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5日 星期四

【洛克菲勒的基督教信仰】

洛克菲勒的一生多彩多姿,令人驚嘆!是他能「無中生有」,由白手起家到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工業鉅子。為什麼一個無錢、無背景、無學力的人,能成為美國最富豪的人。因為他有信仰,信仰是人生最大的能源。

約翰·洛克菲勒的父母各有不同的個性。父親為洛克菲勒裝備,期待他做個精明的生意人,老洛克菲勒也和妻子一樣地望子成龍,急切地要將孩子培養成自立、機智、誠實而又有用的人,他教約翰如何寫商業書信,如何準確而迅速的付款,及如何清晰趘意記帳。他的訓練着重於細心、勤快和負責,他知道社會是冷酷的、現實的,所以他要孩子們在未踏入社會之前,就能堅強且精明的武裝起來。

老洛克菲勒一心只期望着他的孩子們以後能出人頭地,做個精明的生意人,所以他對大學教育沒什麼興趣。約翰除了在1855年快高中畢業時上了三個月的法森商學院,學到些會計、商算、初級貿易、銀行業務和匯率外,並未接受正統的大學教育。

母親愛利沙·戴維遜是個金髮藍眼,蘇格蘭富農的女兒。她雖然受的教育不夠,卻十分聰敏廣博。愛利沙虔誠的信奉基督教,是個道德水準很高的嚴母。她相信孩子不打不成器,所以家教嚴格。此外,她勤快、節儉、樸實,這些美德和堅強的信念全傳給了日後出人頭地的小約翰。

早在學生時代,宗教就已在他心生根,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個星期日他必定去禮拜堂,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洛克菲勒老年。洛克菲勒從十七歲開始,就有捐款給窮人的習慣,可從他的帳簿看出:十七歲那年,他四個月的總收入為九十五元,花了九塊零九角添置衣服,也捐出了相同的數目給教會及窮人。他不但出錢,同時也出力為教會服務,而且他捐贈的數目完全與他的收入成正比,當他的財富增大,他捐款的數目就增加。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他還沒有開始成名發財之前,就養成了做善事的習慣,而接濟的對象是不分信仰、種族和膚色的。

他所設的兩大集團,一是為他聚財的集團,為洛氏賺錢;另一集團,是他散錢的團體,他們專門尋找最需要援助的事情與區域,而將洛氏的財富很慎重、很科學的捐出去。因為他認為他的財富是上帝所賜的,他只是這筆財富的保管人而非擁有人。所以要取諸於人亦用於人蒂行善的念頭。

洛克菲勒年老時也很大方,他的錢不是樂捐就是分給子孫,所以死後只留下兩千六百多萬元。繳稅繳了一千六百多萬元,而他的產業早已捐光分光,連「標準公司」的股票他也只留了開辦時的第一股作為紀念。所以洛克菲勒老年時對錢財看得很輕。

洛克菲勒於1937年5月23日星期日的凌晨四點零五分,在佛羅里達州的寓所內與世長辭,享年九十八歲。他的墓碑上刻有:「我在地上所投資的都會過去,但在天上所投資的將存到永遠」。


【聖經】馬太福音6章19-21節
「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取材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約翰牛頓:奇異恩典】

1748年3月10日,約翰牛頓在大西洋一個販賣奴隸的船上遇到大風暴。他在風暴中接受了基督為救主。他後來成為聖公會的牧師,將自己的經歷寫成舉世聞名的《奇異恩典》這首詩歌,並在英國致力於廢除黑奴。

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生于英國倫敦。父親是西班牙人,從事航業;母親是英國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渴望兒子能受良好教育,並為牧師,她時常為此心願祈禱。約翰自幼隨母熟誦經文及聖詩。不幸在他七歲時,母親病逝,而她的禱告在三十年後才蒙應允。

