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長者曾對我說,人生就如一條抛物線,前半段是向上走的,好比人從一出生到童年、少年、青年直至中年,達到人生的頂點,所謂年富力強、事業美滿、家庭幸福;但是人生的後半段卻是向下走的,人的身體漸漸衰老,曾經的輝煌亦漸漸褪去,看著兒孫漸漸長大,就只能慨歎人生苦短……
記得小時候的追求很簡單,爸爸媽媽老師都說,好好讀書,將來找個好工作,結婚生子,蔭蔽家族……小時候我的成績歷來都很優秀,亦因此得到長輩同學的誇讚,生活似乎就是這樣充滿陽光。可是等我漸漸長大,我卻發現生活並非如小時候想像的那般簡單;相反,我對人生充滿了困惑:人生是怎麼回事呢?我從哪裡來?該怎樣活著?為誰而活?為著什麼而活?死了以後往哪裡去,是去到墳墓化為塵土嗎?若真的如此,人生豈不是一場空?又有何真正的價值?……
與此同時,我性格中的許多陰暗面也漸漸浮現出來。那時,表面上雖然充滿微笑,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內心其實充滿著陰影。我會羡慕別人精彩的人生,羡慕同學們的聰明、能幹、自信、優雅,甚至於羡慕他們的出身,而對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教育背景都不滿意……
經過反思後,我發現我的困惑源自生命中 “三座大山的壓迫”。
第一座大山:自卑
那時,我從鄉村的小學考到縣城的重點中學,從簡單純樸的山窩窩飛到了一個在我看來相當複雜的世界。剛到這個世界,我對一切既滿了好奇又是懼怕。由於講話帶著山區的鄉音,同學就會學著我的口音並以此為樂,我覺得受到極大的侮辱,但是我沒有勇氣堅持我的“特色”。於是我努力學著同學的口音,一個學期之後,我已經漸漸脫去了山裡那“難聽”的腔調。這樣,我才覺得被認同了。可是,心裡的自卑感並沒有消除,有時候不小心冒出一句鄉音,就非常尷尬。若是我必須在我同學面前和爸媽以鄉音對話,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不單如此,我那時期待自己樣樣都優秀。可是我的學習成績雖好,其它方面卻很平庸。既沒有伶牙俐齒的口才,也沒有學富五車的學識,連體育也是剛剛達標。我一直埋怨小時候的環境不夠好,爸媽沒有培養我具備特別的才藝,以至於我唯一會做的事情就是讀書。所以那時我很羡慕有這些優點的同學,甚至有些妒忌。
更讓我不敢面對的是,我竟會因為自己生為一個女孩而自卑。那時我已經認為男孩是力量的象徵。小時候因為家中只有一台電視,就和哥哥爭著搶電視頻道,可是每次都是我哥贏。雖然爸媽都很疼我,但是大人還是比較喜歡男孩子的。所以那時我就很希望自己是男孩子,以至於下樓梯時也學著男孩子一蹦一跳的。我也曾為著自己無法像別的孩子一樣獨立而自卑。雖然我在生活上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可是在心理上對父母極為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情況直至大學畢業還沒有根本改變。
自卑使得我非常害怕失敗,不敢迎接挑戰,而越是不敢嘗試就越無法突破。其實我已經知道這個道理,可我總是無法邁出第一步。中學時代我最喜歡看的就是劉庸寫的《超越自己》、《創造自己》與《肯定自己》。可是,這些書雖然講得似乎很有哲理,也很激勵人,但每次立志之後,堅持了一段時間,我就又失敗了,這促使我對自己更加失望。自卑的人也會驕傲。那時,因為學習成績好,自然得到大人的誇讚與同學的羡慕,我也因此覺得自己至少有一樣可以引以為豪的東西。但是我的心並沒有因此滿足,仍然沉浸於自卑導致的自憐、埋怨、妒忌之中。
第二座大山:自閉
小時候我就非常內向,很害怕見到生人。每次家裡來了客人,我都會躲到自己的房間裡去。甚至由於我爸爸以前每週才回家一次,我連叫他一聲“爸爸”都不敢,直到七歲以後全家搬到爸爸的單位宿舍後才改變。
上了初中,內向的個性依舊沒有改變,甚至由於沒有融入新的環境而有些自閉。我離開小時候的玩伴,來到陌生的班級,加上“語言不通”,我不知所措。那時無論是課間休息還是放學回家,我都是孤單一個人。看著別的同學三五成群地有說有笑,我非常羡慕,但就是沒辦法融進去。我只有一兩個朋友,也就是我的同桌。但我也自我安慰,朋友在精不在多,不過內心裡仍然是渴望自己可以有一大群朋友。
除了不知如何與同齡人交往,我在長輩面前就更害羞了。我不敢到同學家玩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沒有什麼同學會主動邀請我,因為我很少與他們交流,另一方面是我不知到了同學家裡如何稱呼他們的爸爸媽媽,那時要我叫聲“叔叔阿姨”都是很困難的事情。
