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無神論者: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 的轉變史

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 ,1923–2010)被公認為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引發巨大轟動和爭議。出生于基督徒世家,成長為無神論者,最終歸根於基督信仰,傅盧的一生可謂頗具戲劇性。

直到2010年離世,傅盧都被公認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他寫的《上帝和哲學/God and Philosophy》(1966)和《無神論的推定/The Presumption of Atheism》(1976)都是無神論哲學的經典之作。

你可以想像,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所引發的巨大轟動和爭議。他遭到從前跟他在一條戰壕的無神論學者的大肆攻擊和嘲諷,被痛斥為叛徒、傻瓜、老糊塗等。

但傅盧回應說,他的整個哲學生涯都在恪守一個原則——“必須跟著證據走,無論它領你到何方”。這一點在書中被反復提到,而且他基本上把遵循證據(evidence)與遵循論證(argument)等同,所以也可以說是只認真理,無視其餘。他並不介意因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而丟人,只實事求是地追隨證據,永遠遵循自己內心對真理的判斷。他表現出的是一位學者最重要的品格:執著追求真理,誠實面對事實。

戲劇性的人生

傅盧的一生都充滿戲劇性。 出生在基督教世家,爺爺是衛理公會牧師,父親在牛津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是衛理公會的領袖人物。傅盧上的中學是約翰•衛斯理親自為衛理公會的教牧子弟創辦的學校。校訓是:快速走上正途。但傅盧並未按家長和學校的期待“快速走上正途”。為免破壞家裡和諧,他一直在父母面前掩蓋自己的真實信仰。

傅盧十五歲時,他突然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宇宙是被創造的並且被一位全能全善的上帝所支撐,這種觀念與宇宙中存在如此之多不可否認的罪惡豈不矛盾!正是這個矛盾讓他堅定轉向了無神論並始終對基督教缺乏興趣。

二戰前的中學期間,假期經常被父親帶著到歐洲各地度假,這使他親眼目睹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的罪惡,因此一生憎惡反猶主義與極權主義,同時也更加遠離基督信仰。

雖然完全拒絕了父親的信仰,但傅盧幾乎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學術精神。1947年傅盧在牛津的聖約翰學院的人文科學專業以第一優等的成績畢業。之後他師從牛津著名語言哲學家吉伯特•賴爾 (Gilbert Ryle)。

這時他注意到賴爾奉行的一個重要學術原則,就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的蘇格拉底原則:我們必須追隨證據/論證,無論它領你到何方。而這後來成為他一生堅守的原則。

大學時他是全世界大名鼎鼎的基督教學者C.S.魯益士 (C.S.Lewis)在牛津主持的每週一次的蘇格拉底學會(Socratic Club)會議的常客。

傅盧也認為魯益士在半個多世紀都是世界最強大的基督教護教家,但他根本沒被說服。而且他最早的反基督教激文——《神學與證否/ Theology and Falsification》正是在魯益士主持的這個學會的會議上宣讀的。

傅盧在他5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都是無神論的強力捍衛者。他先直接否定了“上帝”這個概念的意義,他也曾努力證否“神愛世人”。他曾對多個有神論的論證(比如本體論)進行了哲學批判,反駁了神學家用自由意志對罪惡問題的辯護,並且否認人有永生的可能。

儘管幾十年都沒改變自己的立場,但與著名基督教學者的辯論交鋒也使他進一步認真對待對手的論證和論據。2004年他終於宣佈放棄無神論,開始相信宇宙的出現一定是從一個擁有無限智慧的存在而來,相信宇宙複雜精妙的法則充分顯示了科學家們所說的“上帝之腦 (The Mind of God)”,相信生命及其繁殖必定起源於一個神聖的源頭。

不過他特別強調自己相信的是亞里斯多德的上帝,而不是猶太教或基督教這樣啟示宗教的上帝。亞里斯多德認為,作為世界存在的解釋,上帝具備這樣的屬性:不變性,非物質性,全能、全知、全善,合一性或不可分割性,以及必然存在性。當然在這些方面,亞里斯多德的上帝跟猶太教或基督教相信和敬拜的上帝恰巧是高度一致的。

2007年,在羅伊•亞伯拉罕•瓦基斯(Roy Abraham Varghese) 的幫助下,傅盧對自己的思想轉變進行系統梳理,寫了《有一位神》這本書。

當他終於認為自己必須相信上帝的存在時,他說這並非驚天動地的範式變遷,因為他的範式還在那裡,也就是他的蘇格拉底原則:追隨證據,不管它領你到何方。他尤其強調,自己的上帝發現之旅是對理性而不是對信仰的朝聖。

傅盧總結說,促成他向有神論轉變的,是因科學的進展將自然界的三個方面都指向上帝。自然律從哪裡來?生命從哪裡來?宇宙從哪裡來?他認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離不開上帝。

“自然律”從哪裡來?

傅盧說,從人的角度來看,宇宙的精妙結構就好像它事先知道人類即將到來並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他特別看重近年來才發現的許多宇宙物理常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極端精確的微調。在這一點上就連無神論者史蒂芬•霍金也說:“我們的宇宙和它的法則似乎是設計出來的,是為了支持人類而量身定制的;而且,如果人類要生存,可以變動的餘地非常小”。

2007年的一個訪談中,傅盧對本傑明•維克爾 (Benjamin Wiker)說,他轉向有神論是由於對愛因斯坦和其他著名科學家(比如牛頓、開普勒、麥克斯韋、普朗克)的見識的越來越多的認同,那就是在自然界作為整合體的複雜性(integrated complexity),背後必有智慧存在的存在。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希望知道上帝如何創造了世界……我想知道他的思想,其它的就只是細節問題了”。許多著名的的現代科學家都認為自然律是來自於上帝之腦 (Mind of God) 的思想。傅盧認為這解釋強有力,無法被駁倒的。最起碼,傅盧引用物理學家保羅•大衛斯(Paul Davis)說,無論誰要成為科學家,都必須有一個宗教般的信念,那就是:宇宙在所有層次上都是完全理性的和符合邏輯的。