母親去世後,約翰上了兩年學,因寄宿生活嚴謹而輟。十一歲時隨父親上船過著航海的生活,繼而被徵兵,逃役又被捕回。退伍後,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足跡遍四海,道德日益墮落,不久染上了水手們放蕩的生活習慣,吃喝嫖賭,奸詐欺騙,無所不為。日後因鬧事,反在非洲作奴隸之僕,過了幾年非人的生活,幸而他在英倫的父親聽到這消息後,就差人前往營救。1748年春,從非洲返英的途中,遇到強烈風暴,船險沉沒,他在怒濤中,向 神呼求:「 神啊!求祢救我安抵港口,我將永作祢的奴僕。」

他回憶說:「3月10日是一個我永遠記得的日子。從1748年起,我年年都記得這個日子。因為在那天,上帝從高天降下,將我從深水之中救出。」

船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使他對基督徒的生活產生愛慕之心。在漫長的航程中,他讀到肯培斯(Thomas Kempis)的「遵主聖範」(The Imitation of Christ),心受感動,矢志悔改。

他開始讀聖經及其他的基督教書籍。當他回到英國時,他已經接受了福音派基督教的信仰。從那天開始,他不再講髒話,不再賭博,不再飲酒。雖然他還繼續在買賣奴隸,但是,他開始同情奴隸的遭遇。他真正悔改信主是過了些時日之後的事。

在他父親一位朋友的介紹下,他找到一個工作,成為一艘奴隸船布朗羅(Brownlow)的大副。這艘船航行於當時的三角貿易(Triangle Trade)航線,從英國的利物浦出發,經西非的幾內亞灣,然後到西印度群島。

牛頓後來承認在1748-49年,他在西非的時候,靈命低落。他發高燒,在病中,他決定全心交給基督,求上帝掌管他的命運。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在神裡有完全的平安。1750年,他與青梅竹馬的愛人瑪麗卡特勒結婚。並領養了她的兩個侄女。

1754年,他與妻子定居利物浦,作觀潮員為生,並隨衛斯理兄弟研讀拉丁文及希伯來文聖經,偶而也證道。 1764年他由聖公會按立為牧師。 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 這首「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 他一直為 神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

「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

許多年青人在信仰上掙扎都來尋求他的意見。其中有一位是年輕的國會議員韋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那時,韋伯福斯正在考慮脫離政治圈,他來見牛頓。牛頓鼓勵他留在國會裡事奉上帝。韋伯福斯在牛頓的鼓勵下,和國會其他盟友於1807年促使英國國會通過禁止買賣奴隸,於1833年正式解放黑奴。這是比美國解放黑奴早27年的事。

牛頓的妻子於1790年過世。他後來出版了《給愛妻的信》來悼念他從小一起長大的愛人。後來他的身體虛弱,視覺也衰退。最後在1807年12月21日逝世於倫敦。逝世前,英國國會通過禁止買賣奴隸。




【奇異恩典】
奇異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以得赦免
前我失喪 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 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 及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 試煉網羅
我以安然渡過
靠主恩典 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 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 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珍惜人生的每一種滋味】


有一個很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櫻桃樹,準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決定往下跳的時候,學校放學了。

成群的小朋友跑了過來,看到他站在樹上。一個小朋友問:「你在樹上做什麼?」總不能告訴小孩要自殺吧!於是,他說:「我在看風景。」「那你有沒有看到身旁有許多櫻桃?」另一個小朋友問道。他低頭一看。發現原來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自殺,根本沒有注意到樹上真的結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櫻桃。

「你可不可以幫我們采櫻桃啊?」小朋友們說:「你只要用力搖晃樹幹,櫻桃就會掉下來。拜託啦!我們爬不了那麼高。」

失意的人有點兒意興闌珊,但是又拗不過小朋友們,只好答應幫忙。他開始在樹上又跳又搖。很快,櫻桃紛紛從樹上掉下來。地面上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大家都興奮而又快樂地揀拾著櫻桃。

