入醉漢的手」(箴言廿六章9節)。或用在預言,「天上的星辰墜落於地,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啟示錄六章13節)。
  
此外,聖經創世記的第一章就提到植物,到最後一章啟示錄仍在提植物。聖經裡植物的用途很多,例如食用、藥用、建造、觀賞、織布、敬拜、清潔、香味、畜牧、塗料等。此外,上帝常用植物作祂向人啟示的內容,上帝至少創造了一百萬種以上的植物,即使已經如此多種,仍然有許多種植物尚未被發現。植物的多樣顯出上帝的創意,植物的存在如同指北針,直指上帝創造的豐富。
  
聖經是上帝給人類的啟示,不明白植物的人,也可以明白上帝的啟示。但是,當我們愈明白植物學,也許對聖經有關植物的經節,有更開闊的空間、更寬廣的視野、更深邃的角度、更飢渴的求知,去認識上帝的啟示。如同「近代植物學之父」約翰.芮(John Ray, 1627-1705)所寫:「那是一個乾淨的空間,沒有政治權勢的角力,沒有金錢利益的糾葛,祇是單純地走到野外,觀看小花,作些簡單的量測,就能將結果與人分享。大自然的發現者,總樂意服事眾人,將自己的一生當成旅程,以認識旅程上所看到的生物,作為旅途的一些紀錄。」約翰.芮自認是「上帝在大自然的秘書」,他又寫道:「植物可以引人注目上帝榮耀的作為,我只是重新按著次序編寫。」
  
如今植物學已有植物的分類、結構、型態、生理、營養、遺傳、生態、分佈、種植、病蟲害等分科,植物學已是大量科學知識的集匯。植物也是擋住人類與飢餓之間的巨人,淨化空氣的功臣,天然藥品的寶藏,生態食物鏈的供應,生物重歸塵土的再利用,使世界更美麗等。但願透過聖經的植物,讓人更認識上帝的創造與耶穌的救贖。
  
認識上帝的創造
  
我在撰寫教材時,閱讀《聖經考古學人》(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舊約聖經學》(Vetus Testamentum)、《聖經世界》(The Bible World)、《猶太評論季刊》(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美國博物學人》(The American Naturalist)、《經濟植物學》(Economic Botany)、《草類學》(Weeds)、《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生態學學報》(Journal of Ecology)、《應用生態學學報》(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草原管理學報》(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蔬菜學》(Vegetation)、《分類學》(Taxon)、《國際植物科學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陶雷植物學會學報》(Journal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Society)等期刊的資料。
  
也參考Fauna and Flora of the Bible , United Bible Society, 1972.、Planting A Bible Garden, Hepper.F.N., 1997. 、Plants of the Bible , Moldenke, H.N and A.L. Moldenke. 1952. 、Bible Plants, Hepper,F.N., 1992. 、 Bible Plants for American Garden, King, F.A., 1975. 等書。我在撰寫時盡量維持科學的求證,與聖經真理的相互平衡。我以給「一隻小蟲」回信的方式來撰寫,期待有更多的孩子,由喜愛聖經來喜愛植物,由喜愛植物來喜愛聖經,有喜愛聖經、植物來喜愛上帝。我沒有寫完聖經所提的所有植物,只是主耶穌給我多少力量,我就寫多少。
  
願此「聖經與植物」的分享,不只給人認識植物的存在,有更深的目的,而能更深信靠主耶穌。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上場!林書豪的躍起》作者:提摩西.戴倫波

二O一二年二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紐約尼克隊出戰紐澤西藍網隊。比賽到了第一節最後,尼克隊背號十七號的選手從板凳起身時,麥迪遜廣場花園沒有任何一個人預測得到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林書豪有一群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但很少。有些人支持他是因為他們在哈佛大學是好朋友,有些是因為他經常公開談論信仰,有些因為他的種族背景,有些人則只是喜歡他打球時的無所畏懼與拚戰精神。然而,連他們也看不出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沒有人看得出來。

即使林書豪自己也快要對NBA生涯感到絕望。他在金州勇士隊的第一年菜鳥生涯備受折磨,令他失去打球的樂趣。在舊金山灣區的家鄉球迷前,他少數能夠離開板凳的機會,似乎都是下放到發展聯盟的時候。二O一O年耶誕節之後,他在自己的日記上寫道,他已經失去自信,並且對自己的失敗和丟臉感到羞恥。二O一一年元旦那天,他甚至寫下寧願沒有和勇士隊簽約。他心想,也許一開始認為自己能夠成功站穩NBA的想法,根本就是錯誤的。