社會上對愛因斯坦的宗教觀存在各種誤解。愛因斯坦曾明確表示他相信的即非無神論,也非泛神論,而是相信上帝是宇宙的設計者的某種自然神論,他認為對自然的科學研究必然將人引向上帝和宗教。

所以,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腳的,宗教沒有科學是盲目的”。有一次當有人要求愛因斯坦來定義上帝時,他給出了一個寓言式的回答:“我不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認為我可以稱自己為泛神論者。我們就像是一個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巨大的圖書館,裡面裝滿了用多種語言寫成的書籍。孩子知道一定是有人寫了那些書。但不知道是如何寫成的。寫書的語言也無法理解。孩子隱約覺得這些書是按照某種神秘的秩序安排的,但並不清楚它是什麼。在我看來,這就是甚至是最聰明的人對神的態度。”因此,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就是那個書的作者,或者是自然律的創造者。傅盧認為他也不得不如此相信。

生命從哪裡來?

傅盧認為生命整合的複雜性比自然界的複雜性更高,也只能由某種智慧的源頭來解釋。2004年5月在紐約的一個研討會上,他向世人宣告自己已放棄無神論。有人問他最近關於生命起源的研究是否指向一個智慧的創造者,他說:“我現在這樣認為……而且幾乎完全是因為關於DNA的研究。我認為用來創造生命的DNA物質的安排具有幾乎是無法置信的複雜性,這顯示了一定有某種智慧體參與,以便讓這些無比多樣化的元素能夠協調一致。問題在於那些大量元素的高度複雜性和它們共同作用的高度精妙性。讓這兩點碰巧同時發生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傅盧認為五十多年來研究DNA的成果,使智慧設計理論越來越可信。他說當時讓他轉向相信一個作為第一因的上帝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無法為從DNA到第一個自我繁殖的生物找到一個自然主義的解釋。

在傅盧看來,無神論的著名捍衛者、進化生物學家、暢銷書《上帝的迷思/ The God Delusion》一書的作者理查•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一直忽視一個事實:在《物種起源》第十四章,達爾文指出他整個的論證源自一個“存在體”,而這個“存在體”已經具有生殖力。對這個已存在的創造物,一個真正完整的進化理論必須做出解釋。達爾文自己很清楚地意識到他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傅盧引用物理學家保羅•大衛斯指出,多數生命演化理論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的化學特性這一個方面,但生命遠比化學反應要複雜得多。細胞也是資訊儲存、加工和複製的系統。我們需要解釋這個資訊的起源,解釋細胞作為資訊處理器從何而來。有意義的資訊或語義的資訊如何可以隨機從一群被盲目的力量所支配的、盲目的分子集合中自發出現?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所以,傅盧引用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喬治•沃爾德 (George Wald)的話表達自己在這問題上的信念:“很奇怪我們都選擇相信一件不可能的事:生命是偶然自發地產生的”。

如同不少其他的當代科學家,傅盧開始相信,是心智構造了能孕育生命的物理世界,所以最終的進化而成的生命體有知識且有創造力:是能創造科學藝術和技術的生命體。所以,傅盧認為他不得不相信,對於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有目的且能自我繁殖的生命體的起源,唯一滿意的解釋就是一個具有無限智慧的心智——上帝之腦。

傅盧說:“關於生命的起源,未被回答的哲學問題是:一個無意識的、物質的宇宙怎能創造出有內在追求的、有自我繁殖能力的以及包含了‘編碼的化學'‘的存在物?“針對那種自然進化論的觀點,傅盧認為最新的科研進展顯示,目前的物理世界根本沒有給自然進化理論提供足夠的時間把該幹的活兒幹完 。

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一書中曾提出所謂的“猴子定理”:讓一群猴子來敲擊打字機,雖然他們打出來的大部分都是垃圾,但偶然也可能會打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他試圖用這個比喻告訴大家複雜的宇宙秩序也有可能是偶然的、隨機演化的產物。

因此,2002年的《紐約客》雜誌乾脆就用一群猴子打字作為他們的耶誕節和新年一期的封面,並且寫道:如果無數隻猴子使用無數台打字機並且有無窮多的時間來打字,總有一隻猴子會寫出一部莎士比亞全集。

傅盧曾是霍金的“猴子定理”的信奉者。但以色列科學家吉羅德•施羅德 (Gerald Schroeder)抽絲剝繭的嚴謹反駁完全動搖了他的信念。施羅德首先講了一個真實發生的實驗。

受霍金影響,英國的普利茅斯大學說服了英國國家藝術理事會投資2,000英鎊,做了一個猴子打字的試驗。他們把六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並且在裡面放了一台電腦,結果發現猴子時常會把電腦當成馬桶使用。

在猴子們敲打一個月的英文鍵盤之後,它們列印出了50頁紙——但連一個真正的單詞都沒出現。其實最短的英文單詞只有一個字母:a/I,只要兩邊都有空格就可以。如果鍵盤有30個鍵,那麼正確地打出一個單字母的單詞(非首尾)的概率就是30x30x30=27,000。施羅德據此算出了打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的概率。

他選了一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起始句是“我該將你比作一個夏日嗎?”(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共488個字母。那麼在一個26鍵的鍵盤上按次序敲出這488個字母的概率是26488,或10690。這數字大到讓人根本無法想像。按施羅德的計算,包括所有形態的物質和能量的已知的宇宙的總重量大概只有1056克。而基本粒子(質子、電子、中子、介子)的數量在已知的宇宙中是1080個。而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宇宙的年齡是1018秒。如果把所有的已知宇宙中的物質都做成微型電腦——忘記猴子吧——每個重量為百萬分之一克、速度是每秒百萬轉,讓這些微機來隨機地寫詩,那麼從宇宙開始到現在不過才試驗了1090次,還差10600次。

換句話說,給定時間,宇宙需要擴大10600倍才足以使它們可能到今天能偶然碰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來。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我們的宇宙裡不可能靠偶然性碰出來一首十四行詩。但有人竟相信猴子隨便就可以敲出一首十四行詩,甚至相信連莎士比亞和愛因斯坦也是靠偶然性的碰撞隨機進化而來的。

宇宙從哪裡來?