一陣嬉鬧之後,櫻桃差不多掉光了,小朋友們也漸漸散去了。那個失意的人坐在樹上,看著小朋友們歡樂的背影,不知道為什麼,自殺的心情和念頭都沒有了。他在周圍采了一些還沒掉下去的櫻桃,無可奈何地跳下了櫻桃樹,拿著櫻桃慢慢走回了家。

在他回到家時,看到的仍然是那破舊的房子,與昨天一樣的老婆和孩子。但是孩子們高興地看到爸爸帶著櫻桃回來了。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晚餐,他看著孩子們快樂地吃著櫻桃時,忽然有了一種新的體會和感動,他心裡想著:或許這樣的生活還可以讓人活下去吧。

失意的人放棄了自殺的念頭。一種新的所得往往來自不經意之中。失望的盡頭總會有新的希望產生。

人的盡頭,神的起頭。無論你有多絕望,來到神面前,祂必成為你的拯救和盼望!


【閱讀是一種美德,分享是一種智慧。您的關注與分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援!】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隨和是素質,低調是修養,良心是底線】


隨和,是一種素質,一種文化,一種心態。

隨和是淡泊名利時的超然,是曾經滄海後的井然,是狂風暴雨中的坦然。但隨和決不是沒有原則。



隨和的人,首先是聰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隨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摩擦時,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他能夠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對方;

隨和的人,是沒有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低調表示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張揚。

低調是隱藏自己的能力不顯示出來。為人沉斂,胸襟開闊,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欣賞別人,待人謙和有禮留餘地,不傲慢自居,不恃才傲物,主動吃虧,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常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

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道有道法,行有行規」,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觀要求的,因為低調做人才是跨進成功之門的鑰匙。


任何時候,情分不能踐踏。

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也許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

若一個人處處不肯吃虧,則處處必想佔便宜,於是,妄想日生,驕心日盛。而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的態勢,難免會侵害別人的利益,於是便起紛爭,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敗之理?

美德、智慧、修養,是我們處世的資本。為對手叫好,是一種謀略,能做到放低姿態為對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會成功。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對於別人的過失,必要的指責無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懷去寬容別人,就會讓世界變得更精彩。


良心是做人底線。

人心向善,丟什麼也不能丟了良心。否則,丟掉了這根「底線」,就必然會把自己送入失敗的人生「黑洞」。


孟子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意思就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不能愧對天地,愧對自己的良心,做人必須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聖經】箴言:4:23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訪談|陳美齡:家長絕對不能做的10件事!



父母絕對不可以做的10件事,專訪一代歌後、傳奇媽媽陳美齡


陳美齡,香港人,14歲出道,做歌手發專輯,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她是與鄧麗君齊名的華人歌手。當時她的人氣不遜于山口百惠,連現任日本首相都是她的粉絲。張國榮也是她的好朋友,他和陳美齡用同一個錄音棚。



小小年紀就成了人氣偶像,最多的時候,陳美齡一天要工作20多個小時,常常沒辦法去上學。父親知道後,跟她說:「賺錢或出名像流水,只有學到腦子裡的知識,才是一生的寶物。」她把這句話聽了進去,於是在最紅的時候宣佈暫別歌壇,前往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1986年,陳美齡在日本結婚,嫁給了自己的經紀人。生下大兒子後,她總是需要帶著孩子去工作。有人說她太貪心了,工作也要,家庭也要。這件事還上了美國《時代》雜誌,關於有了孩子該不該工作,成為轟動一時的「美齡爭論」。


斯坦福大學的教授Myra Strober看到報導後,邀請陳美齡去美國念書,當時她肚子裡剛剛懷上二兒子。幾番糾結,她最終選擇帶著大兒子和肚子裡的二兒子,去斯坦福大學繼續深造,最後拿到了教育學博士學位。(注:斯坦福大學是常年排在美國前三的名校)


三兒子出生後,她的負擔更重,要讀書,要工作,要照顧孩子……同時還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的身份,全世界各地做義工。雖然很忙,她卻總是盡可能陪伴三個兒子。


在陳美齡的教育下,三個兒子也都考進了美國排名第三的斯坦福大學。她還很自豪地告訴我們:我的三個孩子都會做家務哦!對女朋友也都很好的!