如今他站在這裡,穿著尼克隊的球衣。雖然面臨諸多壓力,他打算繼續堅持不氣餒。他打算再多相信自己一天。高中畢業時沒有一級大學招募他,大學畢業時沒有球隊與他簽約,金州勇士隊沒有留下他,火箭隊沒有要他,尼克隊也沒有提供保證合約,再過不了幾天,林書豪就會被排除在球員名單之外。不過他還站在這裡。他留下來了,歷經了腳踝骨折,歷經美國一級大學教練對他不感興趣的羞辱,歷經賽場上下針對他的種族歧視用語,歷經一般認為亞洲人不夠健壯的刻板印象,歷經無人願意簽約的窘境,歷經NBA菜鳥生涯的困境,也歷經耶誕節前一天遭到火箭隊釋出的極度痛苦。



他一直努力不懈。他拒絕相信自己注定要經歷不受青睞、殘酷而短暫的藍球生涯,只能是聯盟中最差球隊的最差球員。

林書豪在美國加州的華裔美國人福音教會長大。他最喜愛的新約聖經經文是羅馬書五章,說著患難生忍耐,忍耐生毅力,毅力生盼望。他知道尼克隊在一周內就會把他釋出,因為球隊若不在二月十日前裁掉他,就必須保障他的合約生效。不過,林書豪已從患難中學到很多,過去忍耐的所有事情造出他的毅力,而強大的毅力給他希望。他在賽前告訴自己,即使我倒下,也要奮戰到最後一刻。



然而,無論是林書豪或他的粉絲們、他的家人或教練、專家和分析家和職業意見販子,沒有任何一位有著比賽的人猜得到這場比賽接下來要發生的事。他們無從預知,因為接下來的發展絕對是史無前例的。這麼說一點都不誇張。這絕對是根據統計上的事實。

在不可分割的那一刻間,第一節結束前三分三十五秒、林書豪站在球場邊線的那一刻,他的命運恰恰處於一個轉捩點。所有事情都將改變。他即將從一直懷才不遇的低階身分一飛沖天,躍上全世界最受景仰運動員的殿堂。他的名字即將遍灑整個紐約市的報紙、全球的雜誌封面和全世界最大搜尋引擎的最頂端。他的影像即將飛傳到網際網路最無遠弗屆的第一個角落,傳到麥迪孫廣場花園販賣的T恤、海報和人像加油棒上,也傳到紐約布朗克斯區到中國北京市的每一台電視機裡。林書豪調整他手腕上配戴的「我奉耶穌之名打球」(In Jesus’Name I Play)橘色手環,站在一個令人難以置信、打破刻板印象、保住球季競爭力、打破多項記錄、榮耀上帝之大爆發表現的分水嶺之上,準備抓住全世界的想像力。



接下來,連續七場的勝利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林書豪上場之後,場上的動能開始慢慢建立起來。麥迪森廣場花園的嗡嗡聲開始變成喧鬧聲,然後喧鬧聲變成了瘋狂叫喊。到了第四節,伴隨林書豪砍進的每一分,都會見到捏拳振臂,發出野性的呐喊。他的隊友們紛紛從板凳上跳起來,臉上掛著傻氣的大大笑容,彷佛看著一個高中小子在戲耍球星「俠客」歐尼雨(Shaquille O’Neal)。全場反復不停的「Jeremy!」喊聲震耳欲聾,先前還心存懷疑的尼克賽事主播布林(Mile Breen)也不可置信地大喊:「這是在麥迪森廣場花園上演的林書豪秀!」這場比賽獲勝後,球迷們心滿意足地湧上曼哈頓的街道。確實,這是場「一夜奇跡」,但大都對於親眼見證了如此徹底、美好的奇跡而開心不已。

