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法國人對林志穎說:請你的兒子Kimmy退出!】

憑藉《爸爸去哪兒》紅遍中國的林志穎,Kimmy父子在法國圖書節遭遇尷尬。在兒童讀書活動中成績遙遙領先的Kimmy被法國圖書館婉言勸退。林志穎父子的這次尷尬事件值得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每一位中國的父母深思。

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小小志到法國里昂去旅遊,恰好趕上讀書節。為了鼓勵孩子們多讀書,當地最大的市立圖書館開展了一項活動:兩周內,誰讀書最多,將有一份大禮物送給他。 

林志穎和其他家長一樣,趕緊給孩子報了名,規定時間一到,小小志和其他很多孩子在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安排下,領到了要讀的書。 

小小志十分刻苦,放棄了一切活動,一周後經過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考核,小小志讀會了三本書,別的法國孩子一本也沒有完成。林志穎看著孩子成績遙遙領先十分高興,對孩子頻頻鼓勵,讓他再接再厲,抓住剩下一周的時間,爭取創紀錄給老爸爭光。 

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禮物可以先發給你。” 

林志穎很驚訝地問:“還有一周呢,為什麼提前給禮物啊?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前發給你禮物。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 

林志穎原本有些憤怒,但是聽完了工作人員的話,不由地連連點頭,最後連禮物也沒要,很誠懇地主動讓兒子退出了活動。

這件事對林志穎觸動很大,他對朋友感慨道:“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麼簡單。”

從小被規定甚至被強制讀書的中國人,在長大後繼續保持讀書習慣的很少。人們都在電話上(大聲談話),不打電話就低頭寫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或喧囂地忙碌,或孤獨地忙碌,惟獨缺少一種滿足的安寧。 

而這些從小享受讀書樂趣的法國人,卻將閱讀的習慣保持終生。火車上、地鐵裡、機場……眼光所及之處的法國人每人手拿一本書、一份報紙、或是一部kindle,旁若無人專心致志的閱讀。

真正的閱讀 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訊息和誇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 

當然,網路侵蝕閱讀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當下的中國,缺少那種讓人獨處而不寂寞、與另一個自己——自己的靈魂——對話的空間。 

生活總是讓人疲倦,我們都需要有短暫的“關機”時間,讓自己只與自己相處,閱讀,寫作,發呆,狂想,把靈魂解放出來,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裡。或許我們對於一個經濟還在迅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不應過分苛責——過於忙碌是壓力所迫,並不是一種過錯。但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寧可慢一點,松一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張柏芝:三次不認主,但依然沒有改變耶穌對她的拯救】

我做錯好多事情,神用寶血赦免我的罪,主真的存在,他令我平安喜悅

聖經《馬太福音》 26:75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他就出去痛哭。

據香港媒體報導,張柏芝近日在為臺灣某電臺節目擔任嘉賓做訪談時,首度在公共場合講到信仰,說在10年前梅豔芳火葬當日第一次信主後,期間有三次離開主,但因為這10年的經歷,終於明白“主真的存在,耶穌的力量很大可以拯救張柏芝這個罪人”。

她說:“好多誤解我,一時拜神、偶像、四面佛,單是宗教都寫過幾次封面,還寫得很難聽,這麼多年我第一次信主系梅姐(梅豔芳)火葬當日,是十年前,但中間離開過主三次,那十年都有反覆拜神。”

對於有報導指她事業穀底靠拜耶穌反彈?柏芝說:“雖然表面難聽,但我都很開心,就是他們相信耶穌能力好大,可以拯救我。這次回到主身邊,因為十年裡面經歷好多風風雨雨,主真的存在,他令我平安喜悅,不理我是娛圈千夫所指、谷底都好,我在家裡都在笑,主的力量好大,我不介意外面怎麼寫,各大封面這樣登,其實都是間接傳福音。”

柏芝表示自己不是聖人,曾經犯了不少過錯:“不要以為一變基督徒就變聖人,我都是罪人,我做錯好多事情,希望神用寶血赦免我的罪,我不停認罪,希望可以慢慢學向基督。”柏芝也解釋了為何做神兒女這麼喜悅,她說,“因為已經不再需要別人明白,只要神明白我愛他就ok了,因為神先愛了我們,好多東西都看開了。”