傅盧兩本主要的反對有神論的書都寫成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和物理常數的精確微調理論出現之前。從1980年代早期開始,他就開始重新考慮自己的立場。他相信當代宇宙學家的普遍共識已經為無神論者帶來極大的困境。

如果宇宙如同亞裡斯多德所相信的是永恆的、無始無終的,那就容易相信宇宙的存在及其屬性僅僅是一些野蠻的事實。但大爆炸理論使一切變得不同。如果宇宙有一個開始,那就不得不問,它是怎麼開始的?而物理學對於這個起源的解釋完全無能為力,因這從根本上涉及到“無中生有”如何可能的問題。

針對這個“無中生有”的問題,2010年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霍金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倫納德•姆沃迪瑙 (Leonard Mlodinow) 推出了科普著作《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霍金故意給自己的書起名“大設計”,其實他要推銷的觀點剛好相反:宇宙根本不需要設計者。

霍金說雖然我們居住的宇宙看起來越來越像是精確設計出來的,但他宣稱自己科學地論證了萬物起源不需要靠上帝的設計,而是從物理定律中自發出現的。大量的甚至是無窮多的宇宙是無中生有地、從真空中的量子漲落中自然而然地生髮而來。如果可以有多達10500個平行宇宙同時存在,那其中有一個精妙程度達到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宇宙的水準就不算稀奇了,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支援廣義隨機無神進化論的預設。

雖然霍金明智地並未直接宣稱上帝不存在,但他的意思是:物理定律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物理定律。霍金為宇宙的存在找到的上帝就是他的多宇宙理論 (Multiverse Theory)或M理論 (M-theory)。他聲稱這就是“愛因斯坦所期待的統一場理論”。

事實上,霍金的多宇宙論目前不過是一套漂亮的數學公式而已。英國衛報科學版主編蒂姆•雷德福 (Tim Radford) 認為,相信霍金的多宇宙理論所需要的信心並不亞於相信《聖經》中的神跡,因為他解釋一切的“神秘理論”包含了全能、全知、全在的成分--這難道不是上帝嗎?傅盧乾脆認為多宇宙學說是胡說八道,或說是一個孤注一擲的替代方案。他說這就像一個小學生跟老師說,我沒辦法交作業,因為作業被狗吃了;老師表示不相信,然後小學生說,我的作業是被1000條狗吃了。

其實霍金孤注一擲的努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那些堅定的、“屁股決定腦袋”的無神論者,在新的科學證據面前對有神論的頑抗。許多學者認為,現代科學的進展,使得留給宇宙物理學家的選擇基本上只剩下兩個:要不相信一個獨一的宇宙和一位宇宙的智慧設計者,要不相信沒有設計者的多宇宙理論。當然即便多宇宙論也不能排斥上帝存在,因為上帝完全可以創造多個宇宙。

牛津大學數學教授、當代著名基督教護教家約翰•列諾克斯 (John Lennox) 寫了一本小書《上帝和史蒂芬•霍金:究竟是誰的設計?/ God and Stephen Hawking: Whose Design Is It Anyway? 》,系統地批判了霍金的《大設計》。

他強調,霍金在書中宣稱哲學已死,但霍金堂而皇之的談論的,大量都是哲學問題。霍金的論證方式也是哲學的而不是科學的,而且很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最近在多倫多演講時,列諾克斯說霍金是他劍橋大學的學長。雖然他承認霍金的數學水準比他這個牛津數學系的教授還高出許多倍,但他認為霍金的哲學水準差得一塌糊塗,或者霍金只是太著急要為無神論辯護了。霍金其實完全沒有如他宣稱的解釋如何“無中生有”的問題。而且,在列諾克斯看來,霍金混淆了自然律和行動者/創造者。因為規律本身不能創造任何東西,只有規律的掌管者或應用者才可能按照規律進行創造。C.S.•魯益士曾說,一切規律,最終不過是告訴你:“如果有A, 就會有B”,但規律本身不會給你提供A。魯益士說這就像記帳無論記得多麼好,都不會創造出一分錢來。同理,自然律也不可能創造出自然。

196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彼得•梅達沃爵士 (Sir Peter Medawar) 說:“科學家要想敗壞自己和自己領域的名聲,再沒有比大言不慚地宣稱科學已知道或即將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更快的方法了”。

任何嚴謹的科學家都會承認,科學沒辦法直接回答一些貌似孩子氣的、簡單的基本問題:比如,萬物的起源是什麼?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萊布尼茲的天問,“為什麼有萬物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並不是單靠科學就可以回答。愛因斯坦也強調科學無法回答倫理問題:“任何把倫理學化約為科學的企圖都會失敗。”雖然霍金比道金斯更嚴謹些,但他們為了孤注一擲捍衛無神論,所推銷的都是某種站不住腳的“科學萬能論”。波金霍爾說,如果科學的故事是唯一的故事,那麼宇宙和人類都將在虛空中歸於無有。

對自己保持殘酷的“誠實”

無論你對傅盧的具體觀點和思想轉變如何評價,不可否認他確實是一個誠實的真理追求者。他確實一生踐行誠實“追隨證據”的信條,因而在這一點上,他理應獲得哪怕是自己的反對者的尊重。

在我看來,誠實地追隨證據實在應該是人之可以為人的最基本的品格,尤其應該是對學者的無可爭辯的要求。與傅盧類似,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一生所堅守的信條也是對自己保持“殘酷的誠實”。

其實,誠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誠實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能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靈性。誠實意味著在真理上不妥協,意味著把所有問題追溯到不能再追溯的終極本體,意味著對任何結論不留情面不徇私情的審視,意味著永遠以懷疑但又開放的態度來傾聽不同意見,意味著簡單的相容並包是不夠的--你還必須把自己的信念體系化並且不斷減少其中的不一致性。