沒想到,這場秀遠沒有結束。兩天後,尼克隊在最重要的明星球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以林書豪獨得二十八分的強力演出擊敗猶他爵士隊,林書豪在賽後訪問中說:「我當然想像不到這個結果。」他也感謝「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因為「我無法告訴你,要能站在這裡,必須有多少不同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當時尼克隊教練丹東尼(Mike D’Antoni)所描繪的圖像稍微沒那麼動人,他說,只要林書豪的手感持續發燙,「我會把他當做該死的神駒【秘書】(Secretariat)一樣騎著他」。傳奇球星「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也大感驚奇,說他非常久以來沒有在麥迪森廣場花園看到這麼令人興奮的事了。

到了第三場連勝之後,《華盛頓郵報》體育記者李伊(Michael Lee)、眾所皆知的華盛頓巫師隊球迷,一反他看到一面倒的比賽通常會早早離場的習慣,居然留下來直到比賽結束,為林書豪得到二十三分、十次助攻的表現忘情鼓掌。這簡直像是看到洛基在比賽中打敗蘇聯拳王一樣。尼克隊這下子連勝三場,全世界都注意到這位信仰耶穌的亞裔美國人,他也讓紐約人重新燃起希望。一位體育作家稱他為「NBA的英雄、巨人哥利亞群中身高一九0公分的大衛,並在這裡和海外鼓舞了數百萬亞洲球迷。」他的新浪微博粉絲人數從十九萬跳到一百萬人。

結果連勝持續著。他面對「小飛俠」布萊恩(Kobe Bryant),得分竟創三十八分新高。當記者們等待林書豪站到媒體記者會的麥克風前,一位資深體育作家對另一位說:“我以前說林書豪純屬僥倖。我真該被炒魷魚。我們全都該炒魷魚。”林書豪則說:“這就是我活著的夢想。”大衛賴特曼秀的一位撰稿人在推特上寫道:“如果林書豪單膝跪下、祈禱,全世界會瘋狂暴動。”

下一場戰勝明尼蘇達灰狼隊之後,《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明尼蘇達主場湧進最近八季以來最多的觀眾,尼克隊網路商店的流量也暴增了百分之三千。

等到對上多倫多暴龍隊,見到林書豪的最後一秒鐘的英雄式進球之後,連NBA最著名的一些球星都像眼中閃耀著小星星的粉絲一樣,在推特寫下他們的祝賀話語。



最後在二月十五日,林書豪領軍的尼克隊以令人敬畏的比數擊敗了沙加緬度國王隊,至此的戰績如下:七場比賽,六次先發,七場勝利。林書豪在生涯的前三場先發總共攻下八十九分,前四場攻下一百零九分,前五場攻下一百三十六分,全部成為美國籃球協會(ABA)和國家籃球協會(NBA)自一九七六年到一九七七年合併之後的新紀錄。總括起來,橫跨這七連勝期間,林書豪總共上場二百六十三分鐘,累積得到一百七十分,平均每場二十四點四分和九點一次助攻,全都勝過同一段期間另兩位明星球員(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和布萊恩的平均數據。


這項紀錄並不是出自炙手可熱、簽有高額合約的球員。這是一位沒人要簽約、兩次遭到釋出的板凳常客、替補球員,竟然締造了生涯首幾場先發的最多得分紀錄。這是NBA第一位華裔美國人球員,也是半世紀以來第一位打入NBA的哈佛畢業生。而僅僅在一星期之前,這個人還遭到球場安全人員攔下,把他誤認為球隊的物理治療師。



在「林來瘋」的最高潮,人們在Google搜尋林書豪名字的次數,遠遠超過耶穌基督「加上」小賈斯汀的次數,他出現在《運動畫刋》、《今日美國報》和《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上;《約紐時報》的各種專欄作家都寫到他;美國總統歐巴馬主動提起他正在看林書豪的比賽,連上屆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培林都一定要與林來瘋T恤拍下合照。



NBA網站的舒曼總結:「無從預測這股風潮會走向何處,因為毫無前例可循。我們只知道林書豪讓紐約尼克隊甦醒了,NBA歷史上沒有球員像他這樣從小人物變成巨星,他所吸引的藍球迷更是無遠弗屆.....我們以前真的從未看過這種現象。」


但無論如何,在職業藍球歷史的記錄上,「林來瘋的七場比場」絕對不會消失褪色。無論未來如何發展,林書豪都已經達成某種極具歷史意義、值得記憶和認識的成就。那七場比賽將會永遠屹立不搖,象徵著面對壓力所展現出來的非凡勇氣和風度,以及機會、才能和勇氣的奇蹟式匯聚。在那些比賽中,林書豪讓全世界見證了他的信念、他的價值觀、他的毅力。