可是,我已經認為,若一個人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就無法獲得成功。當時盛行EQ(情商)的理論,所謂EQ在一個人的成功中佔據很大的比重,甚至有調查資料表明該比重高達70%。那時的學校已經不單純,如果你想獲得老師的關注,給你一個什麼學生幹部當當,就必須送禮。父母能幫小孩送一次禮,平時的關係就得靠小孩自己去維持了。可是,我最害怕做的事情就是與老師說話。
人際交往的困惑一直伴隨我到了大學。大學時代,我依舊是只有一兩個朋友,依舊只能羡慕我身邊人緣好的同學。這種羡慕有時轉化成了妒忌。我的一位舍友人緣非常好,又是學生幹部。由於她半夜還經常窩在被窩裡打電話,影響到我的睡眠,我就對她很有意見,並且心裡起了妒忌之心。雖然我沒有像奧賽羅一樣因為妒忌殺死了他的情敵和愛人,但是我內心的苦毒卻也快吞噬了我。我不時在背後與其他舍友在評論她,說她的優點,也說她的缺點,儼然一個法官似的。我就在這樣的自卑與妒忌中度過了大學四年。
第三座大山:迷茫
整個大學時代我都極為迷茫。我高考填志願時選擇了法律,倒不是因為我自己很喜歡法律,那時也不大懂得法律是怎麼回事,只是當時法律相當熱門,我的成績又比較好,所以我選擇了這門專業。雖然我認為優秀的律師、法官都是能言善辯的人,也知道自己拙口笨舌,但是我想人總是會改變的。可是,上了大學以後,我的性格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為此我很憂慮。我經常問,為什麼我的理科不好(因為我想我這種性格的人最適合去搞技術)?為什麼爸媽不把我生得聰明點……
隨著畢業越來越近,我的焦慮越來越深。那時我已經讀到大四下學期。我考上了研究生,還是念法律。我不知研究生畢業後要繼續讀博還是工作?關於讀博,我是否有這樣的學術天分都值得懷疑,雖然我的成績還是很好。如果是去法院工作,如何面對複雜的工作環境?如何與上司同事交往?……在這樣對前途的懼怕當中,我經常夢見自己被追殺,我就拼命地逃啊,飛啊,最後要麼掉進了某個窟窿,要麼就夢醒了。
我也迷上了網路。那時幾乎天天上新浪網的每日星運,查找自己的生日密碼,瞭解自己的性格特徵,適合自己的另一半,以及自己未來的命運等等。我亦曾和我的好友討論過,但是卻始終找不到我要的答案。
有一天我在路上走的時候,一個想法開始冒出來:既然人生就是一天天走向墳墓,中間又有這麼多痛苦,為何還要來到這個世界上呢?有的人說,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中間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種種有趣的事情等著我們去體驗。可是我卻看不出有什麼吸引我的地方,我只覺得有許多難題。為什麼有“我”呢?爸媽為何要把我生出來呢?爸媽是從哪裡來的呢?爸媽的爸媽呢?第一個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要有人的存在呢?我想不通,最後只好落入埋怨之中:如果小時候那幾次腦震盪中隨便哪一次讓我死掉了,該多好! 我不想這樣活著,要是有一天再來輛車把我撞死,我就不必這樣痛苦了……
但是我又知道這樣的想法是相當消極的,難道墳墓真是人生的終點嗎?為何我會想這麼多問題呢?為何人長大以後要面臨那麼多問題呢?多想永遠作個小孩子,無憂無慮……那時候流行一首歌《我不想長大》,其他的歌詞我沒聽明白,只是“我不想長大”引起了我的共鳴,我真的不想長大……
這“三座大山”在我生命中形成了一個幽暗的山谷,困惑中的“問題女孩”天天在穀中迷茫地徘徊。就在我如此迷茫的時候,我聽到了上帝,聽到了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故事……之前一度以為信仰是愚昧的表現,但是當曾經身為美國檢察官的老師在我面前講述上帝,當學識豐富、思維敏捷卻謙卑柔和的同學在我面前敬虔地謝飯禱告,當曾經與我有同樣困惑而信主後卻有顯著改變的老師在我面前述說上帝的恩典,我就漸漸地發現不是他們愚昧,而很可能是我無知了。我想,我也應該認真思考了。
記得那時,我聽到許多人從遙遠的地方來到我所在的小城市,向我們講述他們的人生,雖然他們都經歷過一些波折,然而他們卻說在這過程中可以不必憂慮和懼怕。我不是天天在為許久以後才需面對的事情憂慮嗎?如果真有上帝,我的憂慮就可以完全拋給上帝了,不就很輕鬆了嗎?