但誠實也意味著接受人的有限性,接受人在宇宙間渺小如塵埃一粒、短暫如曇花一現的殘酷事實。所以誠實地“追隨證據”也意味著不但知進而且也知退:在挑戰和懷疑權威的同時,也必須學會在正確的時候停止追問、接受權威。

誠實地“追隨證據”意味著始終相信自己有可能是錯的,但也決不輕易放棄自己現在認為是對的。因為一個人必須站在某個不容質疑的點上才能開始質疑。同樣,生活如果要繼續,你也必須先相信和接受某些信條和權威。否則一個人就是熱鍋上團團亂轉的螞蟻,或四處亂飛的無頭蒼蠅。任何自以為聰明和獨立的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很大程度上也不過是成長環境和路徑所塑造出來的。

回顧過去,傅盧覺得當初被無神論的強烈信念所支配的一些公開宣稱過於幼稚和衝動。如1976年他在德州與湯瑪斯•沃倫 (Thomas Warren) 辯論時,宣稱:“我知道沒有上帝”,“我自己傾向相信宇宙無始無終,事實上我知道這幾乎毋庸置疑。”尤其在中國這樣的全球最大的無神論國度,一定也可以找到很多類似這樣的年少輕狂的例證。但任何人只要肯誠實跟隨證據,至少還可以有一個更加覺悟的人生。

諸多觀察表明,道金斯和霍金並非像傅盧那樣誠實地“追隨證據”,或者說他們從未準備根據新的證據來調整自己的立場,儘管並非所有的無神論者都如此。波金霍爾說:“跟道金斯辯論是毫無希望的,因為根本沒有真正的交流。他連一寸都不肯讓步。當你說是的時候他只說否。”

霍金不願相信上帝,但願意相信多宇宙、十一維時空、弦論、外星人存在、地球即將毀滅等同樣無法實證的理論。霍金的前妻簡•恩形容霍金的多宇宙論乃是一種“關於想像中的粒子在想像中的時間中穿過魔鏡般的宇宙”的“只存在于理論家頭腦裡”的玄學。所以,無論多麼大牌的科學家,並非他們在所有的方面都是科學的、理性的、一致的。甚至他們常常都在利用人們對大科學家的尊崇,濫用自己通過真正的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話語權。

霍金說:“宗教是給那些恐懼黑暗的人的神話故事”;但列諾克斯針鋒相對地說:“無神論是給那些恐懼光明的人的神話故事”。其實,當今世界的科學界和知識界對宗教的非理性的恐懼和排斥並非什麼秘密。

紐約大學哲學教授、當代著名哲學家約翰•羅爾斯的弟子、無神論者湯瑪斯•內格爾在1997年,曾經很坦白地談到:“在當今的西方知識界存在著對宗教的恐懼……而且我自己就有這種強烈的恐懼。我希望無神論是對的,而且當我看到有些最聰明而且資訊靈通的人相信宗教就會感到不安。這還不僅是我不相信上帝並且希望自己的信念是對的。我實際上是希望沒有上帝!”內格爾的情況絕非個案。但一個人如果頑固地堅持從某種恐懼感或自己的先入之見出發,不顧一切地排斥某種無可辯駁的理性的結論,那他/她就已經不可救藥了,無論把什麼證據擺在面前都不會起作用了。

幸運的是,傅盧在80歲所經歷的轉變,本人在不到30歲時就經歷了。不論多麼粗糙粗淺,他所研究和思考的問題,我也做過類似的探究,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16年前我就已相信,對於人類自身和人類所存在的世界,有神論顯然是比無神論更加合情合理且更容易相信的一個解釋。

如同傅盧,我也非常理解罪惡的問題和有關的苦難問題是相信基督教的一個最重要的智識障礙。但對我來說,這早已不再構成障礙。在此問題上,與傅盧恰恰相反,我認同列諾克斯的觀點:正是因為人類的罪惡和苦難的問題,基督教的上帝才變得更加可信。

人類的罪惡和苦難是無可爭辯的、觸目驚心的事實。但只有在一位有恩慈的上帝存在的情況下,人類的正義才有可能,生命才有真正的盼望,心靈才有真正的平安。否則,一切都不過是出於虛空而歸於虛空而已。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在此問題上,我不僅接受傳統的自由意志的辯護,也贊同波金霍爾所補充的自由過程的辯護。

自由意志論強調一個有原罪可能的但有自由意志的人類世界,要勝過一個完美的機器人的世界。從自由過程的角度看,世界被允許可以變得更好,要勝過一個被宇宙獨裁者完全控制的完美的木偶劇場。這兩個辯護是同一硬幣的兩面。

儘管傅盧長期完全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還是跟隨康得,認定“上帝、自由、永生” 是三個最重要的哲學命題,並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研究的物件。傅盧在他做無神論者時就認為,如果作為創造者的上帝有可能存在,那麼關於上帝的知識就是作為被造者的人類最重要的知識。如果有上帝存在並且干預人類事務,那麼人類如果不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站在上帝的一邊就是極端不明智的。我同樣覺得幸運的是,自己在多年前就已有這樣確定的認識。

當然,作為基督徒,看到傅盧並未更進一步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實為憾事。但信仰對任何人都無法強求。當傅盧放棄無神論時,他向自己從前無神論的朋友提出一個挑戰:“需要什麼東西出現或已經出現過,才能使你認為至少有必要考慮一個超級智慧體 (或上帝) 的存在?”