整個紐約市,愛好爭辯、充滿焦慮、陰鬱且經常消化不退的紐約市,深深為之著迷;全美國為之著迷,全亞洲也為之著迷。在這樣一個超乎預期的球季,有一位表現超乎預期的球員,達成了沒有一位替補球員預期能夠達到的成就。


我們看著這一切,深覺目眩神迷、十足驚奇、深受吸引。而這也為全世界的替補球員和失意的人提供了希望。






書籍資料:
http://coj-macau.com/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2761&search=%E4%B8%8A%E5%A0%B4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  ,  公義興國!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法拉第的故事》 作者:張文亮

序 :         與法拉第作朋友

再閱法拉第的故事時,驀然地發現,窗外的蘆葦早已不知不覺地舞動在群山翠綠之中,凝視這動人的景緻,遙想著在地球另一端,是否依然吹動著那一片金黃色的麥田,我的心也隨著澎湃的思緒,重回到二百年前法拉第的故鄉。幻想著從小就與法拉第一同成長,一同思想、一同觀看這大自然的奧秘,經歷生命的挑戰和成長,體驗事物的真理及對信仰的委身。 然而,這一切切遙不可及的夢幻,卻真實的藉著這本扣人心弦的偉人傳記實現了。

法拉第的偉大,在於他從不知道自己偉大之處,這就是他最單純可愛的地方,他說「我只是一位參加上帝所開設大自然學校的小學生,在科學界愈久,我愈願回轉成孩子般的單純。」雖然他的一生「常受別人的論斷、謠言所傷」,但是他卻更能夠格外體恤那些跟他有相同遭遇的人。

為了深入這麼一位敬天愛人的科學家,作者張文亮教授親自走訪了法拉第的故鄉,呼吸這位科學家所呼吸過的空氣,行走在他所行走過的台階,觸摸他所觸摸過的每一處,用心去傾聽迴盪在二百年前演講,思想法拉第所思想的,感動法拉第所感動的。張教授自稱為法拉第的老朋友,經由他從那一堆舊書中發掘出法拉第的種種軼聞趣事,似乎也引用了法拉第所發現那看不見的磁力線,緊緊的將讀著和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思緒繫在一起,使我們也無形中成為了法拉第的好朋友了。

只受過小學教育的法拉第,在他「窮而不苦的童年」裡,雖然身處枯燥的打雜工作中,卻不斷利用工作之餘,閱讀各式各樣別人送來裝訂的書,好奇與求知慾把年輕的法拉第引到「一大片電學的曠野裡」。儘管興趣和生活的現實起了衝突,然而,這位在小事上忠心的年輕人,終於有機會遇見「識馬伯樂」,用自己整理出來化學家戴維上課的筆記,使英國皇家學院院長看出,他是一位會在大事上也忠心的年輕人。

在擔任研究助理時期,他負責細心、任勞任怨的品格,讓他掌握了實驗的脈動,解開許多自然的謎,從甜菜根淬取糖分與配置硫化碳、氯氣配置、火山口熔漿的氣體、替石頭看病、安全礦燈的設計,一直到電磁轉動馬達的發現。但因學歷與家世卑微,雖然法拉第在科學上屢創佳績,卻經歷了許多冷嘲熱諷,以及壟斷知識的階級鬥爭,但他都用勇敢和謙卑的態度去面對。

經歷人間冷暖的法拉第,深深的體驗到:「科學使人有知識,知識使人自以為是」,「那真正的完全毫無瑕疵的智慧,只屬於上帝」,當人問他為什麼相信耶穌?那是聖人嗎?是傳統嗎?還是信條呢?法拉第回答:「都不是!是耶穌在我心中,與我同在。」難怪,這與神同在的生命使法拉第,窺探出宇宙創造的智慧,也帶他走過人生的風暴。

在風暴的中間,法拉第獲得了撒拉的芳心,善體人意的配偶成為他一生的幫助;研究成果被質疑是偉大科學家的委曲和侮辱,然而也孕育出日後,他能用同樣憐恤的心去安慰那遭同樣患難的人,其實風暴常常是「化裝的祝褔」,「軟弱常常是剛強的前奏」,法拉第和撒拉沈浸在瑞士湖邊美景的時候,看到從虫蛹裡慢慢爬出來的蝴蝶,「牠不留戀在木板上的醜陋虫蛹,展翅向天飛翔。」使他再次體會到「那古老復活的應許」。