對於這次這麼大膽公開講信仰,張柏芝感恩神給她勇氣,說可能節目出來後,記者會嘩眾取寵,但歡迎記者這麼做,“因為他們幫我間接宣傳耶穌,令他們知道耶穌力量很大,可以拯救張柏芝這個罪人。”


張柏芝做客《幸福男女》畫十字架稱最大的愛是愛仇敵

張柏芝,這位娛樂圈的寵兒,無論走到哪裡都是媒體追逐的焦點,都說她是敢愛敢恨,勇敢活出自己的一位女性,離婚之後帶著兩個兒子依然非常努力的生活,近日這位單身媽媽做客《愛呀幸福男女》節目,在節目中,她稱最大的愛是愛仇敵的愛。

之前對於張柏芝的基督信仰,其實一直有傳聞,但是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在《愛呀幸福男女》節目中,張柏芝和支援人阿雅的對話中雖然沒有涉及信仰的話題,但是阿雅在邀請張柏芝畫畫的時候,張柏芝卻畫出了一副十字架的圖案。

在畫面上,十字架中間還畫有一顆心,下面是一隻手托起,背景為綠色。看的懂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基督教標誌性的十字架圖案,因此,看到這個畫面,令人不禁再次聯想到張柏芝曾經有說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

在節目中,張柏芝在與阿雅的對話中時還談到了愛的話題。對於愛,張柏芝說:她認為那種最大的愛是愛仇敵的愛。耶穌說過,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耶穌的愛就是愛仇敵的愛,耶穌就是為了殺他的人禱告,赦免了逼迫他的人。而這樣的愛正是真正的愛。



聖經約翰一書1章9節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馬俊偉信仰見證:將一切憂慮卸給神】

從《壹號皇庭》、《妙手仁心》的嶄露頭角,到憑著《鹿鼎記》中康熙一角出位,香港知名基督徒藝人、TVB當家小生馬浚偉在接受《天使心月刊》訪問時,首談自己的信仰。他直言信仰帶給他最大的安慰就是能夠把所有憂慮都卸給父神,可以傾訴,可以依靠,創傷不再,孤獨亦不再。

據其介紹,身為家中唯一的兒子,很小就開始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形成了獨立的個性和“信自己”的生活理念,所以一直不想追求什麼宗教信仰。1999年,早年便開始身患癌症,慢慢失去各種生理機能的媽媽去世,沒有來得及見最後一面的他在母親入殯後,閉門不出,患上抑鬱症,事業也一落千丈。“母親在世時,照顧她就是我的人生目標,她離開後,我的感覺就好像失去了整個心髒,”他說。

隨後的時光裏,他的其他親人也接連患病,令他安全感漸失,危機意識卻逐漸強烈,哪怕是聽到什麼自然災害的消息或者平時出行留宿,內心都十分不安。

直至2002年,SARS逐漸浮出水面以至肆虐之時,作為護士的馬浚偉的二姐一直堅持在自己崗位上,有著虔誠信仰的她跟擔心自己安危的弟弟見證,是上帝給了她如此大的力量。從此,馬浚偉就信仰開始有所思考。

而在觀看《耶穌受難記》時,看到耶穌為了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死時仍為那些罪人禱告,並饒恕他們的過犯的做法,更是深深感動了馬浚偉。他想:“若能讓我認識那時代的耶穌,我會是一個很幸福的人,因為有一個人明知我犯錯了,卻願意以‘他所犯的他不知道’的借口來寬恕我,還為我犧牲舍命”。

2008年,馬浚偉的上司香港商業電台行政總裁陳志雲跟他傳福音,他決志歸入基督教,並在閑暇之餘常去香港的藝人之家參加禮拜。

至今,已信主約四年的馬浚偉說,曾經不安的自己,現在不再害怕死亡,他知道自己死之後會去一個更加美好的地方,與弟兄姐妹重逢。他更叮囑家人在他去世時一定要以基督教儀式作為告別。

他還告白,信仰帶給他最大的安慰就是能夠把所有憂慮都卸給父神。他從小承受很大壓力,常常獨自承擔,很渴望有一位哥哥可以傾訴可以依靠。他覺得自己現在就好像找到了這位“哥哥”。他感謝上帝撫平自己內心的創傷,人生不再孤獨。