她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寫成了一本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在香港上架的時候,第一周就賣了3000本!


我們對陳美齡進行了專訪,她在採訪中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秘訣,有10件事,家長千萬不能對孩子做:


一.  不要說:看看別人家孩子!
二.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三.   不要制定每天的時刻表
四.   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
五.   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六.   不要反對高中的戀愛
七.   不要打孩子
八.   不要對孩子撒謊
九.   不要因為工作忽略孩子
十.   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他「等一等」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轉載自網絡文章整理,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牽手一世情】 作者:劉志雄

未婚不一定苦
有姊妹問,有些單身的姊妹,禱告了、禁食了,也參加了幾次單身營,就是找不到對像,該怎麼辦呢?是不是神沒有把這個祝福給這個姊妹?

丈夫、妻子是神所賜的,而神賜給我們任何事物,一個恩典、一件禮物、一個獎賞,都是有目的的。我們一定要記得這個原則,這一點很重要。神不會給你一個東西是好玩的,因為我們的神是一個有目的的神,他對我們的任何作為都是有目的的。如果我們看見聖經中的婚姻觀就會知道一件事,神所以要把伴侶擺在一些人的生命中,是要用伴侶來成全這些人。你們知道,有一些人,他們的生命是特別好的生命,好到不需要擺一個伴侶在他的生命中來磨他的地步。

什麼人傷你傷得最痛?不相干的人想用話刺你,想半天,講出來還不知你是否會生氣;你的伴侶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你那最痛,一針就見血,他(或她)輕易的一句話就會使你覺得人生乏味。

我常跟婚姻中的弟兄講,你知道為什麼會有個妻子嗎?因為你這個人很差,所以神要給你一個妻子,如果你夠好了就不需要了。有一些人在他的生命中,神能夠成全他,不需要以夫妻的關係來成全他。這樣的人,不要以為失去了什麼,不要以為損失很大,徐華醫生說的好:一個人沒有結婚十分苦,一個人結婚後十二萬分苦。

神對單身的人有特別的呼召 (林前: 7:32,34)
單身的人是神在他們生命中有特別的呼召。有一類服事,必須是單身的人才可以擔任的。神讓這樣的人單身是為著來服事主。

有一位加拿大的弟兄叫繆學禮,我們稱他繆叔叔,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六十九歲時因身體不好被強迫退休。他一生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作宣教士。

他退休後很痛苦,因為他想到臺灣有一些在身上刺龍畫虎,沒有人愛,在監獄裡進進出出,連感化院、監獄都不願收,他們的父母都不要的孩子。繆叔叔想念那些孩子,所以他再回到臺灣,把這些孩子一個一個領回來,安排住在他家。

如果你們看到那些為非作歹的孩子,絕對不會愛他們的,我看到那些無惡不作的孩子時就想痛打他們一頓。諸如此類的服事,需要一些單身、特別的人去服事。

如果你是單身,需要在神面前求問一件事:主,你是不是要我單身,在我生命中有特別的要求?是不是對我有特別的呼召,要讓我有一個特別的服事?


成為別人的祝福
今天有許多年輕人沒有人真正愛他們,他們的父母太忙了,沒有辦法愛他們,而且還有一些是沒有父母的。在北美也有很多這樣的年輕人,需要有人愛他們,需要有人花很多時間在他們身上,而成了家的人很難多花時間在他們身上,需要有人為著這些孩子把自己擺上。

在北美老年人最孤單,如果住在法拉盛、中國城還可以走路或坐巴士到處去走走,如果住到像新澤西這樣的地方可慘了,想到公園散散步搞不好還走不到。真的,這些年長的伯父母真是苦啊!來到美國,看不懂,聽不懂,講不通,連路都不能走。最難嘗的是孤單、寂寞。與兒孫同住的很苦,照顧孫子、孫女,做得要死,沒有落得好處;沒有與兒孫同住的也很苦,白天,晚上都看不到孩子,天天看不到孩子,非常寂寞。