今天在我們生活的週遭,可以數數看有多少馬達和發電機在運轉嗎?一件不可抹滅的事實是,法拉第的發明都成為我們天天生活的好朋友了。法拉第的想像力不停地順著那看不見的力量,奔馳在自然的奧秘之中,他相信「大自然是上帝給人學習的學校,因此大自然的知識是人與人之間,分享知識的最好題材,因此,科學給社會最大的回饋,不是科學的便利,而是教育性的分享。」

法拉第在晚年仍然關心著社會的需要。他是環保的先驅,在政客的反對聲中,堅持推動工業廢水污染的調查和防治,他更「把人生的餘光,奉獻來改善燈塔」,因為「他確知多少往來的船隻會因為看到這盞燈而感到安全」。法拉第「祝福滿滿的一生」,像一束強光照射懸浮在水中的金粉,閃爍著金黃絢爛的光彩,隨起時空的轉移,這滿滿的祝福也不斷傾瀉在你我之間。

蘇格蘭高地的風仍在地球另一端不停的吹動的,在二百年後的今天,你我的心也是否隨著內心澎湃的思緒,緊緊的被老朋友的愛與祝福深深的繫寄著呢! 


(陽毅平(台大機械系教授)  本文原載於88/11/15中央日報)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因為有愛,才有這個學系》 作者:張文亮

自序:校園傳奇課程「大學101」的由來  (P.12-15)

OO八年,年台灣大學開始推出「大學101」(University 101)的課程,每門課約招收二十五個學生,每週上課兩小時。上課內容由授課老師決定,課程中沒有期中考、期末試、作業,期待學生多多參與討論,成績以參與的程度,決定通過與否。由於是開放給大學一年級的選修,故又稱為「新生專程」。

校方為這門課特聘授課老師,給予額外的鐘點費,一個工讀生的名額與若干教學的業務費,顯見對這門課的重視。第一年,台灣大學聘任八位老師,我是其中的一位,我的課程名稱是「大學101-人生意義的追尋」,目的探討高等教育的意義。我在上課期間生病,掛了四次急診,還經常攜帶兩公升的尿袋去上課。下課後,我走回宿舍休息,學生經常陪我走回去。

爾後,我向學校申請休假。休息兩年後,我再擔任大學101的老師,並為上課的學生寫下這本書的內容。書中介紹的科系,都是修這門課學生所讀的科系。我參考了許多學術期刋,與中古世紀相關的書籍來選寫教材,期待對學生有幫助。

大學101,源自近代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五年是美國高等教育最黑暗的時期,嬉皮的頹喪思想、性解放運動的流行、毒品使用與反戰、反社會的思潮,一波波進入校園,不斷沖刷高等教育核心的基礎與價值。一九六八年,瓊斯(Thomas E. Jones)擔任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校長,他發現入學後的二至六個禮拜,是學生最危險的時期,許多學生難以適應高等教育,無法委身所學。因此,他在一九七二年設計了這門課,目的在幫助學生適應大學,提高學習興趣,明白人生與受教育的意義。「101」是美國大學廣用的課目編碼,代表大學新生的第一門課。

瓊斯校長認為高等教育的復興,關鍵在於重新維繫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斯待藉由大學101,讓師生關係由知識的傳授,提升到人生價值、經驗分享與互相討論,更期待學生在課堂認識典範,並發展長期師生互助的關係,成為日後學習的幫助。

一九八二年,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U.C. Davis)念書,學校也有「大學101」,這門課已成為校園傳奇的課程,例如老師與學生一起開車出外旅行、照顧某些特殊動物(例如鴕鳥、蟒蛇)、研究各國的烹飪等等。可惜那時我是研究生,無法修這些課程。不過成為老師後,我很樂意成為這課程的老師。

這些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也出現許多問題。教育是撒種的工作,一般撒種在日間,但是夜間也能撒種。夜間什麼都看不到,為何還能撒種?夜間不易看清楚,撒種是不是浪費呢?教育者需要信心,才能夠在黑暗時期,繼續往前。也許夜間的風比較大,能將種子吹到適合生長的地方;也許夜間的土壤表面較潮濕,土壤孔隙中的相對濕度超過百分之九十,就能供應種子發芽所需的水分;也許撒種時還能遇到午夜來田裡撒稗子的惡者,可以把特們趕走。