後記 :
馬浚偉自細就同患癌嘅媽媽同住,20幾年來都睇住媽媽突然抽筋同進出醫院。1999年哭求媽媽做一場關鍵手術,媽媽當時仲發脾氣話『你地係唔係想要我死?』媽媽因為馬浚偉喊所以先應承做呢個手術,但係點知媽媽做完手術後便離世。馬浚偉從此活係沉痛內疚中,更自責累死母親,因而飽受抑鬱症折磨多年,當時佢每天酗酒發洩、足不出戶,更曾經諗過輕生,心魔纏擾左佢好一段時間。直到07年決志信主令佢放下傷痛,重新出發,積極面對人生。馬浚偉仲話: 『外界嘅人以為我樂觀愛笑,其實我笑得好假,我一直都無開心過。』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搬家】

有一個人想搬家換一個環境,他走進城看見一位長者坐在那,他就問:「您好,請問這城裏住著怎樣的人?」
長者反問:「你以前住過的城裡住著怎樣的人?」
那人答:「以前那個城裡的人很不好,環境髒亂,人人自私自利,不法的事一籮筐。」
長者說:「這個城也一樣。」
那人帶著失望與憂慮的心,搖搖頭離開了。




不久又有一個青年人因為工作的關係,也要搬進城,他也看見長者,青年人問:「您好,請問這城裏住著怎樣的人?」長者反問:「你以前住過的城裡住著怎樣的人?」
青年人答:「以前那個城裡的人很好,我遇到好多熱情、善良的人,我受到很多的幫助與照顧。」
老者說:「這個城也一樣。」
青年人便帶著愉悅的心情搬進城。



奇怪,同一座城,長者怎麼會有兩種回答,難道長者騙人嗎?
其實一座城那麼大,本來就會有正反兩面,你若都專注於消極的事物,你看甚麼都不順眼,都覺得消極。若你凡事都積極看待,就能在最微小的事中,找出它美好可愛的地方。



《聖經》箴言4章23節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品格,是一把鑰匙》 作者:施以諾

說話,是防身術】 P62-65

曾經在新聞上見識過亞洲地區一位官員的說話藝術讓我印象深刻。當時,他正在一個公開場合致詞,台下卻有一位民眾站起來高聲反對他的政策,現場氣氛尷尬極了!雖有不少人支持那位官員的立場,但亦有不少人認同台下那位民眾的慷慨發言,現場的對立氛圍眼看就要一觸即發,而且對立的爆點必須將落在那位官員的身上。

但那位官員那次的表現非常特別,他並沒有急著澄清、辯解自己的政策,更沒有反唇相譏,亦沒有故意冷處理、置之不理,他當眾指著那位向他叫囂的民眾,誠懇而恭維地說:「各位!這就是民主的價值!謝謝他為我們提出不同方向的思考,我們給這位熱心的民眾一點掌聲好不好?」此話一出,對立的氣氛立時削去了一大半,現場的民眾,無論是支援那位官員的,或是支持那位民眾的,無不一同鼓掌喝采!之後,那位官員才又娓娓道出他政策的核心以及可能被誤解的地方。那一天,簡單的幾句話,為他免去了許多不必要的攻訐上身。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人們之間永遠都會有衝突,只不過在這個工商的文明社會,人跟人之間的衝突往往不再是「肢體衝突」,而是「語言衝突」!我們不再是用手臂來接招,而是用語言來接招,此時,如何接招?就很重要了!這是一門重要的藝術,更是一門必修的學分,是以我喜歡這樣形容:說話,是一種防身術!可不是嗎?在這個文明化的時代,會「說話」比會跆拳道、詠春拳……還要更能「防身」、更能自保不受傷害。

至於該怎麼說話呢?《聖經》上有句話可以參考——「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雅各書一章19節)這真是一個非常好的「防身術」!它可細分為三招:

作者 :   施以諾  (醫生)
快快地聽
所羅門王有句名言:「未曾聽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言十八章13節),可不是嗎?先聽完別人要講的話,會更瞭解問題的癥結點;哪怕是情緒話,讓對方宣完後再去應對他,也比較方便。

慢慢地說
生氣的時候,哪怕是要反駁對方的批評,不妨先深呼吸一口氣再回話:若一口氣不夠、就再吸幾口,會讓您講出的話更有條理與氣度,避免衍生不必要的後續。

慢慢地動怒
《聖經》有句話說:「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好像用鹽調和,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歌羅西書四章6節),不是不可以發怒,但要學習不要暴怒;容易暴怒的人,即便立場是對的,也常得不到認同。