當然,和所有在無神論教育下長大的學生一樣,以前我也以為自己是猴子進化而來的。但是我那信主的同學卻說,她相信人是上帝創造的,因著人類背離上帝,人死後只能面對永遠的痛苦——地獄。可是,上帝給人類盼望,為人類預備了一條通向天堂的道路,那就是耶穌基督的救贖。是的,如果事實果真如此的話,我就不用迷茫了,而有了絕對的安全感。因為,這世界雖有苦難,將來卻可以到天堂去,而那是一個沒有痛苦、沒有眼淚亦沒有死亡的地方,多令人嚮往!
此外,信仰最吸引我的是它可以改變我的性格弱點。我曾經是那樣自卑、甚至自閉,可是我無法改變自己。然而有許多過去自卑的人在信仰裡得到令人羡慕的改變,變得開朗、樂觀、勇敢。這對於當時的我而言簡直就是實實在在的“好消息”。
信了耶穌之後,是否人生就一下子光明起來,毫無憂慮了呢?的確,在我剛信主的那半年裡,對未來從事何種工作的憂慮已經離我而去,我也不再做被追殺的惡夢。拙口笨舌的我竟也有機會坐在模擬仲裁庭的律師席上扮演律師,代表“當事人”闡述立場。然而,當找工作的壓力來臨的時候,我發現自己仍然很憂慮。更讓我困惑的是,在我成為基督徒後再次參加模擬仲裁庭辯論賽時,我竟也緊張得睡不著覺。不是說不必在意比賽的結果嗎?上帝不是在掌管比賽的全過程嗎?耶穌說過,不要為明天憂慮。我不是信了耶穌嗎?怎麼還會憂慮呢?問題出在哪呢?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長者告訴我,“問題在於你自己。”
“什麼?”
“想想為什麼你在比賽前會睡不好覺?”
“哦,我希望自己表現好一點。而且如果表現不好,會影響整體的成績,無法向學校交待……”
“那麼你心中最在意的是什麼呢?”
“哦,好像是別人怎麼看待我。”
長者說,你心中最在意的也就是你的偶像。什麼是偶像呢?就是你費盡心思去追求,沒有它就沒有安全感的事物。聖經上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馬太福音6:21)。又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23)。長者繼續說,“心”中所思所想所追求的,也就是你的價值觀,將決定你的生命投資方向。當你所追求的這一切取代了上帝時,就產生了種種惡果,憂慮、自卑、自閉進而迷茫……於是,我仔細思考,發現長者的這番話確實是點中我的要害。
是的,我為什麼那般緊張竟至睡不著?是因為我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因為我期待自己是完美的,而事實並非如此,於是我就深深地自卑。為何我期待自己完美呢?因為希望自己成為別人關注的中心,似乎只有這樣,我才有價值,才有安全感。
自閉呢?源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為在人際交往中害怕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回應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以往我說話之前總要想老半天,若是第一次見面的重要人物,我常常會控制不住地不斷思慮如何對話,生怕說得不得體。但當我真正得到別人關注時,我又很緊張,生怕自己沒有令人滿意的表現。於是,最安全的做法似乎就只能是躲起來了,也就有了自閉的傾向。
對人生的迷茫呢?源於期待自己擁有一份安逸的令人羡慕的生活、工作、婚姻。然而現實又充滿著曲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又是相當功利的,一個不懂得交際的人如何在這社會上立足呢?於是我就對未來產生了懼怕,不知該如何生活。
您看到了嗎?在我個人的小世界裡,我要掌控自己的人生,我想得到別人的肯定、羡慕甚至追隨,我也渴望得到安逸的無障礙的生活。一切都是以“我”自己為中心。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願意探索信仰的一個主要動力也是因為信仰能滿足我的需要。原來,我雖然信了主,但是信主的“動機不純”,錯誤地以為上帝是為我服務的,大眾的價值觀仍然在主導著我的生命。所以長者說,問題在你自己。那麼我該怎麼辦呢?
“不要擔心,明白了你的問題所在,就對症下藥啊!” 老師說。
“能再說明白些嗎?”
“你的問題在於你以自己為中心,那麼你現在需要做的事情很明確,就是:轉移你生命的中心。”
“如何轉移呢?”
“就是以上帝為中心,從上帝的眼光來看待你的價值、你當追求的目標,因為惟有上帝才是你生命的主宰……”
這番話如醍醐灌頂一般,使我因為三座大山而早已低垂的頭抬了起來,於是我發現在山谷的一端,隱隱有一縷陽光照射過來。在山的那邊,會有什麼樣的風景呢?我被這縷陽光吸引著,從山谷的幽暗中出來,朝著太陽的方向慢慢往前走。漸漸地,我就發現在陽光的普照下,在山的那邊有三道相當美麗的風景。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仁愛建家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公義興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