迄今,我仍在田裡。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
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聖經:傳道書》十一章6節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當青蛙念到蝸牛大學》  作者::張文亮

01  大學是和老師在樹下喝咖啡 (P19-20)
校園的外面有一些咖啡店,例如:
星巴克、丹提、伯朗、怡客、米朗琪……等,
為什麼校園裡,還要有賣咖啡的地方?
是校方為籌措教育基金?
提供工讀機會?
提升校園空氣的芳香度?
或給愛喝咖啡的人,有個去處?
答案是,以上皆非。
我認為
在校園裡有咖啡店,
讓老師與學生,能邊喝咖啡邊討論,
是分享知識最好的方式之一。

知識爆炸的危機
我回到學校當老師,教了二十多年的書,除了課堂授課之外,更覺得需要與學生在校園的大樹下喝咖啡。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真理貧瘠的時代。以前的人,絕對不會想到現代的知識有這麼多,不過知識爆炸揚起的灰塵也多,有時反使人看不清前面真正的道路與方向。理由在,有些知識存在的目的,似乎只為產生知識,使人落入無止盡的漩渦,讓人疲倦;有些人具備知識之後,就像充了氣的河豚,鼓著大眼瞧不起人,全身是刺,讓別人不舒服。有些知識學習的結果,幾乎沒有用處,徒有知識之多,卻無有益生命之實,高舉次要,遮掩主要,挑出芝麻小事,卻過濾掉重大意義;有些知識似是而非,全是弔詭,引人走上歧途;有些知識只能放在腦中,不能存在心中,否則將使心麻木;有些知識連在腦中也不須存取,放久了,還使腦袋憂鬱。


我們需要喝一杯咖啡,讓眼睛明亮,邊喝咖啡邊討論,使我們看得更清楚些。真實的知識是有益且有用,無論過去、現在或是將來。對自己有益,對他人也有益。好的知識像是一面鏡子,幫助人認識自己;不單在給人一技之長,更提升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是為某個行業服務,更能將行業轉向有益人群的方向發展;不只是獲得較高的薪水,更為滿足多數人的需要;不只是想為人所知,也想默默幫助眾人。我們的國家要有美好的未來,關鍵在有知識的人,能控制其財物慾與權力慾;而有財有權的人,仍繼續讀好書,追求美好的知識。有些人有好的知識,也喜愛與人溝通,這是老師的職責與功能。


課堂外的教室
如今,我仍然喜歡在校園的大樹下,邊喝咖啡,發呆、默想、看雲、聽鳥叫、期待著與學生的討論與分享。

啊!這種美好的關係,不是大學教育所追求的嗎?這堂課在教室上課,但在課堂外,老師常在校園裡喝咖啡,讓想找老師討論的學生,可以帶著杯子,來與老師邊喝邊聊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知識的傷痕》 作者: 羅雲.威廉斯

基督信仰的諸般起點,在於體驗到一種深邃的矛盾。這體驗徹底質疑該時代所慣用的各種宗教概念範疇,以致建構自身宗教語言的體系,成為了持續數世紀之久的任務。此處所謂的質疑,並非我們對信仰素材的質問(interrogation),吾人須不斷容讓信仰根基處一種棘手的陌生性,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宗教性發出挑戰;這陌生性是上帝的禮物(given),它對每一世代所發出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問題。而歷代基督教偉大聖徒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們都預備好被那位於他們信仰核心處的事物所質疑、審斷、剝光、且被留置在無言以對的窘境中。


信仰的矛盾、陌性性,指的是我們被信仰的對象「質疑、審斷、剝光、且被留置在無言以對的窘境中」這種經驗,因而成為負傷的。因此,對上帝的認識,乃負傷的知識。這本書的副題有「基督教的靈性操練」(Christian Spirituality)的字樣,那麼「負傷的知識」與「基督教的靈性操練」有什麼關係?簡單地說,靈性操練的目的,在於對上帝的認識, 那麼靈性的操練必然帶來負傷的知識。對於這種的負傷知識,威廉斯進一步在其第一章第一節「新約基礎」,有所解說:



信徒生命的目的, 就是在與上帝的相似(conformity to God)當中認識上帝。我們認識上帝,並不是作為一個主體透過概念把捉客體,而是分有上帝之所是─你甚至可以更大膽地說,我們是分有上帝的「經歷」。我們是在十字架的憐憫中、並透過操練十字架的憐憫(crucifying compassion),才得以認識上帝;倘若我們在這點上與上帝相似,便可認識祂。


這是新約的靈性操練,指向的是耶穌的生命,祂是信徒的榜樣,但耶穌的榜樣是順服的生命,有份耶穌的生命就是有份祂的順服,從而有份那傷害。威廉斯這樣寫道:

倘若我們相信可以毋須深化自己的傷痛就得著醫治,我們就著實對自己信仰的根基一無所知。耶穌在祂塵世生命的諸般處境中、在祂所面臨的試探與恐懼中─甚至「大聲哀哭,流淚禱告」(來五7)─所表現出來的順服,打開了上帝與世人心房之間那扇長久關閉的門。不過,儘管這扇門此刻已決定性地開啟了,所有人仍必須達成通過此門,方得以擁有個人的復和。


然後,威廉斯就在餘下的篇幅之中,舉出教會歷史之中一連串的神學家,他們都各自以其寫作回應這一靈性操練。在這裡威廉斯不單藉此而深化我們對這種靈性操練的了解,也同時具體展示了他對靈性操練作為負傷的知識的了解。


作者簡介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曾為第一○四任聖公會坎特伯利大主教,現任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院長,二十五歲獲得牛津華德罕學院博士學位,二十九歲完成第一本著作《知識的傷痕》,即廣受矚目,被畢德生形容為一本「經過禱告消化的教會史」。威廉斯曾任教於牛津、劍橋等名校,著作近二十本。

已翻譯成中文的有:《復活的力量》(校園書房)、《信為何物》(基道)、《活出天主經》(光啟)、《神光之住處》(宗教教育中心)。

威廉斯這位英國聖公會第104 任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2002∼2012),無論他的出生、求學、思考、風格、神學路線,正如Robert S. Covolo 所言,都是非一般的:他在威爾斯(Wales)的斯溫西(Swansea)這個另類城市出生、成長,因為患病而失去了正常的童年;在劍橋他被一個無人注意卻毫不尋常的導師唐諾.麥金農(DonaldMacKinnon)所吸引,並選擇研究那非一般的俄羅斯正教神學;在聖公會的內部辯論之中,威廉斯努力再思事情,提供不一樣、爭議的立場。 對我們來說,威廉斯是陌生人,因此不好懂,這種陌生是因為他所走的路,異於常人,他的神學道路也是如此。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河馬教授說故事》 作者:張文亮

自序:在自然科學的教室,體會愛的故事

觀賞大自然是非常輕鬆的事,尤其是觀察植物。植物始終靜靜佇立在固定的地方,不曾離開,似乎等待著我們去認識。學習觀察植物,不用強記植物的名字,只要經常去看他們,自然就會記住,也不用強迫自己,觀察植物一定要看出什麼名堂來。凡在大自然所見之物,具有自動啟發人類天賦的功能,彷彿在人的身體裡有一條回應大自然的牽線,只要觀察大自然一段時間之後,自會有所體會。

中學時期,國文與英文一直是我的弱科。我多次努力,還是無法將國文裡的虛字、尾語、轉折詞等牢牢記住,即使考前反覆背誦,每當考卷發下,我一看到題目,頓時大都忘了所記。我也搞不清楚英文動詞的時態,不明白介系詞in、on、of使用的區別。用「背念」方式學習語文,對我來說,幾乎是一場又一場的挫敗與沮喪。一直到我進大學之後,有機會透過大量閱讀中、英文書籍,在沒有需要背誦的高度壓力下,才品嘗到學習的喜悅。

經由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屢遭挫折的親身經驗,我體會到關於學習的幾件事:剛開始學習時,若太注意細節,會失去了解事物全貌的喜悅;若太在意成績,將失去融會貫通時,獲得靈光乍現的驚喜。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只要中途不放棄,必定會有所得。我們不需要以世上常用的指標,評量自己學習的成果。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適合眾人的標準常為平均值,不一定適合不屬於平均值的人。請給自己一點時間,再給自己一些機會,持續不斷的學習,只要堅持下去,會逐漸發展出自己學習的特色,認識學習的真諦。學習認識植物也是如此,只要擁有學習熱忱,永遠不嫌遲。