說話,是防身術
在這個充滿無形衝突的社會,我們固然不需要用話語去攻擊別人,但仍必須學會說話以「防身」。學會「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這三個原則,可以在社會上簡單的見招拆招,為自己化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上身。


書籍資料:
http://coj-macau.com/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ath=229_91_92_132&product_id=2960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化裝的祝福】

這些日子,我經常在山裡看雲,
在我預料不到之處,山嵐四起;
在我想不到的時候,雲消霧散。
不久,雲霧再匯,下起雨來了,
給了我一些不方便;
然而,對周圍花草樹木卻是有益。

我想,回去的路一定幽暗,
不料陽光再現,這是人生。


無論我有多少的把握或確定,
每個抉擇都是一次未知的賭注,
我看見人生有苦難有重擔,
我知道人性有邪惡有欺凌,
但是彷彿經過巧妙的設計,
末了對我都是美好與有益。


苦難竟是化裝的祝福。
這不是什麼知識哲學,
也不是什麼人生哲理,
那些冰冷沒有感覺的理論,
豈能使一個人的心平靜穩妥呢?


我知道事情看至深處方知眼光有限,
人性邁向完美才知人性不能完美,
但是為什麼,人生在這一連串的不完美中最後總是完美?

啊!是有個祝福者,
超越一切人為的定見與安排。


法拉第(寫於1826年) 摘自:【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

【聖經】傳道書7章8節 :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一輩子太長了】

林心如的媽媽在離婚的時候對她說了一句:“一輩子太長了” 

她說:爸媽離婚,就因為爸爸向媽媽養的蘭花盆裡彈煙灰…… 

我媽媽是那種下樓倒垃圾也要穿戴整齊的精緻女人,在我12歲時,她和爸爸離婚了,就因為爸爸往她養的蘭花盆裡彈煙灰、扔煙頭,多次勸阻無效…… 

親友來規勸,她只有一句話“他人很好,只是過不到一塊去”。外婆氣憤的罵她 “你就是書讀太多,事兒就多了”。 

在外婆眼裡,她的女婿高大英俊,能賺錢,孝順顧家,反而是女兒任性自私,不考慮孩子和父母的感受。她也很難理解媽媽痛訴爸爸的那些如不愛洗澡、衣服襪子亂扔、吃飯狼吞虎嚥、沒空陪她、記不住她生日、紀念日,……哪能算是毛病,男人不都是這樣的? 

我至今記得媽媽帶我離開曾經的家時,流著眼淚對我說“希望你能理解媽媽,一輩子太長了”。 

我16歲時,繼父出現了,他個子不高,相貌平平,但整個人看起來乾淨清爽,笑起來很溫和,我竟對他沒有排斥感。 

他會為媽媽的花花草草換上漂亮的花盆,給媽媽新買的淡綠格子桌布配上了新的盤子碗筷,為她的紅色連衣裙選一雙乳白的方跟的皮鞋,給我用鐵環勾著的幾把鑰匙換個漂亮的鑰匙扣。他會拉著她的手一起去江邊散步,看夕陽和日出,去濕地公園拍攝花鳥,告訴她每一種植物的名字和故事,帶回幾根掉落的樹枝,回家後插在古樸的花瓶裡,擺在我的書桌上。 

媽媽熱愛研究菜譜,每次她隆重的推出新菜時,繼父會拉我一起漱好口、衣著整齊的端坐在餐桌前,模仿美食家一樣在媽媽期待的眼神中從色香味上開始點評,逗的媽媽咯咯直笑。 

繼父還是個過節狂,他說生活就該有年有節,有時有令,這樣歲月才有層次感,不同的節日他有不同的禮物和慶祝方式,他會帶我和媽媽在季節時令交換時到大自然裡走一走,看看時光的交替…… 

有一次媽媽生病住院,我去醫院時看到媽媽的床頭放著一束百合,水果切成了小塊放在乾淨的淡綠色瓷碗裡。繼父坐在床邊,為媽媽旁若無人的讀著書。旁邊病床的阿姨側著頭羡慕的看看這一幕,我忽然鼻子一酸,終於理解了媽媽的那一句“一輩子太長了”……確實一輩子太長了,不要將就…… 

假如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一起,只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中沒有節日,沒有驚喜,沒有感動,沒有浪漫的話,那就叫做搭夥過日子吧!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