我希望每一個自認無神論者的朋友,都能認真對待傅盧的這個問題,而且可以持續追尋。上帝如果真的存在,他一定可以被人找到,否則他的存在對人也沒有多大意義。《聖經》說,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如果尋找了仍然找不到,那也了然無憾,而且可以說你已盡到應盡的責任。否則,很可能會成為你人生最大的缺憾。

“你怎樣信仰,就怎樣生活”。一個人一生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所形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所決定。閱歷豐富的人都能體會到:許多原先極為看重的、投入大量時間精力的事,霎那間就可能變得微不足道。這時你就會感歎,若早些能看透,豈不是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傅盧的人生和思想歷程,應是讓你我沉靜下來,重新審視宇宙和人生的難得機會。



安東尼•傅盧(Antony Flew)被公認為當代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無神論哲學家。當2004年80歲高齡的他在多個場合宣佈放棄無神論轉投有神論時,引發巨大轟動和爭議。出生于基督徒世家,成長為無神論者,最終歸根於基督信仰,傅盧的一生可謂頗具戲劇性。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與規劃系張軍老師在本文中對傅盧奇妙的信仰之旅進行了梳理,在此,我們祈願任何一位願意對上帝存在與否持客觀考證態度的人,都能如傅盧一樣,結出信仰的果實來。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成為才德的女子!】

祝福姊妹們節日快樂!
有少數靈意解經的弟兄姊妹們認為箴言三十一章所描寫的婦人是指“教會”,並非“真有其人”,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十全十美的女性不可能找到。然而大多數聖經學者仍認為這是事實的記載,而且她很可能就是利慕伊勒王的母親本人,至少她是一個“可以學習”的物件。



十年來,筆者常有機會同夫婿到各地事奉,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可喜的現象,許多才德的姊妹,她們雖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卻能靠主得力、榮神益人。感謝主!但願箴言書中這位才德的婦人,成為姊妹們的榜樣和激勵!


【聖經】箴言31章 10-31節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勝過珍珠。

她丈夫心裡倚靠他,必不缺少利益。
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她尋找羊絨和麻,甘心用手作工。
她好像商船從遠方運糧來。
未到黎明她就起來,把食物分給家中的人。將當作的工分派婢女。
她想得田地,就買來。用手所得之利,栽種葡萄園。
她以能力束腰,使膀臂有力。
她覺得所經營的有利,她的燈終夜不滅。
她手拿撚線竿,手把紡線車。
她張手周賙濟困苦人,伸手幫補窮乏人。
她不因下雪為家裡的人擔心,因為全家都穿著朱紅衣服。
她為自己製作繡花毯子,她的衣服,是細麻和紫色布作的。
她丈夫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為眾人所認識。
她作細麻衣裳出賣。又將腰帶賣與商家。
能力和威儀,是她的衣服。她想到日後的景況就喜笑。
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
她觀察家務,並不吃閒飯。
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
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
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
願她享受操作所得的。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


聖經,不但讓我們看清姊妹在神心目中的尊貴地位。聖經,又讓我們明瞭姊妹在教會裡、家庭中、宣教工場上的神聖角色。聖經,除了啟示真理外,也為我們在箴言書31章中,生動地描述了一位才德的婦人。她像一面鏡子,幫助姊妹們將真理化為現實、把信仰帶入生活。這位才德的婦人可以成為姊妹們的榜樣,激勵姊妹們追求學習。



這位才德的婦人就是箴言31章10至31節所描寫的“無名氏”,卻成為整卷箴言“巨著”的“壓軸篇”。



數年前,為了準備“現代婦女的角色”專題講座,我花了許多時間,埋在圖書館裡,查遍最新出版的中英文書籍、雜誌,希望能從各個角度為“現代婦女”描劃出一幅理想的畫像。沒想到,當把群書與聖經對照後,發現聖經上所記的這一位距我們三千年之遙的婦女,竟然比“現代”婦女還要“現代”。

她是這麼地不同于“傳統女性”。
中國傳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
她卻是:“有才又有德。”
西方傳統說:“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她卻是:“以能力束腰”、“膀臂有力”、“能力和威儀是她的衣服”,跟所謂“林黛玉型”剛好相反。
她不但是“現代女性”,她更是“成功的女人”!
從這22節經文中,可以看到她在女人的“三重角色”上,不但可以“同時兼顧”,而且是“表現卓越”。


她是能幹的家庭主婦-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在當時社會的大家庭制度下,雖然有僕婢可以做工,她自己並不閑懶。在打理家務上,她“勤勞操作”、“晚睡早起”(15、18、19節);在家庭經濟上,她能“精打細算”(16、24節);在衣食供應上,她讓“全家溫飽”(15、21節)。她確實是個“多才多藝”、“聰明能幹”的家庭主婦。



“家事”,對廿世紀八十年代的女性而言,除了極少數外,大部分人都對它感到“厭煩”!尤其對“苦讀多年”、“滿懷才學”的婦女而言,更有“才華被埋沒廚房”的感覺:每天面對做不完的瑣碎雜務、收拾了又弄亂的房子、一天三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周而復始地採購、洗濯、煎煮...加上庭院,沒有人喜歡做“家庭主婦”,只把它看成是“浪費時間”、“磨蝕青春”又“無法逃脫”的重擔!然而,“溫馨優雅”的家,以及“營養可口”的菜,仍能反映出一位“賢慧明智”家庭主婦的存在。



“家庭主婦”在英文除了叫Housewife之外,另有兩種說法:Housekeeper及Homemaker,我個人特別偏愛後者對“家庭主婦”的表達方式,因為前者強調這個角色所做的“工作”,後者卻道出這個角色所具有的“意義”。假如,每位家庭主婦都認清自己這份不太顯眼的事奉,是如此意義深長,每天的辛勤操勞是在“建造家庭”時,就不會埋怨于“家庭主婦”這個角色了。

這位才德的婦人,必定先看清了它的“價值”(Value),才會不計“代價”(Cost)地甘心工作!