2012年,我在學校開設「自然科學概論」的通識課程,教導學生觀察大自然,並將觀察的心得轉換成文字,做為與眾人相互分享的材料。課程的目的在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的內涵價值,透過大家對植物的認識、觀察、參與與分享,課堂中經常能激發出美好的火花。不管念哪一門科系,學生都可以成為一個「大自然的翻譯者」,品味大自然的美,體會大自然的意涵。我相信,認識植物是認識大自然最好的切入點。

上這門課的學生約有260個,還有一些未修課的學生、學生的家長、學生的朋友也來旁聽,常將上課的教室坐滿,有些人甚至坐到了地板上。上課之餘,我也會邀請學生一同騎腳踏車、搭公車或捷運,到戶外進行探勘。戶外的課外活動不是為了成績,而是自願親自到大自然中,學習觀察。沒想到,每次參與活動的學生出席率都很高。原來這個時代,學生主動學習的熱忱,還是非常令人感動,全然不像許多媒體總愛對年輕世代以負面的描述。

課後,我為學生編了份《台大地下刊物》,撰寫自己觀察植物的過程,每週分發給學生,做為課程之外的延伸閱讀。我喜歡在文章中,加入植物學的故事。我相信自然科學的學習,如果帶著故事敘述,將使科學與文史合一。上課期間,學生常在網路上傳閱這些資料,也有不少人給予我回應。這本書,就是刊物內容的彙整。課程進行到最後一堂,許多學生留下e-mail或電話與我相約,希望日後一起再到野外探勘,讓大自然的小花、小草知道,我們又來了。

教材編寫的內容是我對植物的觀察、學生問題的討論、相關的科學期刊、植物學家傳記史等四個方面彙整而成。修課學生的科系囊括電機學系、法律學系、企管學系、外文學系、森林學系、生命科學系等約四十個學系。學校將這門課列為第一屆「開放式課程」(OpenCourseWare,簡稱OCW)
全程予以錄音、錄影,並放在學校網頁:
此外,上課的資料與文件放在:2012naturalscience.blog.ntu.edu.tw/,供人免費觀看。

我在台灣大學任教已經二十二年了,算得上是個資深的教授。至今,我依然清楚記得第一天來學校應徵教職,在系上的走廊遇到一個學生,學生看到我說:「老師好」。當時初次被人喚為「老師」的興奮之喜,延續至今,銘記在心。我在五十七歲時,知道逐漸接近退休,決定在專業課程之外,在學校開設大班的通識課,以接觸更多不同科系的學生。我感謝我的學校,每年提供五百多個學生來報到,每個人一學期要聽十六個星期的課程。

下課後,我閱讀學生的上課心得報告。我發現現今有些學生具有情緒困擾,用詞刻薄,動輒謾罵。我能夠感受到撰寫報告的另一端,有一顆掙扎、徬徨的心靈,受到一些無以名狀的情緒所苦。我知道學生的心像電腦的鍵盤,不一定按了某個按鍵,電腦就會產生期待的反應。有些問題的按鍵,我看不到;有些按鍵我看得到,卻按不著。我只能帶著盼望與等待,盡力去教學。教育是種服務業,服務讓人柔軟,帶著愛心往前。

這堂課有位學生,第一次繳交的心得短短數字:「老師,你在胡言亂語」。以後,我無論教什麼,他的回應總是:「老師,你又在胡言亂語」、「你怎麼又在胡言亂語?」、「這次,你較少胡言亂語了」。我知道,他不是針對我,而是反覆吐露他心裡的難處。其實,我深深的知道,這種學生更需要走入大自然。這門課,幾乎是為他而開。我在他的作業心得報告上,寫些勉勵的話,但是他的回應仍然沒有改變。一直到最後一次的心得報告,他的報告中才有比較正面、感人的回應,並交了一份很有內容的期末報告。

這個學生驟然的改變,給了我深刻的驚訝,原來在教育的崗位上努力盡職,終究可達其功效。好學生教不壞,壞學生可教好;沒問題的學生可以給他們好問題,有問題的學生不一定就是「有問題」。

總有一個時候,人心裡的鍵盤會有反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