我們教會有一些單身姊妹們有這樣的心,去陪陪他們,跟他們說說話,帶他們出去逛逛。

如果你今天還是單身,要珍惜單身的年日。你可以浪費時光,在那自哀、自憐、自怨;也可以在主的恩典中,用主給你的一點點時間,成為許多人的祝福。


備註:本文摘自【牽手一世情】 作者:劉志雄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宋氏三姐妹的媽,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辣媽】


宋氏三姐妹,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他們這個家庭,對一個國家的命運影響力令人驚歎。而培養出她們的母親更是令人尊敬。可以說,她才是中國最強「辣媽」!



當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 一個個名字在中國的關鍵事件中出現,我的好奇心慢慢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他們的母親—— 倪桂珍。當大家在網路上不停地瘋傳:哪個媽媽培養出多少博士、多少富豪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最強「辣媽」是這位低調到只有從別人的嘴裡才知道她一些事兒的母親,一位培養出所有孩子的超凡社會影響力的媽媽!

倪桂珍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1869年出生于川沙城廂鎮,排行老三。父親倪蘊山,是耶穌教上理公會的牧師,母親徐氏是明代大學者徐光啟的後裔。倪桂珍從小受中西文化的薰陶,當時以所謂「三寸金蓮」為美,她卻堅持不纏腳。幼年在川沙私塾讀書,曾配「娃娃親」,因在私塾受「未婚夫」的欺負,她堅決要求父母退婚。

14歲時,她被父母送到上海教會學校——稗文女子中學讀書,擅長數學,愛彈鋼琴,成績優異,畢業後留校任教。同時,在家庭和學校的福音啟示下,倪桂珍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1887年,18歲的倪桂珍與在教會中相識相戀的宋耀如結婚。在隨後的16年間,生下6個子女,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

宋耀如曾這樣評價他的愛妻:「桂珍是生活在東方的堅強女性,她的偉大在於敢自己選擇愛人,這在東方,在中國,簡直是不可思議。」婚後,倪桂珍跟隨宋耀如到各地傳教,過著不穩定卻有著美好憧憬的生活,直至1890年宋耀如在上海虹口郊區建造了自己設計的一幢房子,他們才有了安定的居所。

帶著堅定的信仰,倪桂珍始終信任丈夫、支持丈夫事業,但決不參政,不對丈夫的事業指手畫腳。兒女們在回憶中說:「我們的母親,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仍給我們以快樂而舒適的生活。」 倪桂珍以她的才識、愛心贏得丈夫和兒女們的尊敬和愛戴。由此相信,後來三姐妹在自己的婚姻家庭中克守己身,盡心盡力支持丈夫, 都是離不開母親的薰陶和表率。

在兒女的教育上,宋家卻非傳統式的「嚴父慈母」,而是「慈父嚴母」:倪桂珍在家裡有最大的權威。宋耀如是位實業家,忙於社會活動,在家裡總顯得熱忱、和藹、隨和放任。而倪桂珍為嚴肅家教付出了最大精力。宋美齡說:「母親的個性,處處表示出她的嚴厲剛強,而絕對不是優柔善感的。」

從一開始,嚴母就對兒女制定了清晰且一致的規則限制。埃爾默·特·克拉克著的《中國的蔣家》一書中形容倪桂珍為「虔誠地信守十誡,省吃儉用採用斯巴達人的訓練方法...還要進行禮貌規矩的訓練。」斯巴達克人以勤勞、刻苦著稱。倪桂珍也是從嚴從實要求子女,不許養成飲酒、賭博、撒謊、偷懶等不良習慣。她認為溺愛會造成孩子的依賴性,日後難成大器。

宋家優裕的生活環境,足可供兒女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嚴母要求女兒們從小學會做飯、燒菜、做針線活。年幼的慶齡和美齡學成巧手,唯老大藹齡學不來這種慢手藝。最後總算得到父親的說情,母親才允許她只准不學女紅這一項。