她是才德的好妻子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對一個不能幹的女子而言,“以丈夫為主”還很容易,但對這樣一位“能文能武”、“十項全能”的女子而言,將自己“一生”的光陰,以及“努力”,都投資在丈夫的好處上,實在不是容易事。除非,她認清“婚姻的意義”是“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可10:8)。把丈夫的益處當作自己的益處,把丈夫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成功,這就是家庭復興的道理。

才德的妻子使丈夫沒有後顧之憂,使丈夫能在“城門口與本地的長老同坐...”(23節),參與猶太社會中長老的事奉。在那時的社會環境裡,城門口是社交中心;城門口是智慧人教誨人的地方;城門口是先知說預言的地方;城門口也是法律行為進行的地方。而這個丈夫能在城門口被尊重,在城門口擔任長老的工作,可見才德的妻子是使丈夫成功的因素之一。

在二十世紀的今天,當“忙”是每個家庭的寫照時,而作丈夫的還能忠心地、安心地在教會事奉,何嘗不能反映出一位賢妻在背後默默地支持?她“以丈夫為主”並不徒然,因為她深深贏得丈夫的心。11節說“她丈夫心裡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表示丈夫不能沒有她,也表示丈夫對她完全的信任。更可貴的是“她的丈夫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28,29節)。

這位丈夫沒有用“大男人主義”的態度對待妻子,他讓妻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他也能感激、欣賞妻子的勞苦;他不但“心裡愛妻子”,他也能由衷的“口裡稱讚妻子”,他確是一位可圈可點的好丈夫。

從這對夫妻雙方的表現上,使我們又領悟到一個婚姻的真理:“好妻子能幫助丈夫、好丈夫也成全妻子”,他們是“彼此互補”、“相得益彰”!這位才德的妻子印證了箴言十二章4節的話:“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

她是成功母親的榜樣對兒女有養也有教

在養育方面,她盡心盡力為他們供應生活的需要,使他們在物質上沒有缺乏。在教育方面,她是兒女們的老師,“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26節)。在古時猶太社會,家就是學校。她的教育包括智慧的話和仁慈的法則:智慧源內於她敬畏耶和華的心,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法則”可以譯為教導或規條,顯然地,這是一種“愛的教育”,有溫柔的一面,也有嚴厲的一面;有愛的一面,也有訓練的一面,她實在是個稱職的母親。

28節說:“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這句話有兩方面的含意,一方面他們稱母親是個蒙福的人;另一方面他們稱自己是蒙福的兒女。今天這句話可以成為每位父母的挑戰:到底我們的兒女認不認為他們的父母是蒙福的人呢?他們從我們每天的生活言行中看不看得出自己父母是蒙福的人呢?到底我們的兒女覺不覺得他們生長在這個家中是蒙福的兒女呢?到底今天我們作父母的,有沒有相愛的見證活在兒女面前?因為,兒女的幸福與安全感是建立在父母相愛的基礎上。

最後一節,作者以他對這位才德婦人的祝福作為結束。在當時猶太社會重男輕女的情形下,女人被看重、甚至在城門口被榮耀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作者卻祝福說:“願她的工作,在城門口榮耀她”,可見,作者是何等稱許這位女子。

在30節中,作者道出了這位才德婦人在各方面成功的“真正秘訣”,就是“敬畏耶和華”。“敬畏神”不僅是她成功的秘訣,也是每個人一生成功的秘訣。因為“敬畏神”就是“尊神為大”,把神放在第一位。當一個人和神的關係對了以後,他和其它人與事的關係也會對。一個敬畏神的姊妹可以成為“才德的婦人”;一個敬畏神的弟兄可以成為“理想的男人”;同樣地,一個敬畏神的家庭可以成為“幸福的家庭”。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英國女王出書慶祝90歲生日:耶穌是我侍奉的主】




(少女時期的伊莉莎白二世與父親喬治六世。圖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本書前言,女王也提到父親喬治六世,在1939年聖誕廣播時曾引用的一首詩。

「我對那站在新年門前的人們說:『請借我光,我好安全踏上未知。』」「但他說:『走出去進入黑暗,把你的手放在上帝的手裡,那對你比光更好,比已知的路更安全。』」 

這首詩是出自哈斯金(Minnie Louise Haskins)所寫的「新年的門」(The Gate of The Year),此詩受到英國王室珍藏,在位於溫莎教堂的喬治六世紀念禮拜堂入口處,題著這首詩;在女王母親2002年的葬禮上,也有朗誦過。


(1942年,伊莉莎白二世在皇家小屋中看著父親喬治六世在書桌前工作。圖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

女王並在書中暗示,中東問題讓世界經歷「一場規模空前的可怕折磨。」 

根據英國聖公會,這本書由希望協會(HOPE)、聖經公會(Bible Society)和倫敦當代基督教學院(Lond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hristianity)出版,並將送給數千間教會。這本書將在四月出版,以慶祝女王的90歲生日。 

女王常在公開場合提到基督信仰,並持有英國教會的最高總督、信仰衛冕者的地位。 在去年的聖誕廣播中,女王談到耶穌降生的故事如何持續鼓勵全球各地的基督徒。 

她說:「儘管耶穌被流離失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遭受迫害,但基督所傳達的不變的信仰,並非報復或暴力;簡單地說,我們要彼此相愛。」 

「雖然要跟隨這件事並不容易,但我們不應該氣餒。相反地,它激勵我們更努力地嘗試。永遠對那些為你的生命帶來愛與快樂的人們心存感激,並找出可以分享這份愛的方式,無論何時、無論在哪,都盡我們一己之力。」 


資料來源:英國赫芬頓郵報、英國每日郵報 。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看世界最大教會牧師如何面對錯誤》

《趙鏞基牧師司法案》負評如潮報導中的另一個角度-看一位世界最大教會牧師如何面對錯誤

2016/02/23  記者 / 張嘉慧 台北市報導

2014年,趙鏞基牧師一案正式定讞。他被司法判決有罪的消息傳出,為教會界投下震撼彈,隨之引爆不同輿論與聲浪。引人高度注目的原因,不外乎是因其是全世界最大教會-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創會元老,在華人教會界中有著令人敬重的地位。加上「牧師」這個被一般人「用放大鏡高度檢視」的職分,在爆出醜聞後,不難預料到的是,負面報導如潮而出。

但在相關報導中,很少被著墨的面向是,這位世界最大教會的牧師「如何面對」這個錯誤。事實上,在司法案發生後不久後,趙鏞基就曾在某次聚會中的講道前,特別為此事向會眾道歉,甚至是下跪。

他說:「感謝神建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感謝神讓我能傳揚耶穌基督的恩惠、慈愛及祝福,直到如今。最近我們教會因著我(及家人)的緣故,遭遇許多試煉和患難,我向神認罪,也向各位承認我的過犯,我實在是對不起你們。」

除了道歉,接下來他做出讓會眾們驚訝的舉動-至台前屈膝下跪;數秒後,見到走回講台上的他,用手帕拭淚;並接著說:

「請你們用基督的憐憫,來愛我和我的家人。有一件事我要跟你們說,我們教會的主任牧師是李永勳牧師,李永勳是我所愛的門徒,也是我屬靈的兒子,我愛他、尊敬他、支持他,我們教會裡不可有任何人阻擋李永勳牧師;請你們多多為他禱告,並且扶持他、引導他。

我們的教會是神建立的,必須剛強壯膽勇往直前,直到耶穌再來,必然成為韓國和世界的盼望。

非常感謝你們,為了教會付出許多犧牲和奉獻,也擔負許多的負擔與責任,我的工作已經都完成了,我已經將一切都交託給李永勳牧師,我也感謝李永勳牧師,因他愛我、扶持我,他如我的親生兒子般為我著想。

我以後會更盡心盡力為主而活,弟兄姊妹,讓我們為了主攜手向前邁進吧!」

當時媒體對趙鏞基牧師一案多採負面報導,台北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張漢業表示,「我希望帶出另一個角度;不要只看一個人犯錯的事,更是透過這件事看見一位屬靈長輩如何面對錯誤。我覺得這很重要。」

他看到的是,趙鏞基沒有推託或任何藉口,他就是覺得自己和家庭(兒子)需要求主憐憫、饒恕,在這件事上也需要教會弟兄姊妹的饒恕。事實上,就如大家所知的實情,這並非趙鏞基一個人的責任,而透過網路傳播,也有許多加油添醋的部分。

但即便如此,在司法案剛發生、判決未出爐前,那場聚會上,趙鏞基仍勇於當場向大家下跪認錯,很多弟兄姊妹對於他的舉動,都感到於心不忍。

「我覺得他(趙鏞基)不只是在教會建造,帶領全世界最大教會上作為模範,他也在當一個人面對錯誤,對錯誤決定的反省、和認罪悔改的事上,作為別人的榜樣。」張漢業說。

人都不是完全的,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就像大衛也曾犯錯,但出自其筆下的詩篇51篇認罪悔改文,鼓舞、幫助了多少基督徒。

憂傷痛悔的心,你(主)必不輕看。-詩篇51:17

趙鏞基牧師的下跪認錯影片,不少牧者看了後都很感動,也自認並非所有牧者在面對錯誤時,都能做到如此。同時看見,曾經跌倒、卻靠主堅持站立得穩的生命,竟能更加激勵人心,並能安慰到有類似經歷的靈魂。

其實,神並未答應我們成為基督徒後的人生將天空常藍,但祂的應許是信實、亙古不變、不落空的。有時主雖以艱難給我們當餅,以困苦給我們當水,但我們的教師卻不再隱藏,我們的眼必看見教師;或向左或向右,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9:23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哥林多後書4:8~9

趙鏞基牧師的這段經歷同時見證,即使領袖會跌倒,但上帝所愛的教會不會因此倒下;因教會是基督的新婦,是祂在地上國度選召出來-「神的家」。因此趙鏞基也在那場道歉聚會中,同時堅固、力挺李永勳牧師;並宣告教會是屬神的,必然成為世界的盼望,鼓勵會眾不退縮,要剛強壯膽往前走,向著標竿直跑,同時承諾自己往後會更加盡心盡力「為主而活」。

2014年全案結果宣判至今,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的會友們仍然支持趙鏞基、並且愛他,目前年邁的他,持續參與在該教會的講道、福音事工中;在人生的風雨艱難裡,趙鏞基並沒有停止服事神的腳步,包括連續2年來到台灣,帶給台灣教會祝福,今年4月初,他將再次和其宣教團隊赴高雄巨蛋舉辦「祝福台灣神蹟特會」。



為家人錯誤勇敢認罪 不只向會眾道歉,甚至屈膝下跪


司法案一事發生不久,趙鏞基牧師就在教會的一場聚會中,勇敢向會眾承認錯誤。 (照片來源/影片擷取)



接著他下跪道歉,台下會眾發出的不忍之聲此起彼落。 (照片來源/影片擷取)


不只成為建造教會的典範 在人生風雨中更樹立犯錯時勇於認罪悔改的榜樣


在下跪道歉後的趙鏞基牧師走回講台上,忍不住拭淚。 (照片來源/影片擷取)



趙鏞基牧師在道歉之後,宣告該教會是神建立的,必然成為韓國及世界的盼望,並自許未來會更盡心盡力為主而活! (照片來源/影片擷取)




資料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傳遞幸福的郵差》 作者:金聖惠

【反抗心態】

年輕的時候,若與外子發生爭吵,我就故意吃比薩和可樂。我知道趙牧師看見我吃比薩,一定會難過,因為他常對我說,別吃比薩和可樂。明明知道這些對身體不好,但為了讓他難過,更故意吃得津津有味。不只我一個人這樣,人都有反抗心態,越被禁止的事,反倒越想嘗試。

根據心理學家布雷姆(J.W.Brehm)的心理抗拒理論,只要感到某件事受到限制,反而比先前更想去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行為突然被禁止,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感心理。這種心態會讓我們更想做被禁止或造成危險的行動。某些特定行為所受的約束越強烈,越有想做的衝動。

因為睡過頭或忙得不可開交而忘了吃一頓飯,並不容易覺得餓,但因減肥或預備體檢而不吃飯,卻讓人感到挨餓之苦,更想吃平時不可以吃的東西。像是吃中藥的時候,中醫師常告誡病人不能吃豬肉,奇妙的是,以往不喜歡吃豬肉,一聽了這句話,就生出一股偏偏想吃的慾望,實在是莫名其妙。這都是出於反抗心態。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認真看書時,若有人說:「你要認真讀書」,那種認真讀書的念頭反而頓時消失。