那時,當人們剛剛開始認真考慮女孩子的教育問題,倪桂珍卻早已打定主意:她的所有女兒都應該到國外去學習。宋藹齡,17歲隻身一人漂洋過海,前往美國威斯裡安女子學院求學。因她在學校的出眾表現,兩個妹妹慶齡和美齡隨後也順利到該校就讀。威斯裡大學校長曾評價宋氏父母是具有想像力及勇氣的東西文化融合的前驅。

在要求子女們成為有遠大抱負、有成就、為祖國有作為的公民的同時,倪桂珍同樣教育孩子要成為一個有情趣不死板的人。 她和丈夫為孩子們在上海郊外的一片綠茵茵的莊稼地中間,親自設計建造了一座有海南特色的房屋,門前有小溪流過,房屋後面則開闢了菜園,讓孩子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另一方面,倪桂珍親自教導孩子閱讀和演奏鋼琴。從孩提時代起,他們夫婦就開始對孩子們進行中、英文雙語訓練,從美國購買大量幼兒讀物,輪流教孩子們讀寫。倪桂珍喜愛彈奏鋼琴,宋耀如又喜歡唱歌,於是週末舉辦家庭晚會成了宋家的慣例。在家中的藝術薰陶下,宋藹齡繼承了父親的歌唱,宋美齡學會了跳舞、畫畫,宋慶齡則繼承了母親的一手好鋼琴。

《宋慶齡傳》中寫道:「正是這樣,宗教、田園、鋼琴、英語和民主精神,使這個家庭與當時中國萬千個普通家庭相比較,處在一種『世外桃源』的優越環境中,既有基督教嚴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諧、歡樂和詩情畫意的氛圍。」

倪桂珍一面是如此地決斷和權威,另一面的「平等和尊重」為她贏得更高的美譽。她身邊人對她的評價:「平時樂善好施,尤非他人所能及。聞其對於各處教會學校醫院以及臨時賑濟種種慈善事,無不慷慨捐助。待老年人親如手足,待幼年人寶如孫子,一生自奉簡約,節食省衣,從未沾染奢華以表示自尊自貴之意,常自備佳宴恭請寓所近鄰同來作樂。」 朋友們稱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宋氏三姐妹的三段重大的婚姻,其實都曾遭到倪桂珍的強烈反對。但最終嚴母尊重女兒們的選擇,在她們成家後,仍然給予她們深切的情感支持。

蔣介石日記記載,「蔣在與宋美齡成婚之前,宋母倪太夫人確有要求蔣信奉基督;蔣當時表現得相當坦誠,他說我不能隨口答應你,即使信奉基督,也必須經過自己的研究,待仔細研讀《聖經》後再決定,倪太夫人尊重他的態度。1930年,倪太夫人生命的彌留時刻,蔣其實還沒有決定成為基督徒,但他在日記中寫道,因為岳母對他非常好,為了使老人在離世前得到一點安慰,所以他就在倪夫人去世前,說願意受洗。」蔣介石到了晚年已是一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視宋家對他一生的影響為寶貴。

宋美齡在《祈禱的力量》中寫道:「她的去世對於她的子女是極慘重的打擊。可是對於我的打擊也許更重,因為我是她最小的女兒,曾十分依靠她而不自知。」

宋慶齡晚年時回憶她的母親:「她身負重荷,仍文雅高貴,端莊美麗,沒有一個畫家能夠畫出她那崇高的神韻。」宋慶齡在去世前要求:「千萬別把我和丈夫埋在一起,讓我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去吧,我想陪陪他們。」

偉大的母親,就是家庭的核心。她的兒女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


【相關信息】:

宋美齡的見證:我是如何成為基督徒的?




澳門耶路撒冷之城
Website: coj-macau.com   E-Mail:coj@macau.ctm.net
Tel:853-28529277       Add:澳門文第士街39號A地下

仁愛建家,公義興國!

備註:本文取材自網絡整理,原文/版權 歸原作者所有。