心理學有一種「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意指父母越是反對的結婚對象,兩人之間的愛情就越深,越想要結婚。此時,兒女通常顧不得父母反對的理由,反而會做出錯誤的判斷。人都有反抗心態,尤其是領導者,更要懂得這種心理。

有位長老對正在忙著準備大學聯考的女兒說:「妳別過度用功,應該要多多休息,注意健康。」聽了爸爸的囑咐,女兒反而更加努力了。因為那番話舒緩了心中的壓力,她能以更平靜的心情讀書。有時叫孩子去休息,比嘮叨孩子更能讓他們認真讀書。

哲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他的兒子要把小牛關進籠裡,兒子在前面拉,他在後面推,小牛卻動都不動。他們越是使勁,小牛越站穩不動,在旁觀看的女佣忍不住幫忙。她把手指頭放進小牛的嘴裡,一邊讓牠吸吮,一邊輕鬆地把牠帶進籠裡,用盡力氣的父子看得目瞪口呆。他們比女佣更有力氣、更有知識卻做不到的事,女佣輕輕鬆鬆就完成了。

你我都要深思,在重要的事情上,是否因為不必要的反抗心態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生命呢?也要思想,我的主張是否會挑起別人的反抗心態?我們要如同女佣,以智慧及溫柔的方式來待人。

當神對我們說話時,要放下自己的情緒來順服。我們順服神,才能走到更寛廣的世界。聖經提到一個不順服神的例子,就是約拿。神要約拿去尼尼微城傳達將要毀滅的信息,好讓他們悔改,但是約拿不想去敵國宣告神的警告。當他在約帕坐船逃往他施的海上,船因他而遭遇狂風大浪,他拋進海裡。約拿在魚腹中待了三天三夜,才願意到尼尼微城傳講要他們悔改的信息。尼尼微人聽到約拿的警告,全國便興起悔改的禁食運動。

我們是否也像先知約拿一樣,常常因為不順服而自找麻煩?我們要好好治理反抗的心態,因為順服神的時候,神必帶領我們走上最美好的道路。

要安靜領受神對我們說的話,不管是經過漫長歲月以後才會完成的大事,或是待會兒馬上要做的瑣碎小事。應當省察自己是否堅持要吃危害健康的食物,偷懶不做運動、在學業和信仰生活上懈怠、不願意饒恕兄弟姊妹,還是產生了反抗的心理。請跪下認罪悔改,尋求神的幫助。從今天起,讓我們踏出順服的腳步。相信神會緊緊握住我們的手,一路帶領。

「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申命記二十八章2節) 




【聖經】申命記28章1-13節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
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
你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
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蒙福。
你的筐子和你的摶麵盆都必蒙福。
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
「仇敵起來攻擊你,耶和華必使他們在你面前被你殺敗;他們從一條路來攻擊你,必從七條路逃跑。
在你倉房裡,並你手所辦的一切事上,耶和華所命的福必臨到你。耶和華你神也要在所給你的地上賜福與你。
你若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他的道,他必照著向你所起的誓立你作為自己的聖民。
天下萬民見你歸在耶和華的名下,就要懼怕你。
你在耶和華向你列祖起誓應許賜你的地上,他必使你身所生的,牲畜所下的,地所產的,都綽綽有餘。
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必借給許多國民,卻不致向他們借貸。
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事奉別神,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




書籍資料: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四十歲後內心決定你的面相】


有說四十歲前的相貎是父母遺傳,四十歲後的長相就是靠自己經營。俗語有云:相由心生,說的就是一個人面相的好壞與其心靈的善惡是適切相關的。

相貌是隨時間而改變,但良善單純的心讓人返老還童。現實生活中,人到中年後,就是現出受性格和品格影響所致的面貌。

四十歲以後內心決定你的面相

.寛厚的人,多半一臉福相。
.性情柔順的人,面相柔和善美。
.性格粗暴的人,總是一臉凶相。
.自憐,怨天尤人的,讓人不想接近。
.心術不正,暗地裡設謀害人的,晚年總是寢食難安,體弱多病。
.心胸狹隘的人,大多尖酸刻薄。
.顯得特別年輕秀美的人,一定單純、個性善良。

自私自利、狡猾、愛計算的人,相貌往往很不耐看,即使僥倖生得姣好容貌,稍多接觸也會毫無吸引力,令人反感。善良有愛心的人,往往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光芒。讓人越看越順眼,並喜歡與其接觸,有親和力及人見人愛。這是長期的修心養性,操練純全的品格與行為投射在臉上的果效。



聖經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

因此,相貌是能預示著人的個性與品格。從今天開始,好好經營自己的容貎,每天靈修讀經親近神,修心養性,作一個品格及行為與容顏相稱的人。

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神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祂的路徑都滴下脂油,滴在曠野的草場上。(摘自: 聖經箴言31篇,詩篇65篇)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6年2月14日 星期日

【情人節的由來 Valentine's Day: History】


每年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聖瓦倫丁節(Valentine's Day),又稱「情人節」。 

西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Valentine) 就住在這裡。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伙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鬱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裡,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 

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裡。克勞多斯又一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衝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倫丁終於在地牢裡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St. Praxedes)教堂。那一天是2月14日,那一年是西元270年。



說法二是:
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

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典獄長的女兒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說法三是:
另外,據記載,教宗在西元496年廢除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為聖瓦倫丁日,即是St.Valentine's Day,後來成為是西方的節日之一。深受西方的文化影響,這個節日在西方以外的地方漸受注重。
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原來的情人節是沒有玫瑰花、沒有巧克力、沒有燭光晚餐,只有無盡的包容、完全犧牲的愛。它的源頭來自於:上帝

願上帝祝福你!直到永遠,阿們!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